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多地少,農村人口6885.7萬人,農村人均耕地0.85畝,農民人均純收入長期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因此,大力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已成為省就業工作的重要內容。2004年轉移和輸出農村勞動力1490萬人,其中向省外輸出740萬人,實現勞務收入576億元,全省農民人均勞務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2.4%。
一、主要做法
在指導思想和工作方針上由簡單的勞務轉移向綜合的勞務開發、勞務產業和勞務經濟轉變,在增長方式上由數量型向數質并重型轉變,在服務體系建設上由單純輸出管理向綜合服務轉變,在工作重點上由省內主導型向省內外并重轉變,在領導方式上由部門關注向黨政重視轉變。
(一)加強領導,實行目標管理,為勞務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省政府建立了對各市、州的目標考核機制,將考評結果與省政府兩年一度表彰先進和國家、省撥付培訓補助資金結合起來。同時,制定了勞務開發基地縣、龍頭企業、外派勞務專業基地管理辦法。省發展改革委認真履行職責,在編制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中長期規劃、促進泛珠三角區域勞務合作、推進勞務輸出基地縣農民工就業服務體系建設等方面,發揮了主導及重要作用。
(二)加大技能培訓力度,提高農民工素質
按照市場引導培訓、培訓促進就業的思路,在加強宣傳、落實目標任務的基礎上,不斷加大多形式、多渠道、多層次的培訓力度,從2004年開始,用兩年時間實施“千萬農民工培訓工程”,明顯增強了農民的就業能力。一是緊貼市場,創新方式,抓培訓形式多樣化。二是整合資源,盤活存量,抓培訓主體多元化。三是挖掘財力,優化環境,抓培訓投入多元化。四是拓展空間,暢通渠道,抓培訓、輸出一體化。五是圍繞項目,實施培訓,抓兩項工程規范化。
(三)積極推進區域勞務合作,努力擴大勞務輸出
5年多以來,省政府先后在海南、新疆、北京、西藏等地召開了省際間勞務合作洽談會,并逐步加大工作力度。通過5年的努力,在常規勞務輸出的基礎上,向省外新增輸出勞動力70多萬人。今年,我省牽頭制定了《泛珠三角九省區勞務合作若干意見》,并將承辦九省區勞務合作洽談會。
(四)建立健全農民工維權體系,不斷提高維權救助效率
初步形成了以勞動、司法、公安、法院、工會、共青團、婦聯等單位和組織參與的政府及群團維權體系;由3475個鄉鎮勞動保障事務所、1600多家基層法律服務所,以及公安、農業等有關部門延伸到鄉鎮的機構形成的維權救助網點;以四川華西民工救助中心及各分中心為依托的民間維權救助網絡;以保險保障、信貸支持、輿論監督相結合的維權服務保障機制。并努力提高維權救助效率。目前,我省正在制定農民工維權救助地方性法規。
(五)進步建立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絡,降低農民外出就業的盲目性
我省在全國率先建立區域性的“西部勞務信息網絡”。省和地級市勞動就業部門在勞動力市場綜合服務場所建立了電子顯示、計算機等信息設施,一些勞務輸出基地縣也建立了擁有較完備的信息網絡設備的市場,并延伸到一些鄉鎮。有2000多家勞務中介機構為農村勞動力提供包括求職信息的多種服務。我省還在2000多個鄉鎮建立了勞動保障(就業)服務站。從2004年開始,經過一年多努力,我省建成全國首個農民工跨地區就業遠程見工系統。
二、下一步工作重點
(一)以加強技能培訓為基礎,加大構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服務體系的力度
加大政府資金投入力度,在一定時期內保障投入的逐步增加。通過制度創新和政策驅動,進一步調動民間投資的積極性。積極爭取國外資金的支持,改善培訓設施,提高師資水平。加強對訂單培訓、定向培訓的支持力度,加大對品牌性培訓的專項投入。在加強技能培訓的同時,繼續推進勞務信息網絡建設,進一步做好維權救助工作。
(二)把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與推進城鎮化進程緊密結合起來
結合產業發展規劃,制訂相關政策措施,促進一部分農村勞動力在省內城鎮穩定就業。在技能培訓、未成年人教育等方面創造有利條件,吸引一部分外出就業的農民優先考慮到本地城鎮就業。鼓勵夫妻兩人均外出穩定就業的人員,將其父母、子女遷到本地城鎮居住。積極研究農村勞動力在城鎮穩定就業的長效機制,為其建立合理的工傷、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險,改革戶籍管理制度,創造合適的居住條件,使其真正融入城鎮社會之中。
(三)鼓勵外出就業農民回“鄉”創業
我省已有一批回鄉創業者,平均每個創業者帶動當地4人就業。經過20多年的轉移就業,還有更多的外出就業者尋找回鄉創業的契機。我省將繼續引導各地制定有利政策,消除創業者的后顧之憂,并積極創造契機,吸引外出者回鄉創業,促進本地經濟社會發展。
我們還要注意加強政府服務能力建設。如做好勞務經濟規劃工作,不斷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更好地利用有限資源。同時,學習和借鑒國外勞務開發的成功做法,結合我省實際加以運用,并加強對政府相關人員的培訓,使他們在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觀念、知識、能力上站在前列,更好地完成所擔負的繁重任務。
(本欄目策劃、編輯:蘇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