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領順鑫鑄就輝煌
——記北京順鑫農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維昌
白云魏偉
對于北京順鑫農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而言,李維昌董事長無疑是一個優秀的領導者。自1999年主持公司日常工作以來,他堅持以農為本,科技興農,在農業產業化上孜孜探索,深化改革,使公司在短短幾年里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取得了驕人的業績,作為北京市第一家農業類上市公司,受到普遍關注和好評。
北京順鑫農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主營生豬屠宰、肉食品加工與銷售、種豬繁育、果蔬飲料以及白酒生產與銷售、建筑施工等業務,是國家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重點龍頭企業,是北京市“菜籃子”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李維昌到任后,與公司領導班子群策群力,明確了公司的發展思路:以科技為先導,以效益為核心,以市場為導向,以創新求發展,以規范為基礎,以宣傳樹形象。
股份公司上市6年多來,通過資本市場,累計籌集資金近8億元,并將資金用于鵬程食品分公司的生產線改造、順鑫牽手公司的廠房建設、順鑫石門市場的升級改造等工程,為企業發展提供了硬件基礎。公司還積極開拓外埠市場,在陜西漢中、四川達州、內蒙古赤峰等地區投資,實現了跨區域發展。
他大膽地對公司實行管理體制的改革,使公司的管理體制逐步轉變為以股權為紐帶的資產管理型集團控股公司,即采用母子公司的管理模式,各控股子公司為獨立法人,集團控股公司以資產為紐帶,通過資本控制、戰略規劃和組織管理對不同層次的企業進行資產管理。
伴隨著中國加入WTO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李維昌帶領班子成員圍繞“大農業”概念,適時確定了以價值鏈為基礎、以產業鏈整合為實現方式、向投資控股型轉變的“4+2”發展戰略,即完善四條產業鏈:壯大飲料、飲品產業鏈;完善種豬繁育、肉食品加工產業鏈;構建農副產品物流配送產業鏈;打造生態觀光農業產業鏈。發展兩個行業,即穩定和拓展白酒業、適度發展房地產業。
實施“4+2”戰略以來,公司在產業整合及產品結構調整方面上了一個大臺階,實現了快速發展。截至2005年3月底,公司已擁有牛欄山酒廠、鵬程食品分公司、順鑫牽手公司等22家分、子公司,員工由成立之初的2566人增加到6902人,吸納了大量社會勞動力。公司總資產由1998年的15.5億元增至33億元,增長113%,凈資產由8.7億元增至19億元,增長118.4%,實現利潤總額7.4億元,實現稅金8.1億元。股份公司先后榮膺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中國農業產業化經營20大龍頭食品企業、京郊農業現代化先進龍頭企業、中國食品工業質量效益先進企業、全國食品工業優秀龍頭食品企業等稱號,樹立了良好的企業形象。
李維昌深知,在現代社會經濟中,品牌經營成為搶占市場商機的重頭戲,誰擁有了品牌,誰就擁有了市場資本。
通過這些年在資本市場上的成功運作,公司不但進一步擴大了產品的市場份額,同時也順利實現了全國范圍內的快速發展,進一步擴大了順鑫農業品牌在全國的影響力。
牛欄山牌二鍋頭酒、鵬程牌系列肉食品、牽手牌果蔬汁系列產品獲得“中國放心食品信譽品牌”榮譽稱號。牛欄山酒廠被評為中國白酒工業2003年度百強企業,鵬程食品分公司被評為中國機械化屠宰加工優勢企業。
為確保消費者的利益,鵬程食品分公司首家提出了“放心肉”概念,以貨源基地供應體系、生產加工體系和銷售網絡體系為基礎,實施“放心肉”工程,讓消費者吃上放心肉,并將“放心肉”工程作為一種社會責任來承擔。
