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化肥工業,包括基礎肥料生產和化肥的二次加工兩大部分,基礎肥料生產,主要包括氮肥、磷肥、鉀肥;化肥的二次加工,主要包括復合肥、混配肥?穴含微量元素肥料及有機、無機復合肥?雪等。
一、布局和結構的現狀
目前,我國耕地潛在肥力不足,全國土壤結構呈現多氮缺磷少鉀的局面。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除了農民的施肥習慣外,我國磷肥和鉀肥生產不足以滿足農用所需,是造成我國耕地肥力不足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國化肥市場的格局是:氮肥基本自給自足,磷肥1/3靠進口,鉀肥則大部分需要進口。
1.2004年,全國有規模以上基礎化肥生產企業近1000家,其中,氮肥廠約500家,磷肥廠500家,鉀肥廠40家。
2.年化肥生產能力在4000萬噸以上?穴按有效養分100%計?雪,產量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合成氨生產能力4000萬噸/年以上,氮肥生產能力在3000萬噸/年以上,尿素生產能力在1900萬噸/年;磷肥生產能力1000萬噸/年,磷酸銨生產能力610萬噸/年左右;鉀肥生產能力206萬噸/年左右,其中氯化鉀50萬噸/年左右。
3.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04年,我國化肥產量4519萬噸?穴折純,下同?雪,凈進口1243萬噸。進口產品主要是鉀肥、磷酸二銨和三元復合肥。2004年,氮、磷、鉀肥產量分別為3304萬噸、1003萬噸和206萬噸,化肥總產量比2003年增長16%以上,其中鉀肥增長幅度最大達到52%。
在化肥生產中,高濃度和復合肥料的品種及產量逐年上升。在氮肥總量中,高濃度尿素產量60%以上;高濃度磷肥?穴磷銨、重鈣、硝酸磷肥、氮磷鉀復合肥?雪產量已上升到總產量的45%以上。同時,我國氮磷鉀復混肥的生產也有了較大的發展,復合肥的生產能力已突破1000萬噸?穴實物量?雪;獲得復混肥生產許可證的企業達2500多家,生產能力在近10000萬噸?穴實物量?雪。各種專用肥發展也很快。
4.2004年的化肥消費量約5000萬噸以上,國產化肥占90%;國內氮、磷肥的市場占有率穩步增長,國產氮肥已占氮肥消費量的90%以上?穴進口的氮主要是磷復肥進口帶進的?雪,國產磷肥已占75%以上。由于受資源條件的限制,國產鉀肥僅占總消費量的10%左右。預計今后一段時期內,化肥消費量還將保持增長的勢頭,但增長的速度將逐漸放慢。同時,受農業生產和種植結構調整、退耕還林等措施的影響,化肥品種使用的比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主要用于經濟作物的高濃度的化肥,如尿素、磷酸二銨、三元復合肥的用量將增加較多,而用于大田作物的中低濃度的肥料將有所下降。
二、存在的問題
1.產品結構不合理。一是高濃度化肥比例偏低。國際上基本以高濃度化肥為主,而我國氮肥中高濃度的尿素、硝酸銨約占56%,低濃度的碳銨、硫酸銨等占40%多;磷肥中高濃度的磷酸二銨、重鈣約占23%,低濃度的普鈣、鈣鎂磷肥占77%。二是產品以單一元素化肥為主。我國復合肥、專用肥比例相當小,跟不上農業生產對化肥需求的變化。而近年來發達國家化肥生產,主要以復合肥料為主,英國復合肥料占80%、美國占65%、法國占61%、日本占55%,它們正在進一步向多功能、專用化方向發展。
2.企業結構不合理。目前,我國氮肥企業約有1000家左右,合成氨平均規模不足3萬噸,生產規模不經濟。合成氨年生產能力30萬噸以上的大型企業只有26家,合成氨年生產能力6萬噸以上的中型企業也不足100家,其他800多家小氮肥廠合成氨平均規模只有2萬噸,而其產量約占氮肥總量的60%。據有關資料統計,俄羅斯約有35家氮肥廠,合成氮平均規模為40萬噸;美國有50多家氮肥廠,合成氨平均規模在30萬噸以上。
3.生產成本偏高。我國缺乏大量廉價的天然氣資源,氮肥廠多以煤為原料,運輸成本、能耗均高于以天然氣為原料的生產方式。再加上我國化肥企業社會負擔過重、管理水平相對落后,生產成本與國際水平的差距更大。
4.企業的市場意識淡薄。我國的化肥企業長期實行計劃管理體制,加之產品供不應求,因此,企業產品經營意識、市場開發意識淡薄,產品單一,跟不上農業生產對化肥需求的變化。
