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以來,加拿大在環境治理方面逐步引進“清潔生產”的理念,把環境治理的重點從治理污染轉到預防污染,從被動的末端治理到主動的源頭預防,既節約了成本,還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值得學習和借鑒。
一、政府重視
1978年以來,加拿大只有5%的企業有污染治理措施,更不要說開展清潔生產了。為了解決這種狀況,1988年加拿大政府制定《環境保護法》,要求企業必須進行污染預防。1999年,《環境保護法》經過修訂后,更是強調從源頭治理污染。依據法律,政府部門要求企業先實施清潔生產,然后再按需進行末端治理。
1995年加拿大還制定了《污染預防行動計劃》。該法規要求企業必須做污染預防計劃,提交計劃書(如果不做,就屬違法),污染預防計劃書的摘要送交環境部,摘要包括本企業的污染預防目標以及如何進行污染預防工作等內容。政府則通過宣傳媒體、網站向社會公告企業的污染預防計劃書摘要,接受公眾監督。
二、推廣有法
在推廣清潔生產過程中,政府沒有片面強調清潔生產的重要性,而是強調企業通過實施清潔生產,降低成本、增加利潤的理念,把政府保護環境的政策目標,轉化為企業的自覺行動。
推廣過程中的一個問題是,中小企業對實行清潔生產的積極性不高,其原因:1.缺乏相關技術;2.企業只注重短期效益;3.其他方面的因素,如經營有困難、不能停產改造、資金困難等。為此,加拿大政府采取了相應的措施:1.技術援助;2.建立激勵機制,與企業一起投入,共擔風險;3.請專家對項目進行評估,以保障企業和政府的利益;4.做好實施方案;5.請中介機構協助工作。
另外,加拿大出口信貸機構、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根據世界銀行針對40多個重要工業行業編制的《污染預防與削減手冊》,在企業申請資金支持時,對其貸款項目提出環境保護要求和清潔生產要求。在貸款批準以前,貸款企業要將所申請項目的環保計劃公布于眾,對于不符合準則要求的企業,不予貸款。同時,大力開展相關的環保活動,加強各級政府和全體國民的環保意識和環保教育。現在企業界基本上是在政府嚴格執法的情況下,自覺自愿地進行污染預防和實施清潔生產。結果加拿大的能源、原材料等行業污染大幅減少,國際競爭力大為增強。
三、加強廢物管理
為促進清潔生產的開展,加拿大政府為廢物管理確定了新的方向,制定了節約資源能源技術的開發和示范規則,以促進減少廢物、循環利用或回收利用廢物的工作。近年來,加拿大開展了“3R”運動,即“減少、再生、循環利用(Reduce,Reuse,Recycle)”。加拿大采取垃圾分類、回收可再生資源、倡導使用可循環利用材料等措施,使垃圾廢物總量減少了50%。盡管近幾年加拿大國民生產總值有明顯增長,但廢物量卻沒有增長。
加拿大采取的廢物管理措施主要有:費用返還機制(購買者先付費,退回包裝時返還);產品綠色標志、生產者責任延伸(如油漆,購買者用不完,剩下的要交給生產廠家來處理,不得自行處理)等。對列入政府發布的可回收利用產品目錄的,必須由生產廠家來負責回收。包裝物的回收利用,是企業的責任而不是政府的責任。
加拿大開展的“化學品責任關懷活動”充分體現了“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這項活動要求相關企業在生產工藝、流程和成品方面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及技術規范要求,主動收集包裝物及廢棄物,對產品進行評估,判斷其是否對環境和人類造成后遺癥,并向社會做出公布和承諾。現在加拿大90%的化學品制造商加入了“責任關懷活動”行列。加拿大還充分利用非政府組織,如安大略省廢物分離組織來進行廢物管理,形成民間和企業界在法律框架內自覺進行廢物分類、回收和利用,并促使政府對新的或沒解決的環境問題進行立法。
四、扶植環保產業
近年來,加拿大政府投資的重點已從過去的國防和太空領域轉向清潔生產、環境保護、生物信息以及微電子技術等領域。政府資助企業開展環保技術和產品研發,縮短從產品研發到市場化的過程,資金資助比例占總投資額的30%。等到產品商業化后,企業再償還政府投入。1996年至2004年,加拿大政府在環保產業領域的投資達27億加元。
加拿大環保企業在自愿的基礎上成立了環保產業協會,政府在資金上也給予一定的支持。環保產業協會的主要工作是為中小企業提供技術咨詢、市場分析和政策性建議。協會的資金來源除政府撥款外,還有部分來自為中小企業提供有償服務的收入。環保產業協會一方面大力推廣成熟的技術,另一方面積極推動新技術的研究。
目前,加拿大環保產業總產值約260億加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2%;企業有7500家左右,其中2/3為環境服務公司,1/3則從事環境技術和相關設備的生產與研究。這些企業大多是少于100人的中小企業,但從業總人數超過22萬人,每年出口額超過15億加元。環保企業的迅速發展為加拿大推廣清潔生產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
(國家發展改革委環資司趙鵬高供稿)
(本欄目策劃、編輯:馬天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