公司還以科技帶動優勢產業,通過組建技術中心、引進優良品種、建立示范基地等方式不斷提高自身的產品科技含量,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技術創新體系,為充分發揮技術人員的潛力,激發其技術創新的熱情,營造了濃厚的氛圍。
李維昌一方面不斷開拓進取、銳意改革,另一方面不斷加強自身學習。他先后在北京市朝陽區職工大學和中國社科院財貿經濟系學習行政管理、經濟管理,并取得了研究生的學歷。他撰寫了大量的理論文章,如《順義區供銷社資本經營促發展》、《從“順鑫農業”看順義區農業現代化》、《資本經營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方向》等。
幾年來,李維昌帶領全體職工努力創造著企業的輝煌,在不斷強化的員工凝聚力的推動下,順鑫農業必將翻開波瀾壯闊的新篇章。■
人物簡介
李維昌,中共黨員,1975年參加工作,歷任順義區馬坡供銷社副主任、順義宏順商場經理、板橋鄉農工商聯總公司副總經理;順義區供銷社副主任、副書記;順義區供銷社主任、黨委書記;北京隆華集團公司總經理。現任北京順鑫農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研究生學歷,高級經濟師,1998年、2003年連續兩次當選為順義區第一、二屆人大代表,2002年當選為北京市第十二屆人大代表。1996年11月獲全國供銷社工業管理先進工作者稱號。2001年、2004年被中共北京市委農村工作委員會評為北京市京郊經濟發展“十大”杰出典型;2003年8月被北京市質量協會評為第四屆北京質量管理優秀企業家;2004年4月被北京市總工會授予首都勞動獎章,12月,在首屆“北京影響力”評選活動中,被授予“北京影響力”人物獎;2005年當選為北京市勞動模范。
技術創新國內領先中國名牌海外揚名
廣州市華南橡膠輪胎有限公司
廣州市華南橡膠輪胎有限公司(簡稱“華輪”)是全國第一家引進技術專業生產子午線輪胎(“萬力”牌)的企業,公司占地面積18萬平方米,現有職工2800人,資產總額25億元,現年生產能力450萬條,是目前我國華南地區最大的子午線輪胎生產企業、我國最大的子午線輪胎出口企業,華輪是2003年度“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百強企業”、“廣東省優秀企業”,“萬力”牌全鋼子午線輪胎是2004年度“中國名牌產品”、商務部“重點培育和發展的出口名牌”、“廣東省名牌產品”和“廣東省著名商標”。
技術創新,研發能力國內領先
華輪生產技術從美國引進,設備根據工藝技術要求由美國、日本、德國等引進,通過對引進技術設備的消化、吸收和提升,華輪已逐步形成了自有技術體系,裝備性能和生產技術目前在國內同行業處于領先水平,是廣東省“省級技術中心”和“廣州市高新技術企業”。現在華輪是國內子午線輪胎規格花紋最齊全的廠家,生產轎車輪胎從80至35系列、載重胎有無內胎和有內胎共10個系列400多個規格花紋產品,每年均有30多個新的規格花紋品種推向市場,生產和研發能力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
華輪的研發水平走在國內同行業的前沿,企業不斷推出新產品,屢次填補國內生產空白:
1999年開發生產V級子午胎(240km/h)填補了國內高級別輪胎自主開發的空白,列入國家級重點新產品。
2002年公司成功地把17〃、18〃W級(時速270KM/H)高檔輪胎推向了市場,填補了國內自行設計、生產空白;在2002年美國拉斯維加斯的Sema show輪胎展上,“萬力”輪胎受到了世界各地客商的廣泛關注,參展客商對華輪公司優質的品牌形象和自主研發的高檔輪胎系列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提升了國外客商對中國輪胎工業的看法,為中國輪胎行業爭得了榮譽。
2002年235/40R18規格輪胎被列入國家技術創新計劃。
