日本從二戰的戰敗國發展成為20世紀80年代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韓國創造了令人驚嘆的漢江奇跡,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然而近10年來日韓經濟持續蕭條,這就不得不引起我們深思:為什么日韓昔日輝煌不再?我國如何不走日韓舊路,一直保持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
一、日韓經濟蕭條的表現
日本近10年的經濟低迷主要表現在:地價股價大幅下跌;企業經營業績不佳,投資下降;物價低迷。
韓國經濟蕭條始于1997年7月亞洲金融危機,1998年,GDP增長率為-6.7%,1999年達到10.9%,2000年降為9.3%,2001年降為3.0%,經濟增長率持續下降。自2003年2月以后,消費市場不斷萎縮,韓國一些大企業集團如三星、LG、SK、浦項制鐵對非主力產業進行整頓后開始對主力產業進行調整,如裁員、縮減設備投資、整理非收益性部門等。韓國一些銀行如和平銀行、朝興銀行、韓光銀行、外換銀行等采取了關閉分支機構和裁員的辦法,國民銀行和住宅銀行合并后,關閉大量重疊分店和裁減員工。
二、日韓經濟蕭條的原因
(一)要素價格大幅上升
幣值上升,出口競爭力削弱。廣場協議后,日元大幅升值,1990年,日元與美元的平均匯率為144.8日元兌1美元,到1995年4月19日升至79.75日元兌1美元,1995年9月以后,日元兌美元的比價回落,但仍高于1990年的平均水平。
土地和資金等要素價格大幅上升。日本于1987年出臺“休養地法”和“第四次綜合開發計劃”,誘導大量民間資金投入到房地產及其相關行業,促使地價上漲。
勞動力價格大幅上升。20世紀80年代后期,韓國勞動力日趨老化,而年輕一代興起了高消費和享樂主義思潮,一些艱苦行業出現了勞動力嚴重不足。加上韓國學生示威、工人罷工此起彼伏,工資水平不斷上漲,1987~1990間工資上升超過80%,勞動力成本加大,許多中小企業無法接受,勞動密集型產業大量向國外轉移。
由于要素價格過快上漲,一些規模較大的制造業向海外轉移生產,但一些小企業無法通過海外投資實現成本轉嫁,成為經濟低迷的誘因。
(二)產業結構轉換滯后
從1996年到1998年美國GDP增長中有1/3來自信息產業,在1994年到1998年間,信息業為美國提供了1500多萬個新的就業機會。然而日本的主導產業仍然是汽車、家電等傳統工業;韓國把主要精力放在傳統產業規模擴張上,這樣產品出口競爭力下降,1996年韓國貿易逆差高達230億美元。在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高技術產業蓬勃發展的情況下,日韓高新技術產業除半導體等個別產業外,基本處于落后狀態,經濟發展缺乏后勁。
(三)企業管理模式不利于創新能力的培育
日本企業在經營管理上形成的終身雇用制和年功序列制,阻礙了人才流動,導致企業員工失去開拓精神。韓國企業的家庭經營體制使所有權和經營權高度集中,企業決策權集中在總裁手中,企業管理缺乏科學性和民主性。
(四)“財閥經濟”的負面作用不斷突顯
20世紀60年代,韓國政府集中力量扶植財閥,通過調整利率和信貸分配,支持符合比較優勢的產業發展。但隨著企業日漸成熟和市場的不斷完善,財閥經濟限制了中小企業的發展,中小企業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大財閥大多與政界關系密切,形成政經勾結,一些政界人物利用權力進行不動產投機和偷漏稅,為不動產投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出現了泡沫經濟。
(五)金融自由化過程中監管制度建設滯后
韓國從上世紀70年代放松金融管制,實行金融自由化:如商業銀行私營化,開放金融市場,取消利率管制,開放資本帳戶等。在金融自由化過程中,由于金融監管制度建設不配套,導致貪污賄賂盛行、銀行自有資本比例過低、缺乏風險防范機制、呆壞帳過多,到1997年底,2家銀行和14家金融公司被迫停業。
(六)外國直接投資減少
1989年韓國人均GNP超過了世界銀行貸款要求的條件,即4080美元,世行中止了對韓貸款;亞洲開發銀行和日本海外合作基金分別于1988年和1990年中止了對韓貸款,這樣韓國接受的外國的直接投資減少。
(七)對外依存度過高
韓國的能源對外依存度從1980年的73.5%提高到1990年的87.9%,2000年的97.4%。韓國的技術優勢總體上在組裝加工等生產領域,關鍵性零配件、材料、生產設備高度依賴美國等發達國家,1990年的技術依存度為19.9,遠高于美國(1.8)、德國(5.2)。1998年韓國經濟對外依存度為47.8%,大大高于美國(25%)同期的對外依存度。
三、日韓經濟蕭條對我國的啟示
我國和日韓是近鄰,在文化上具有相似性。
相對日韓來說,中國經濟是大國經濟,與小國經濟和島國經濟有很多不同,但是,日韓經濟蕭條給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了不少啟示,我國要采取相應措施積極應對。
(一)促進生產力合理布局,防止生產成本上升過快
日韓的經濟蕭條與生產成本上升過快有很大的關系:如地價上漲、工資上升,削弱了企業競爭力和對外資的吸引力,導致企業將生產基地轉移到國外。盡管我國的勞動力比較豐富,但勞動力價格尤其是大城市的勞動力價格在不斷上漲,沿海一些發達地區出現了用工短缺現象。我國人地緊張的矛盾比較突出,一些大城市地價上漲的速度比較快。我國目前的人民幣升值壓力比較大,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要求人民幣升值,如果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出口形成了一定的壓力。
