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節課,無論在大的環節上還是文字細節上,都融入了他情感的東西、人文的東西。詞句段篇章的訓練,都是為了這個情感服務的。所以這是一節工具性和人文性結合得比較完美的課。 ──靳家彥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第3單元第2課。
教學目標:
1.了解華羅庚熱愛自己的祖國,愿意把自己的學識獻給祖國的動人故事。
2.初步懂得學有所成,應當報效自己祖國的道理。
3. 能理解華羅庚說的話,及說話時的心情,并有感情地讀出來。
教學課時: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添加標點,引出全文
師:回憶一下,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注意說清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
生:1950年春天,華羅庚和家人從美國乘船回自己的祖國去。
師:好,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這篇課文。(指著課題)誰來讀課題?
師:如果要在課題后面加一個標點符號,該加什么符號?(學生紛紛說感嘆號,有一個孩子大聲說“問號”。)
師:問號,問號怎么讀?你讀讀。
生:(疑問的語氣)回自己的祖國去?
師:哦,華羅庚在猶豫?
生:不,他堅定地要回自己的祖國。
師:很肯定。那么能是問號嗎?(孩子不好意思地坐下。)
師:(指一名女生)你說加什么符號?
生:感嘆號。
師:那你讀讀。(生讀得很有氣勢)聽出感嘆的語氣了嗎?
生:聽出來了。
師:還有誰能這樣讀?(又指兩人讀)為什么要加感嘆號?
生:他心里很激動。
生:心里很高興,特別高興。
【評:在課題后加一標點這一做法極有想像力和吸引力。這個問題給了學生學習這篇課文一個極佳的理由,孩子們一下被這個意想不到的問題帶入到課文的情感中。】
二、精讀細品,深入體會
師:到底是因為什么呢?我們來讀讀課文,答案就在課文里。請用你的朗讀告訴大家理由。(生自由讀課文。一個女孩沒有讀完,在老師的示意下,繼續讀完。)
師:都讀完了。誰愿意來讀?(指一名學生)請你來讀讀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學注意聽,他讀完了,我們看能不能在課題后面加上感嘆號?
生:他讀得很流利,但感情還不夠充沛。
師:能加感嘆號嗎?
生:不能。
師:誰再讀?(生讀課文,稍好。)
師:怎么樣?有點激動沒有?
生:(七嘴八舌)有點兒。
師:從哪兒聽出來的?
生:我從最后一句聽出來的。
師:請你讀讀,看看你是不是真聽出來了。(生讀。)
師:激動地喊出來了“中國解放了!”(師范讀后板書,邊寫邊說)“中國解放了”這兒為什么要加感嘆號?
生:盼望已久的事情終于到來了。
生:祖國解放了,他們可以回國了。
師:老師給大家補充一個資料:華羅庚生活的那個年代正是中國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時候。華羅庚空有一身學識,不但不能報效祖國,甚至自己的生活都無法保障。當他得知,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了,他終于有機會回自己的祖國施展才華,他的心情怎么樣?
生:(齊)激動!
師:心情那么激動,一起再讀。(生情緒激動起來,讀:“中國解放了!”)
師:心情那樣激動,都喊了起來──“中國解放了!”(學生讀得由開始的平淡到有了激情。)
師:是呀,中國解放了!可以(老師指著黑板上的課題,引導學生讀課題)──回自己的祖國去!
師:心情這么激動,這里能不加感嘆號嗎?(指最開始讀第一段的女孩子)現在你再來讀這一段,一定和剛才又不一樣了。
師:怎么樣,比剛才進步了沒有?
生:有進步了。
師:激動,還不只這兒激動呢。誰接著來讀?(讀課文。)
師:聽出來了嗎?多激動啊,“總算”盼到了。(板書:總算)這一天來得容易嗎?
生:不容易。
師:誰能換個詞?
生:這一天終于盼到了。
生:這一天好不容易盼到了。
師:(學生讀得不夠激動)你再重說這一句,注意激動的語氣。(生再讀,有進步。)
師:從“盼到了”我們能感受到什么?
生:一直在等待。
師:什么樣的等待可以稱作是“盼”呢?
生:帶著一種希望的等待。
生:非常急切的,已經等了好幾天。
師:是呀,非常急切的心情。再看看這個“盼”字,是什么字旁?
生:“目”字旁。
師:是呀,“目”字旁。是望眼欲穿的等待呀!又豈只是幾天呀!是幾年、十幾年、幾十年的等待呀!是日日想,夜夜思呀!我們一起再來讀讀這一段。(生齊讀課文。)
【評:“盼”、“總算”這兩個詞語,還有前面在讀的過程中老師板書的“急步”、“喊”、“揚”,這些普通的詞語用得恰如其分,完全可以表達出這樣強烈的情感來!我們不但要指導學生記憶那些成語與相對華麗的詞藻,也要指導學生關注這些普通的詞語,品味其中的深意,感受作者用詞的準確。】
師:大家體會得很好。不過,老師覺得,加一個感嘆號不夠,還要加第二個感嘆號。誰接著來讀?(生讀課文。)
師:聽出來了嗎?為什么還要加第二個感嘆號?(學生沉默。)
師:這樣吧,咱們合作來讀讀。請你們讀華羅庚的話,老師讀他妻子的話,不讀旁白。(學生和老師合作,分角色讀下一部分課文。)
師:老師想問問你們,為什么老師讀完“我們怎么辦”,你們馬上就接下來讀了?