2003年3月率先在國內自行開發生產出第一條20〃Y級(300KM/H)高檔轎車輪胎,2004年8月在國內首家推出22〃Y級(300KM/H)轎車輪胎,再次填補國內設計生產空白,目前這兩個規格輪胎在國內仍只有華輪獨家能夠生產。
2004年4月,華輪在國內首家推出冬季花紋輪胎系列,在國內國際市場上受到廣泛關注,在2005年意大利BOLOCNA汽配展上,歐洲客戶爭相表示代理意向。2005年8月華輪將再次在國內首家推出代表國際最高水平的24〃Y級(300KM/H)高檔轎車輪胎,將再次填補國內設計生產空白,目前正在后期的研發階段,8月份將再次登上美國拉斯維加斯的Sema show輪胎展。
國際品質,中國名牌名揚海外
通過嚴謹的質量管理和長期不懈的質量體系建設,華輪已經取得了ISO9001認證、ISO14000的環保認證、德國汽車工業VDA6.1質量體系認證,中國輪胎產品強制性(3C)認證和美國DOT、歐盟ECE、澳大利亞ADR23、中東SASO等國家產品認證。2003年通過了汽車配套行業最新國際標準ISO/TS16949:2002體系認證。
以優良的品質為基礎,“萬力”輪胎在國內先后與一汽大眾、一汽紅旗、一汽解放、二汽東風、長豐獵豹、海南馬自達、鄭州日產、廣州五十鈴等多家國內知名汽車廠家配套,通過多年的努力,“萬力”輪胎逐漸樹立起中高檔的品牌形象,現產品70%以上供出口,遠銷歐美、澳洲等90多個國家和地區。作為高新技術產品,“萬力”輪胎被國家商務部列入重點扶持和發展的名牌出口產品、廣州工業重點培育發展具有知識產權的名牌產品,2003年11月被中國橡膠行業協會評定為“中國輪胎十大民族品牌”之一。
2004年華輪產量為403.16萬條,銷售收入為15.36億元,全年實現利潤超過1.2億元,同時全年上繳稅收達1.2億元,利稅總額超2.4億元。華輪公司綜合實力和技術水平已具備相當的競爭力,進入國內輪胎行業強者行列。新的一年里,華輪將沿著“建設企業文化,創立世界名牌,實現持續發展”的道路,再攀中國輪胎工業新的高峰。
開林紙一體化先河促林紙產業發展
文/云南云景林紙股份有限公司
云南云景林紙股份有限公司?穴簡稱云景林紙?雪是利用亞洲開發銀行貸款建設的國內第一家真正建立林紙一體化經營機制的企業,是國家“八五”以及云南省“八五”、“九五”期間的重點項目。項目總投資19.6億元人民幣,包括紙漿廠和林基地兩部分。其中,漿廠部分投資16.1億元,林基地部分投資3.5億元。
云南是我國第四大林業省份,項目所在地思茅市是云南的第二大林區,全市林業用地面積317.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61%,活立木蓄積量2.65億立方米,每年森林資源增長比消耗大208.24萬立方米。豐富的森林資源和生物多樣性、充足的水熱資源、肥沃的土地,為發展林產業提供了優越條件。此外,開發東南亞黃金水道湄公河和修建泛亞鐵路,也使產業發展具備了良好區位優勢。
云景林紙漿廠一期工程2002年5月通過國家竣工驗收,年產能達7萬噸,主要工藝設備從芬蘭、美國、加拿大引進,整體技術裝備達到上世紀90年代國際先進水平。為挖掘設備潛能,實現產能最大化,公司2003年開始實施10萬噸/年木漿生產線完善工程改造,并于2004年5月通過國家竣工驗收,年產能達10萬噸。主要產品“三針”牌硫酸鹽漂白針葉商品木漿,白度≥88%ISO,是一種真正的綠色環保產品,可用來抄造各類高檔紙,尤其適宜制作婦幼及其它衛生系列用品。新開發成功的絨毛漿,填補了國內同類紙漿生產的空白,完全可以替代進口漿。
林基地部分于1998年啟動,至2004年已累計種植60.7萬畝。其中:在100萬畝思茅松紙材基地范圍內種植44.2萬畝,在100萬畝規劃區外與合作社及農戶合作利用集體林、自留山種植思茅松8.9萬畝。為調整紙漿原料結構,縮短紙材供應周期,2002年公司又從雷洲林業局成功引種桉樹,建立起桉樹組培工廠和中心苗圃,計劃投資1.65億元,以“公司+基地+農戶”的訂單林業方式推廣種植50萬畝,至2004年已完成7.6萬畝。
