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重要升華,是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要指導思想。
充分認識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意義。
經過改革開放26年來的發展,我國經濟實力已經有了很大提高。但同時也應該看到,我們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也日益突出。在這樣一個十分重要的關口,如果還延續過去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增長模式,任由城鄉差距、地區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繼續擴大,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社會和諧穩定的局面就難以鞏固。只有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把科學發展觀作為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指導思想長期堅持,才能把握發展機遇,順利克服各種矛盾,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局面。
全面理解、準確把握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和實質。應正確認識和把握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經濟增長與人的全面發展的關系。經濟增長是人全面發展的物質基礎,人的全面發展是經濟增長的目的和根本動力。
二是增長與發展的關系。經濟增長是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但發展同時包括結構改善、相互協調、社會和諧、人的全面進步、人與自然和諧等。
三是人與自然的關系。應把堅持以人為本與珍愛自然、延續自然結合起來,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四是區域之間的協調。在完善國家統籌和轉移支付機制的基礎上,使地區間人均GDP、居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務的相對差距逐步縮小。
五是工業化的內涵。工業化是運用傳統生產方式的農業人口不斷向擁有現代生產方式的工業和服務業轉移的過程,是不斷提高要素配置效率的過程。六是城鎮化的內涵。城鎮化是完善城鎮形態、優化城鎮體系布局、逐步消除城鄉二元結構的過程。
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工作重點:
一是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以提高質量和效益為中心,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全國各地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二是大力調整經濟結構。切實鞏固和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有序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千方百計增加農業收人;提高自主開發和創新能力,加強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改良,采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和傳統工藝,振興裝備制造業,加快高技術產業化步伐,通過推進企業重組,完善產業和企業的組織結構,提高企業的規模效益和競爭力;創造有利于服務業發展的政策和體制環境,不斷提高服務業的產值和就業比重。
三是完善統籌協調的機制。推進區域、城鄉、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進一步改革分配體制,完善收入再分配機制,加強社會保障,加大對社會事業特別是農村地區社會事業的投入;進一步完善對外開放體系,更好地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協調好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
四是加快體制創新。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科學合理地確定并劃分中央政府與各級地方政府的公共職責;消除城鄉分割和地區分割的體制性障礙,使全國統一市場框架下的要素自由流動;科學劃分營利性與非營利性機構,深化社會領域的體制改革,放寬社會事業領域的市場準入;推進就業、收入分配體制改革,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為解決收入差距問題創造條件;完善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和價格形成機制,建立環境保護和生態恢復的經濟補償機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