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百年來,國際貿易的規則早已確認,“傾銷”是“被譴責”的做法,并且允許進口國采取一定的“報復措施”。在1947年談判GATT規則時,便制定了對付傾銷的特別條款,即締約方利用反傾銷稅來抵消傾銷產品的傾銷幅度。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GATT的有些國家開始感到一些國家在適用反傾銷法時,采取的做法又產生了新的貿易壁壘。因此,GATT確立了一系列關于適用反傾銷稅的程序與實體性規則。其目的就是打擊“傾銷”行為,保護受害者;同時又要限制那些損害國際貿易秩序的做法,限制濫用反傾銷措施達到設置貿易壁壘的做法。1947年GATT第6條第1款對什么情況下可征收反傾銷稅做了明確規定:“各締約方認識到,用傾銷的手段將一國產品以低于正常價值的辦法引入另一國的商業,如因此對一締約方領土內一已建立的產業造成實質損害或實質損害威脅,或實質阻礙一國內產業的新建,則傾銷應予以譴責。為抵消或防止傾銷,一締約方可對傾銷產品征收反傾銷稅。”
根據GATT規則的規定,進口國采用“反傾銷”措施,必需確定兩點:一是必須有充分的證據來證明傾銷的存在,且傾銷對國內產業造成了嚴重損害或嚴重損害威脅,或對建立國內相關產業造成實質阻礙;二是傾銷與損害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即要求進口國不僅僅要根據事實來證明,傾銷與進口國國內產業損害存在因果關系,還要證明造成損害的直接原因必須是傾銷的進口產品,而不能是其它因素。GATT規則把由于傾銷的產品才導致了進口國有關工業的損害,作為征收反傾銷稅的一個首要條件;把證明“嚴重損害”(國內產業狀況的重大全面減損)或“嚴重損害威脅”(明顯迫近的嚴重損害),作為征收反傾銷稅的必要條件。可以說,GATT規則中對采取反傾銷措施的規定是明確的、是清晰的。然而,在美國的《反傾銷法》中關于“嚴重損害”、“嚴重損害威脅”以及“傾銷與損害之間存在因果關系”的界定,明顯與GATT規則的規定相沖突。
一、美國反傾銷法對“傾銷與損害因果關系”的規定,與WTO規則存在明顯差異
美國貿易委員會在調查傾銷是否存在時,不是去證明傾銷與重大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而是僅看進口產品的數量及國內產業的狀況。其做法嚴重偏離了GATT規則的規定。針對美國貿易委員會在證明傾銷是否存在時,僅看進口產品的數量及國內產業狀況的做法,我國企業在向美國出口時,規避反傾銷時應注意如下兩點:(1)出口企業要注意出口的數量,把握好出口到美國的產品數量的增幅。出口產品的數量增幅一定要同美國生產與消費的市場份額的增減進行比較,確保兩者同時增長;同時還要特別注意出口產品到美國時,美國國內相同產業的狀況、整個產業的興衰。如果美國國內相關產業極度不景氣時一定要慎重大量增加出口,否則,美國方面將認為美國國內產業的不景氣是我國出口產品的數量增加造成的,認為我們出口產品數量的增加對美國國內相關產業造成了“實質損害”,這就給美國方面提出反傾銷調查提供了可乘之機,將自己置于被審查的危險境地。一旦美國開始了反傾銷調查,我國出口企業應對的有效辦法就是千方百計來證明:出口無損害。2002年2月,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對我國銷往美國的球軸承提出反傾銷調查。在2003年3月6日舉行的產業損害調查聽證會上,我方以“證明出口無損害結果”為策略,即圍繞中國球軸承產品既沒有對美國造成產業損害,也不存在損害威脅進行了有力的辯駁。證明中國球軸承出口產品所占美國市場份額不足4%,根本無法構成對美國產業的損害;證明中國軸承的生產工藝和技術由于產品的質量和精度不高,主要用于低端市場,而美國航天、軍工等高端市場對球【下轉第48頁】【上接第44頁】軸承質量和精度要求較高,目前沒有采用中國產品;證明中國的球軸承是低端產品,與美國國內生產商的中高端球軸承是兩個根本不同的競爭領域,不可能對美國造成“產業威脅”。(2)出口企業要注意出口的價格,把握好出口到美國的產品價格的增減。