對那些生產成本比較敏感的產業如勞動密集型制造業應當布局到中小城市和西部地區,那里土地供應比較充足,勞動力成本比較低,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要加強對大中城市房地產業的宏觀調控,防止城市地價過快上漲。要繼續保持人民幣幣值穩定,鼓勵一部分有條件的企業到國外開拓市場。
(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提升產業結構的轉換能力
產業結構轉換能力反映了產業與技術的同步程度,同步程度低,產業結構轉移能力弱。當前的技術特征是計算機技術在產業中得到廣泛應用,信息化、自動化和集約化程度不斷提高。我國要走信息化和工業化相結合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對核心技術的掌握能力。
(三)要形成合理的公司治理結構,培育開放進取的企業文化
我國大部分國有企業通過“三改一加強”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隨著股權分置改革的逐步推進和經理人市場的不斷培育,“一股獨大”的現象將逐步得到控制,國家通過經理人市場選擇經營者成為可能,公司治理結構將得到優化,但仍有一部分國企沒有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
我國的民營企業的治理結構大多采取了家族式管理,與日韓有相似之處,如果沒有合適的繼承人接過企業管理的重任,企業可持續性差。同時,這些企業很少從經理人市場選擇管理者,職員晉升空間有限,阻礙企業的創新能力。
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要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形成合理的公司治理結構,培育開放進取的企業文化,防止裹足不前,因循守舊。
(四)要形成適度競爭的市場結構,防止行業壟斷和地區封鎖
美國制訂了反壟斷法保證企業的創新能力不受大企業損害,保持了在技術上的領先地位。我國要吸取韓國財閥的教訓,鼓勵中小企業發展,制訂我國的反壟斷法,促進適度競爭市場結構的形成,防止行業壟斷和區域封鎖。
(五)加強金融監管,控制金融風險
我國加入WTO以后,金融體系逐步完善,金融市場逐步向國外開放。盡管我國已經采取了多種措施降低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比率,但仍比較高,并有反彈的可能。證券市場運轉仍不規范,影響到投資者的信心。我國實現了人民幣經常項目的可兌換,資本項目還不能自由兌換,但是資本項目可兌換是早晚的事情。我國要加強對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證券市場的規范運作和外匯市場安全穩健運行的監管,控制金融風險。
(六)保持大國經濟的獨立性,防止對世界經濟的過度依賴
日本和韓國都是對外依存度比較高的國家,尤其是對美國經濟過分依賴,從而經濟政策的制訂常常受到外部經濟勢力尤其是美國的干擾。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也是一個市場大國,有廣闊的國內市場,必須在世貿組織框架下保持大國經濟的獨立性。
一是經濟政策的獨立性。我國經濟政策的制訂主要根據我國宏觀經濟狀況,國際經濟狀況只起參考作用,不能在發達國家的壓力下,選擇和執行不利于經濟發展的政策。
二是經濟發展的自主性。我國經濟發展面臨著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要著眼于國內市場,通過國際市場解決國內市場中面臨的問題。目前我國對外依存度高,尤其是對國外核心技術的依賴程度高,自主知識產權相對不足,貿易規則制訂的主動權仍為發達國家所控制,經濟發展的自主性仍然受到發達國家的牽制。我國要積極拓展國內市場,加強對國內知識產權的保護,促進和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積極參與國際貿易規則的制訂。
三是戰略資源的安全性。我國目前比較重要的戰略資源有石油和糧食。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總有盡時,要加強替代能源的研究,不斷提高替代能源利用的經濟適用性。我國不可能依賴其他國家解決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吃飯問題。要轉變對糧食的認識,糧食不僅是普通消費品,更重要的是一種戰略物資。要穩定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增強糧食儲備,延長糧食產業鏈條。
四是國際資本的安全性。對國際資本既要積極利用,又要設置禁區。要防止國際資本進入涉及國家安全和經濟獨立的領域,防止在某一個領域過分集中。加強國際資本監管,確保國家經濟安全。
(作者單位: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地區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