云景林紙非常重視企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和諧發展。項目一期建設和10萬噸木漿生產線完善工程改造共投入環保建設資金2.88億元人民幣,主要環保處理設施有:日處理360噸和250噸固形物的堿回收爐各一座;石灰回收裝置;除塵效率達99.6%的靜電除塵裝置;從加拿大引進、采用二級生物活性污泥法日處理1.8萬立方米污水的處理設備等。公司的各種污染排放均達到或優于國家標準,真正實現了清潔生產。
基于卓越的流程設計、工藝技術、生產管理、質量管理和讓客戶滿意的服務,公司于2004年7月通過了上海質量體系審核中心的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
按林紙一體化模式進行設計和建設的云景林紙,堅持走“以林促紙、以紙養林、林紙兩利”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把紙材基地建設列為“第一車間”,率先成為國內第一家建立林紙一體化經營機制的企業,首開中國林紙一體化先河,催生了國家林紙一體化的產業政策。項目建設帶動了當地林業、電力、煤炭、交通運輸及勞動就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對地方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已成為地方經濟的新增長點和社會進步、生態和諧的基石和動力。尤其是林基地建設為當地數以千計的林農提供了就業和增收致富的機會,成為當地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一條捷徑。據統計,項目實施至今,林基地部分累計為山區農民提供勞務850萬個工日,支出勞務費1.85億元,使山區農民每年人均增收達205元。漿廠部分每生產1萬噸漿,就直接和拉動增加當地財政收入1000萬元;實現10萬噸的產能,每年將投入地方資金約2億元,解決8043人的勞動就業,拉動思茅市國民生產總值增加7個百分點。項目建設使當地的貧困人口比例由項目實施前的41%下降到2003年的30%。亞洲開發銀行在進行項目后評估時,認為云景林紙建立和實施了一種全新的林業可持續發展模式,采用了最為先進高效的技術并輔之以完善的環保設施,對當地的經濟發展產生了長期的積極影響,從技術方面可以作為中國紙漿生產行業的一個典范。
云景林紙已發展為帶動地方經濟、社會和生態發展的龍頭企業,被列入“十五”期間第一批利用國債資金重點扶持的林紙一體化企業,被云南省列入“十一五”期間重要的支柱產業。云南省政府決定以云景林紙為龍頭,做強做大云南省制漿造紙產業。
抓住國家對產業結構和布局進行調整的政策機遇,云景林紙將依托資源優勢、區位優勢和人力資源優勢,堅持走林紙結合的道路,按兩步走的戰略規劃和漿紙并舉的發展戰略,最終建成集造林、制漿和造紙為一體的世界一流的大型林紙集團。兩步走的戰略規劃為:第一步,新上一條年產30萬噸的全漂白商品木漿生產線,配套建設300萬畝林基地,使公司年產能力達40萬噸全漂白商品木漿,建成林基地400萬畝。第二步,再建一條年產25—30萬噸的漂白化機漿生產線及一條年產50萬噸紙生產線,使公司最終規模達年產50萬噸紙和25萬噸全漂白思茅松硫酸鹽商品漿。在實施擴建工程的同時,運用滾動發展模式,采取低成本擴張方式,兼并省內部分紙廠,實施漿紙并舉的發展戰略。
大連榮盛市場
大連榮盛市場位于大連市黃金商圈——青泥洼橋繁華商業區,毗鄰大連勞動公園,交通便利,1983年開業,是以水產品批發為主的大型農貿市場,1996年根據大連市統一規劃由街面經營轉為地下經營,是大連市政府重點工程,2004年被批準為“農業部定點市場”。
大連榮盛市場占地1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9萬平方米,現有經銷商600余家,是以批發經銷海產品為主項,以高檔海珍品為主導品種,以名優農產品?穴大連市下轄區市縣在市場內設有名優農產品專賣區?雪為特點的批發市場?穴配套經營肉蛋禽、果菜等?雪。主要目標客戶是酒店、商店、團體單位,同時對來大連的游客和大連市民零售,市場批發輻射東北地區和國內部分城市,市場現年營業額8億多元。