1999年l0月10日,美國8家果汁生產企業聯手向美國商務部遞交申請,要求對來自中國的濃縮蘋果汁征收91.84%的反傾銷稅。1999年年底美國對我國濃縮果汁展開了反傾銷調查,理由就是:1995年開始,我國對美國出口濃縮果汁由幾千噸迅速增加到了4萬多噸,而價格卻由1500美元跌落到500美元左右。從1999年開始,我國蘋果汁企業聯手與美國打起了官司,最終我方勝訴。這場歷經5 年的反傾銷官司之所以勝訴,關鍵是及時上調了濃縮果汁的出口價格。把握好出口產品的數量、價格是規避反傾銷的有效辦法,是打贏“洋官司”很重要的一點。
二、美國反傾銷法在評估“嚴重損害威脅”時的令人費解的“累加”方法,明顯與WTO規則相背離
美國在確定“嚴重損害威脅”時采用了累計計算的特殊方法。即美國貿易委員會在認定某國外產品對美國國內產業產生“重大損害威脅”時,不是分別評估每一個出口國的出口產品占美國市場的份額,而是將所有出口國的產品累加。比如,兩、三個大的出口國向美國出口大量的貨物,并被認定傾銷,而其他國家向美國的出口較少,如果將其他國家的少量出口與大國的大量出口結合在一起考慮,少量出口的國家也會被認定為傾銷。這就意味著無論向美國出口的大國還是小國,進入美國市場后都有可能遭受美國反傾銷的指控。再比如,假設甲、乙、丙、丁等國各自向美國出口貨物,各自出口份額只占美國市場的5%,如果涉及傾銷問題時,美國貿易委員也會按照GATT規則的規定,證明“嚴重損害”及“嚴重損害威脅”的存在。然而,美國貿易委員會在證明“嚴重損害”及“嚴重損害威脅”時,將按照他們自己的理解,把所有國家占美國市場的份額相加,這樣傾銷的產品將占美國市場的20%。根據這個結果,美國貿易委員會就可以輕而易舉地認定存在“重大損害”及“重大損害威脅”。美國貿易法中累積進口的規定,極大地增加了美國確定損害存在的可能性,嚴重擾亂了國際經濟秩序。針對美國在確定“嚴重損害威脅”時采用的“累計”的做法,我國企業有效規避的辦法就是:出口時必須了解美國的市場容量、生產廠商數量、生產能力和所占市場份額,并特別注意第三國廠商向該市場出口的情況,采取適當的應變措施,否則就會莫名其妙地掉進累積進口的陷阱,莫名其妙地卷入傾銷的漩渦。
三、美國反傾銷法關于爭端解決程序與WTO規則明顯不一致
WTO關于爭端解決程序的時間表,從磋商到解決大約需要2—3年時間。而美國貿易法中有關爭端解決程序的時間表,從調查到總統采取行動僅僅需要幾個月最長不超過1年。顯然,美國貿易法爭端解決程序與WTO規則爭端解決程序存在明顯的不一致,主要表現在美國貿易法具有更大的任意性。從爭端解決的周期長短看,美國貿易法爭端解決程序所需的幾個月最長不超過1年的時間,明顯短于WTO爭端解決程序所需的2—3年的時間;從爭端解決調查的過程看,美國方面在調查時,調查的重點是美國國內的企業和產業受損的情況,它不必顧及出口國方面,不用調查出口國的貿易活動是否公平正當,只要美國國內聲明受到了損害,美國貿易委員會就向總統提交建議和報告,美國總統在收到報告60天內就可采取制裁行動。針對美國人的做法,出口企業必須做到積極應對。實踐證明,與狼共舞愛拼才會贏。1998年,美國商務部對俄羅斯的鋼鐵業展開了反傾銷調查。1999年開始,美國與俄羅斯展開雙邊談判,美國人明確地告訴俄羅斯人,如果不自愿地限制鋼鐵的出口,5年內俄羅斯會因為美國的其他措施而遭受15億美元的損失。數月后,俄羅斯認輸了、簽署了協議。在美國政府用談判解決了俄羅斯問題之后,想用同樣的辦法對付日本人。1999年初,美國的鋼鐵業要求美國商務部確認日本在向美國傾銷鋼鐵,4月商務部確認日本存在傾銷行為。美國政府希望日本能夠接受談判,“自動限制”出口,日本人沒有接受美國提出的要求。在1999年11月18日,日本人一紙訴狀遞到了世貿組織的貿易爭端解決機制(DSB)。理由是美國在案件的調查程序上有問題和錯誤。2001年2月28日,世貿組織專家認定美國存在反傾銷程序上的錯誤,應糾正其行為。最終日本勝訴。我國出口企業遭到美國反傾銷調查時,逃避、退卻、不應訴是死路一條,積極應對、敢于上訴才有取勝的機會。
(作者單位:蘇州市行政學院 、蘇州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