5.我國化肥工業存在的特殊問題。一是化肥資源較緊張。國際上以天然氣為原料的氮肥占85%。而我國氮肥原料以煤為主,天然氣僅占20%,這是我國能源結構特點決定的。雖然我國煤炭資源豐富、分布廣,但現在普遍采用的固定層間歇氣化工藝技術,只能適用無煙塊煤為原料,僅有山西、貴州等地生產,運距遠、運價高,造成許多企業成本高、競爭力差。我國磷礦以中低品位為主,近年來優質磷礦石的大量出口和礦山的無序開采,已影響到國內磷復肥企業的原料供應。硫磺進口量持續上升,硫資源的價格風險較大。鉀資源難以保證農業生產要求,供需缺口大。 二是化肥產品中氮磷鉀比例不盡合理。化肥行業的產品結構尚不適應農業發展的需要。農業部門提出要求施肥的氮磷鉀比例為1∶0.37∶0.25。鉀肥由于資源限制,國產量小;氮磷比也達不到農業部門的要求。三是化肥施用的復合化程度和科學施肥的水平低。四是企業結構不合理,產業集中度低,技術水平不高。
三、對策與建議
1.改造原料路線,適應國內資源特點。氮肥行業的重點是原料路線的改造。我國氮肥行業急需解決采用成熟的粉煤氣化技術,以本地粉煤代替無煙塊煤。建議針對不同企業采用不同的技術路線。一是對年產20萬噸以下的中型氮肥企業,建議采用國內技術進行改造。二是對部分年產20萬噸以上合成氨企業,可考慮采用引進技術進行改造。同時,對于有廉價天然氣資源的地區,鼓勵采用天然氣改造現有裝置或建設天然氣化肥基地。
磷肥行業的重點,是形成幾大磷肥生產基地,保證磷硫資源的供應。20世紀80年代以來,按“礦肥結合”、“酸肥結合”的方針,我國在云南、貴州、湖北、安徽等地建設了幾大磷肥基地,這些基地為滿足我國高濃度磷肥供應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今后,我國磷肥工業發展將主要依托這些基地,擴大規模,提高技術水平,降低成本。同時,解決磷礦和硫的來源問題。磷礦要為磷肥工業可持續發展作好資源儲備;加大對礦山的投入及加強管理,防止濫采亂挖。硫資源應實施來源多樣化,保持硫鐵礦制酸、硫酸制酸、冶煉煙氣制酸的合理比例,要重視高硫原油回收硫磺及冶煉煙氣回收酸的利用,控制進口硫資源總量,防范進口硫磺的價格風險。鉀肥行業的重點是含鉀鹽湖鹵水開發,在青海、新疆等地形成鉀肥基地,并探討建立境外鉀肥生產基地的可能性。
2.推進技術進步,開發和推廣先進實用技術。例如,在氮肥行業,推廣新型煤氣化技術,包括粉煤氣化、水煤漿氣化技術等;新型凈化技術,如低溫變換、低溫甲醇洗、MDEA、NHD等凈化技術;新型氨合成塔及大型低壓合成的成套技術和裝備;水溶液全循環尿素改造技術和尿素改性技術。在磷肥行業,開發低品位磷礦利用技術;發展高濃度磷復肥,提高磷資源利用率;推廣硫酸余熱利用技術,回收低溫熱能,降低生產成本。在鉀肥行業,開發鹽湖鹵水直接提取硫酸鉀技術等。
3.布局調整。要以中西部廉價天然氣或煤產地為重點,建設大型氮肥基地?鴉以磷礦資源豐富的云、貴等地為重點建設大型磷復肥基地。
4.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競爭力。鼓勵氮肥、磷肥、鉀肥生產企業和化肥流通企業突破原有業務領域,向氮、磷、鉀,產、供、銷,內外貿一體化發展,鼓勵企業兼并、聯合重組,以資產為紐帶,逐步培育有國際競爭能力的大型肥料產業集團。到2010年,力爭組建20家大型企業集團,其產品集中度達到50%,并形成2—3家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的大型企業集團。同時,調整企業結構,減少基礎肥料生產廠數量,提高單套裝置的規模。大型氮肥廠合成氨平均規模達40萬噸/年以上,中型氮肥廠平均規模達20萬噸/年以上。大中型磷肥廠平均規模達10萬噸/年以上。部分資源條件差、能耗高、污染嚴重、經濟效益差、不能適應市場競爭的小化肥企業,轉到農化服務和化肥的二次加工上來。
5.調整產品結構,提高國產化肥滿足率。繼續提高高濃度化肥比重及化肥的復合化率,在今后10年內化肥復合化施用率達到50%以上。大力發展新型肥料品種,如控釋肥料、大顆粒肥料,提高肥料利用率。復合肥料要基本立足國內解決,進口少量基礎肥料品種。氮肥行業重點是調整高濃度尿素的比例,淘汰部分碳銨的生產能力。到2010年,高濃度尿素在氮肥中的比例要占70%以上,碳銨在氮肥中的比例下降到10—15%。適當發展大顆粒尿素,以適應摻混肥料的發展需要。磷肥行業的發展重點是高濃度基礎磷肥和含量高的磷肥品種,如磷酸一銨、磷酸二銨。2010年,高濃度磷肥占磷肥總產量的60%以上。鉀肥行業的重點是調整無氯鉀肥的比例,發展硫酸鉀,適當發展硝酸鉀等新品種。實現無氯鉀肥基本滿足國內需求。
(作者單位:中國社科院工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