大連榮盛市場的目標是:把市場辦成繁榮旺盛、長盛不衰的名優水產品、農產品展示交易中心,辦成一個綠色市場、品牌市場。
發展思路是:通過改造擴容、改造升級,用現代信息技術裝備市場,以現代物流思路統籌謀劃市場發展,把地處市中心位置的現有市場做成一個以東北三省為依托,以大連地產名優品牌為特色的水產品、名優農產品、土特產品集中展示的交易中心和物流平臺,融商品展示交易、貿易洽談、商務服務功能為一體的多功能市場,使市場在產地有生產加工基地,在市近郊有倉儲服務設施的、物流功能完善的、一體化運作的現代化批發市場,成為東北亞航運中心的一個窗口。
為實現上述目標,目前開始對市場進行改造升級,擴大市場經營面積、改善市場經營條件、提高市場的經營檔次,建立市場信息采集發布系統和檢驗檢測系統,實施嚴格的市場準入制度,保證市民消費安全;通過參加全國農產品信息網,將市場納入到國家農產品大流通、大批發環節中去,加大與國內其它大型批發市場的信息交流,增強市場對內、對外的輻射功能;把市場做大、做強,為促進大連市水產品、農產品的大流通,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發揮批發市場的載體作用。
市場利用在農副產品流通方面所起的中介作用,把市場信息系統建設成為公共的信息平臺,為廣大消費者、產需雙方服務,促進農業增效、增收。通過對信息的收集、整理,在網上發布農產品產銷、價格等準確的市場信息,為大連市農副產品的流通起到積極有效的作用,同時,農副產品生產者可利用公共信息平臺更加便捷地查詢信息,確保他們能夠及時獲取市場信息,增強農民對種植調整結構的主動性和預見性。通過市場農副產品的檢測系統,建立和完善菜籃子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做到有害農副產品信息及時發布,從而提高生產者的生產管理方式,從產地源頭上控制藥物、化肥等的污染,帶動我國無公害農副產品的發展,實現市場水產品、蔬菜副食品的無公害產銷。
大連榮盛市場熱誠歡迎社會各界有識之士前來市場投資興業,共謀發展!
齊齊哈爾市中品批發市場
齊齊哈爾市是我國北緯45度線上最大內陸城市,也是黑龍江省第二大城市,是跨黑龍江、吉林、內蒙古三省區的交通樞紐。鐵路四通八達,齊平、濱洲、齊北、齊加干線在這里匯集交貫;公路縱橫交錯,哈黑、綏滿兩條國家級公路貫穿全境。水路運輸較為方便,民航開通了齊市—北京、廣州、上海、沈陽、大連、武漢、黑河、海拉爾8條航線。齊齊哈爾市中心果品批發市場坐落在市區南出城口龍沙區民航路96號,齊富公路零公里永安立交橋東500米處。南倚南苑經濟開發區,北距通往嫩江地區各縣出城口9公里,距哈齊高速公路7公里。東距齊齊哈爾火車站5公里,地處公路、鐵路的樞紐地段,交通方便,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市場占地面積7.43萬平方米,風雨棚0.16萬平方米,庫存房建設面積1.1萬平方米,交易場地東西兩個區域面積2.5萬平方米。
市場的主辦單位是齊齊哈爾市果品蔬菜批發公司,市場于1997年6月正式營業,2000年3月擴建重組。現有綜合服務樓一棟,大小客房18間,鐵路專用線860延長米。市場內設有工商、稅務、公安、鐵路、銀行、餐飲、商服、旅店、洗浴、空車配貨、裝卸等多種管理和服務機構。2000年4月成立了由主辦單位、工商、稅務、公安、鐵路、業戶代表等6個部門參加的市場管理委員會,實行了六位一體的“一站式”服務,多方位開展了內強素質、外樹形象的優質服務,已形成一個安全公平、公開、公正的交易氛圍。
市場已初具規模,而且管理井然有序,現經營的果品大品種有蘋果、香蕉等40多個,小品種有蛇果、西薄籮陀等100多個,市場年吞吐量30萬噸,年銷售額3億元,年為國家創收稅費200萬元。在市場內再就業人員近千人,為維護社會穩定做出了積極貢獻。市場輻射周邊各市、縣。來果品市場經商的有山東、河北、遼寧、吉林等16個省份的客商。市場已經成為居黑龍江省西部地區首位的果品集散地和溝通南北產銷的中樞紐帶。
市場2000年成為東北大中城市果品行業理事單位,2002年成為中國果品流通協會成員單位,2003年被黑龍江省工商局授予“三星級文明誠信市場”稱號。
