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充分認識我國公共安全面臨的嚴峻形勢
由于特有的地質構造條件和自然地理環境,我國是遭受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每年有2億左右人口受災;年均死亡近萬人;年均倒塌房屋350多萬間,經濟損失2000億元,自然災害頻度高、分布廣、損失大。
由于我國的公共安全基礎工作薄弱,又處在經濟轉軌、社會轉型和迅速發展的歷史階段,重大、特大事故時有發生。全國每年發生的各類事故造成13萬多人死亡,70多萬人受傷。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2500億元。多種傳染病尚未得到有效的遏制。據統計,2003年全國按照規定報告的27種傳染病發生近260萬例,其中死亡6474人,死亡率是0.48/10萬。2004年公共衛生事件造成的非正常死亡人數7451人。影響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因素依然存在。
近年來,平均每年因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和社會安全事件造成的非正常死亡人數超過20萬人,非正常死亡率約26‰(非正常死亡人數/死亡總人數×1000‰),傷殘超過200萬人,經濟損失超過6000億元人民幣。同時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城鎮化和城市現代化進程加快,我國公共安全還將面臨諸多新的挑戰。
二、建立健全應急機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目標,堅持以人為本和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遵循預防為主、常備不懈的方針,貫徹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反應及時、措施果斷、依靠科學、加強合作的原則,全面提高政府應對各種突發公共事件和風險的能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保持社會政治穩定,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
(二)工作原則
以人為本,減少危害;居安思危,預防為主;統一領導,分級負責;依法規范,加強管理;快速反應,協同應對;依靠科技,提高素質。
(三)突發公共事件分類、分級
突發公共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生態環境破壞和嚴重社會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緊急事件。根據突發公共事件的性質、演變過程和發生機理,突發公共事件主要分為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四類。
但是,要特別注意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的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和相互滲透,往往發生次生、衍生事件、或幾個突發事件同時發生。
各類突發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質、嚴重程度、可控性和影響范圍等因素,分為特別重大突發公共事件 ?穴Ⅰ級?雪、重大突發公共事件(Ⅱ級)、較大突發公共事件 ?穴Ⅲ級?雪、一般突發公共事件 ?穴Ⅳ級?雪。
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的預警按照其嚴重程度、緊急程度和影響范圍等因素,分為特別嚴重 ?穴紅色?雪、嚴重 ?穴橙色?雪、較重 ?穴黃色?雪、 一般 ?穴藍色?雪。
(四)國家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體系
——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國務院及有關部門?穴單位?雪制定的國家突發公共事件專項預案;
——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的突發公共事件部門預案;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專項預案和部門預案;各地 ?穴市?雪、縣(市)人民政府及其基層政權組織的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
——各企事業單位依法制定的應急預案等。
(五)建立健全應急工作體制、機制和法制
應急管理體制方面:主要是在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領導下,堅持分級管理、分級響應、條塊結合、屬地管理為主的原則,建立健全集中統一、堅強有力的指揮機構;發揮我們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形成強大的社會動員體系;建立健全以事發地黨委和政府為主,有關部門和相關地區協調配合的領導責任制;建立健全應急處置的專業救援隊伍、專家咨詢隊伍,充分發揮人民解放軍、武警和預備役民兵的重要作用。
運行機制方面:主要是建立健全社會預警體系,形成統一指揮、功能齊全、反應靈敏、運轉高效的應急機制。包括建立健全監測預警機制、應急信息報告機制、應急決策和協調機制、分級負責與響應機制、公眾溝通與動員機制、應急資源配置與征用機制、獎懲機制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城鄉社會管理機制等。
法制建設方面:主要是依法行政,努力使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處置逐步走向規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軌道。并注意通過對實踐的總結,促進法律、法規和規章的不斷完善。
(六)狠抓落實
當前要重點抓好以下工作:一是進一步完善各類應急預案,特別要抓好基層,包括社區、農村、重點企事業單位應急預案的編制工作;二是加強應急隊伍和應急信息平臺建設,盡快形成統一指揮、功能齊全、反應靈敏、運轉高效的應急救援機制;三是組織培訓和應急演練,提高指揮和救援人員應急管理水平和專業技能;四是抓好以預防、避險、自救、互救、減災等為主要內容的面向全社會的宣傳教育工作,不斷增強公眾的危機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作者系國務院辦公廳應急預案工作小組副組長、國務院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