生:因為華羅庚當時想都沒有想。
生:一點都沒有猶豫。
師:對。“想都沒有想,猶豫都沒有猶豫”,就說出了這句話,一起讀。
生:(齊)我們,回去,回自己的祖國去!
師:那房子呢?
生:原封不動。
師:什么樣的房子?
生:洋房。
生:優雅別致。
師:什么樣的房子可以說是“優雅別致”的?
生:很漂亮、很豪華。
……
師:華羅庚要回祖國去,這樣的房子要不要了?
生:不要了。
師:猶豫了嗎?
生:沒有。
師:車子呢?
生:給朋友。
師:有沒有猶豫?
生:沒有。
師:“想都沒有想,猶豫都沒有猶豫”,用書上詞語來說就是──(生齊)“斬釘截鐵”。
【評:閱讀教學要培養學生學會在語境中揣摩、品味詞語的意思。“斬釘截鐵”這個詞語不容易說清楚,教師在這里借助課文中的情境,聯系下文,巧妙地解答了詞語的意思,又深入理解了課文內容。】
師:華羅庚要回自己的祖國去,僅僅是激動了嗎?
生:態度堅決。
生:毫不猶豫。
生:非常堅定。
師:(板書:態度堅決)是啊,房子不要了,車子不要了,一定要──回自己的祖國去!
師:好,老師可要加第三個感嘆號了,我們接著讀。看看剛才的事發生在哪兒?
生:家里。
師:接下來呢?
生:發生在舊金山海灣碼頭。
師:我們讀這一部分,為什么老師要加第三個感嘆號呢?大家自由讀一讀這部分課文,一會兒老師要請一位同學和老師一起來演一演,有興趣嗎?
生:有!
師:不過,要想演出來,必須得把臺詞背下來。這么短的時間行嗎?
生:行!
【評:學語文不可脫離文本。在這個環節,老師給學生讀書的時間,讓學生充分地讀。可以說,如果脫離了文本,這里演一演的環節就是花架子,是沒有意義的活動。】
三、師生表演,真情涌動
師:好,這回誰愿意來和老師一起演送行時的情景?(請一名沒有舉手的女孩子。)
師:為什么不舉手?
生:(低著頭)不敢。
師:哦,沒關系。來,握著老師的手,老師就請你來演。(老師握著孩子的手走上講臺)你演誰?
生:我演華羅庚吧。
師:好,那么我就演這位美國教授。同學們,我們倆來演,你們在下面做什么?
生:看。(學生們樂著說。)
師:不對,你們是導演。(學生很驚訝)來,指導指導我們倆,說說我們在演的時候要注意什么?
生:你要注意儀表,教授都是注意儀表的,你看看你的袖子。(大家樂。)
師:(看自己的衣袖卷到胳膊肘,笑著把它放下來)哦,是不大好。還有嗎?
生:你的頭發太亂了!
師:哎喲,這可是讓海風吹的。(大家樂。)不過,我聽到華羅庚要走,來不及整理就匆匆趕到這里來了。哪位導演指導一下我的語言呀?說臺詞時要注意什么?
生:你得注意用挽留的語氣。因為書上有這樣一句話:“您學識淵博……難道不覺得遺憾嗎?”華羅庚是一位了不起的數學家,你想把他留在美國。
生:你覺得很遺憾,要把這個語氣讀出來。
生:還有,華羅庚應該毫不猶豫。
師:對,(對著扮演華羅庚的同學)我要把你留下來,你的態度應該──
生:嗯,堅決。
師:我們還應該注意什么?
生:注意動作。您應該緊緊握著她的手。
師:對,緊緊握著。(握住小女孩的手)一只手不夠,用兩只手。還有嗎?好,那我們要開始演了。(師生表演,這個女孩子在老師的鼓勵下完整地把臺詞背誦了下來。)
【評:演只是語文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語文課要“實”,就是要學生深入文本,和文本對話交流。語文課還要“活”,就是要給學生一個理由或是給學生一種情境,使他們樂于同文本交流。】
師:多了不起。鼓掌!這么短的時間她就把這么長的句子都背誦下來了。
師:您的態度很堅決,不過,作為您的好朋友,我還是要把你留下來。我有一位朋友前不久去過中國,看到了中國現在的狀況,看,這里有他拍攝的照片。(指著屏幕)中國經歷了幾十年的戰亂,國家太貧窮了。很多人吃不上飯,沒有居住的地方。城市里多數是平房,馬路上還是馬車、人力車,很少能看到一輛汽車……您還是留下來吧!(女孩不知道說什么才好。)
師:哦,看看,猶豫了吧。留下來吧!