市場的經營理念是你經商我服務,你發財我發展,誠招天下客,果香四海情,我們竭誠歡迎您的光臨。
加速鄂西南的起飛
——擴建后的恩施機場前景美好
位于湖北省西南、三峽黃金旅游圈的恩施機場,在恩施州委、州政府及首都機場集團公司和湖北機場集團公司的高度重視下,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民航總局和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關心下,在民航中南管理局和湖北省有關部門的支持下,于2003年底開始擴建,建設工期兩年。目前,工程進展十分順利,場道工程基本完成,助航燈光工程已完成工作量的40%,南北兩端填方工程已完成80%,航站樓改擴建工程土建工程基本完成,機場辦公樓建設已進入報批程序。國家發展改革委批準項目在2005年完成,首都機場集團公司及湖北機場集團公司批準建設項目在2006年完成。
完成擴建后的恩施機場在硬件上有很大改觀,其硬件建設在全國支線機場中是十分優越的。擴建后的恩施機場跑道將達到2400米,助航燈光將達到720米,停機坪將達到14000平方米,聯絡道將達到2條,航站樓建筑面積將達到3800平方米,消防及供配電設施設備將配套改善,飛行的能見度將由現在的2400米降至1200米,飛行的正常率將由現在的40%提升到75%,飛行時段將由現在的視天氣許可飛行達到24小時全天候飛行,機場辦公樓將同時新建。在這次擴建中,特別是在航站樓改擴建和機場辦公樓的建設中,恩施州委、州政府將恩施機場定位為旅游機場,注重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民族建筑風格和民族文化的體現,由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和民航上海新時代研究院共同完成的航站樓改擴建工程的效果和立面設計很有特色,充分展現了恩施的民族文化底蘊和民族建筑風格。正在報批的機場辦公樓又將以恩施的民族建筑風格為基礎進行設計,屆時,整個恩施機場的建筑物都將以恩施的民族建筑風格為主,一個地域特色濃厚的機場建筑群就將在恩施誕生,為此,恩施機場必將在全國支線機場中呈現出獨特的亮點,引起各界矚目。
恩施機場擴建之時,也正是恩施地區經濟大發展之時。近年來,恩施州在國家的民族政策和西部大開發政策的鼓舞下,全力實施“特色立州、工業強州、科技興州、開放活州”戰略,著力推進“一主三化”,強力建設大通道、大產業、大生態和新城鎮“三大一新”發展框架。一批投資過百億元的宜萬鐵路、滬蓉西高速公路、水布埡電站等重點項目的實施,將這個享有“世界硒都”、“鄂西林海”、“華中藥庫”、“植物王國”和“煙草王國”美稱;擁有亞洲第一洞——利川騰龍洞,神州第一漂——清江漂流,荊楚第一石林——梭布埡石林,世界第一地縫、第一暗河、最美的峽谷——恩施沐撫大峽谷,土家第一寨——利川魚木寨等旅游景點;擁有世界25首優秀民歌之一——《龍船調》誕生地和63%的森林覆蓋率的綠色之州、生態之州和旅游之州的恩施帶入了快速發展時期。
區域經濟的大發展,旅游資源的大開發,民族文化的大挖掘,生態資源的大保護,人民生活水平的大提高,使恩施同全國大中城市的距離逐步拉近,恩施人走出去的步伐不斷加快,來恩施投資觀光的人不斷增多,人們對增加航班、增加航線、穩定飛行和降低票價的要求越來越高。為了促進發展,順應人們的期盼,恩施州人民政府和湖北機場集團公司在充分調查分析恩施航空客源市場的情況下,于4月下旬在恩施召開了恩施機場航空市場開發推介會,到會民航界的領導及航空公司的代表就恩施機場市場開發進行了磋商。東航等航空公司與恩施機場簽訂了執飛協議,大家一直希望能夠開通北京—恩施—廣州、武漢—恩施—重慶等航線,將恩施機場納入基地站范疇,同時制定合理的客運票價,以最大程度地培育和促進恩施航空運輸市場的開發。這樣,擴建后的恩施機場必將能夠獲得更大的發展,其前景一定十分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