生:我來說。華羅庚一定會說:“不管祖國多窮,我也要回自己的祖國去。”
生:祖國現在貧窮,我回去就是為建設祖國出力。
生:祖國雖然貧窮,但依然是我的祖國,我要努力建設祖國,使她強大。(掌聲。)
師:對,祖國的今天雖然貧窮落后,但我要盡自己的力量使她的明天變
得──(生七嘴八舌)繁榮富強。
師:(老師拉著扮演華羅庚的同學的手,深情地說)先生,看來我無論如何也留不住您了。因為,您不但是一位了不起的數學家,而且您的愛國之心更令我敬佩。祝您一路順風,也祝您的國家早日強盛!(掌聲)讓我們用掌聲送這位同學回到坐位。
四、再次誦讀,總結提升
師:讓我們一起讀一讀課文的最后一段,再次感受華羅庚一定要回自己的祖國去的這種堅定信念。(齊讀課文,學生讀得情感飽滿,慷慨激昂。)
師:華羅庚義正言辭的話語再一次讓我們感受到他堅定的信念——(指板書)回自己的祖國去!(加第三個感嘆號。)
師:華羅庚和家人登上客輪,揮手和送行的人們告別。船慢慢駛離了碼頭,他們一家人迎著海上的春風站在船頭,望著輪船開往的地方──我們祖國的方向,深情地望著……(出示書中插圖,深情地敘述)此時,他們心中想的是什么呢?
生:祖國現在會變成什么樣子?
生:終于可以回到祖國去了,終于可以為祖國盡自己的力量了!
生:我應該如何去做,如何為祖國培養更多更優秀的人才。
生:我應該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
師:說得好,正如華羅庚在回國前說的那樣:數學是沒有國界的,可是數學家是有自己的祖國的!體會到此時華羅庚的心情,讓我們一起深情地再一次朗讀課題──回自己的祖國去!
師:(出示一組科學家的圖片)1950年,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舉,而此時一大批愛國科學家克服了重重困難,甚至不顧生命安危回到了自己的祖國。正是這樣一批杰出的人才辛勤耕耘,為新中國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關于這些科學家的故事,如果感興趣,可以課后查閱有關的資料。好,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里,下課。
【專家評析】
●今天王傳賢老師為我們展示了他務實求活、實活并蒂的鮮明教學風格。我理解他的風格就是兩個字,一個是實,一個是活。在以這兩者為支柱的平臺上,他追求一種意蘊,一種文化的氣息。
傳賢的課實,說明他這個人就實;傳賢的課活,說明他在思想上、思維上、意識上,能與時俱進不為“傳統”束縛;他能夠科學地發展,而不為時尚放棄永恒。所以我體會到傳賢的教學風格和他的人格息息相關。
●傳賢的課實,大的方面來說,是課始終堅持著實事求是,注重實踐,反復試驗;小的方面來說,課很真實、扎實、樸實,能落實。所以我們從上課到課結束,都感覺到這種實。另一方面說活,我想是體現在學生課上思考的活躍。老師設計教學流程的時候,思想上、理念上應該是先進的,方法手段等這些方面靈活靈巧,體現出一種簡約之美。
咱們看傳賢課的標題《回自己的祖國去》。上課的時候他板書課題,學生書空。他用這種方法占滿了學生這段空余時間。感嘆號,一層用白色的粉筆,一層用黃色的粉筆,最后用紅色的粉筆。感嘆號就是情感,這個情感不是一層,而是一層一層地逐次深入。所以這節課的所有內容都包含在這個感嘆號中。這節課,無論在大的環節上還是文字細節上,都融入了他情感的東西、人文的東西。詞句段篇章的訓練,都是為了這個情感服務的。所以這是一節工具性和人文性結合得比較完美的課。作為一節好課,傳賢在這些方面做了努力:
1. 目標明確。從三個維度上確立一個立體的教學目標,做到師生認同指向明晰。2. 重點突出,難點突破,疑點解決,特點抓準,立足于教材,延伸適度。3. 以生為本。今天找那個小女孩,她基礎不太好而且口齒不清。老師的用意是幫助她樹立信心。這樣一個課上生成的現象,有著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這是以生為本的很典型的課例。4. 流程科學。這節課的設計符合北師大教材編寫者的意圖,更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因此這節課順理成章、嚴謹流暢、疏密有致。5. 注重內化。課堂上充滿一種濃厚的文化氣息,讓學生將知識內化、積淀、裂變進而生成。傳賢這節課可以說文而不野,雅而不俗,活而不亂,情趣盎然。6.體現溝通。7.啟迪創造。引導學生善于思考、勤于質疑、敢于發表見解,倡導創新的思維方式,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培養合作精神。這兩個方面,今天傳賢的課上表現得十分明顯。8.媒體得當。9.講求實效。10.多元評價。
以上是我對傳賢這節課的評價和自己的一些思考,希望大家多多指正。
(以上根據靳家彥老師在“哈爾濱市南崗區第二屆名師展示暨王傳賢教學風格研討會”上的評課錄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