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我第三次教學《景陽岡》一課了。過去,我總是“老實巴交”地給學生介紹故事背景,領著學生逐段分析半文言半白話的語言特點、緊張動人的故事情節以及好漢武松豪爽勇敢的個性。結果,課文是學完了,學生對這一課的興趣也全沒了。新課改后,我帶著全新的教學理念和激情又上了這一課,我發現當把語言實踐的權力還給學生的時候,課堂上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 用“小品表演法”學習“吃酒”部分
“吃酒”部分主要寫武松和店家的對話,表現了武松豪爽的個性。課堂上,我對學生說:“我們把‘吃酒’部分排練成小品怎么樣?”“好!”學生歡呼雀躍。接著,我啟發學生:“要想把小品演好,首先得熟悉臺詞,把握好人物特點。怎樣才能熟悉臺詞,把握住人物特點呢?”學生很聰明,齊聲說:“讀課文。”“好,開始吧!一會兒,看誰能成為最佳男主角武松,最佳男配角店家。”學生興致盎然,爭分奪秒地讀書,熟記臺詞,非常投入,讀時還不由自主地加上動作。
初步完成記臺詞的任務之后,學生三人一小組,按“武松”、“店家”、“旁白”進行分工,試對臺詞。之后,推選三名學生上臺表演,并允許他們盡可能地利用教室內的東西作為道具。學生的表演才能著實讓我吃了一驚。他們用粉筆在黑板上揮了幾筆,黑板上便有了舞臺背景,“武松”還隨手用窗臺上的雨傘做哨棒,粉筆盒做酒碗,豪爽的個性被他表現得活靈活現。三位學生的精彩表演傳遞著他們對文章語言和角色性格的理解,課堂上高潮疊起,掌聲不斷。
●用“說評書”的方法教學“上岡”、“打虎”、“下岡”部分
我先播放著名評書演員表演的評書《水滸傳》片段。評書演員出神入化的語言工夫緊緊地吸引了學生,使他們個個躍躍欲試。接下來,我把全班學生分成三大組,讓他們分別試著用評書的形式將“上岡”、“打虎”、“下岡”三部分內容表演出來。頓時,教室變成了評書場,學生拿著課本,模仿著評書演員的表情、動作和口氣。之后,三組各選派一名代表上臺表演。第一位上臺的學生把黑板擦往講臺上一拍,神氣十足:“上回說道,好漢武松吃了十八碗酒,不聽店家勸告,提了哨棒,大踏步走上景陽岡來?!钡诙粚W生講到武松上景陽岡時,還惟妙惟肖地模仿武松酒勁上來后,踉踉蹌蹌的樣子。第三位還在評書結束時加了一句:“要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臺上表演者侃侃而談,眉飛色舞;臺下觀眾聽得津津有味,拍手稱贊,學生已完全進入課文所描寫的情景中了。
●反復語言實踐,使學生全方位受益
課堂最后一個環節,檢查學生對詞語的理解及人物特點的認識情況,學生掌握得都不錯。其中當我問:“‘滿滿篩了一碗酒’中的‘篩’是什么意思”時,一個學生說:“‘篩’的意思在這里應該是‘倒’?!薄罢f說你的理解?!彼悬c兒不好意思:“讀課文時蒙的?!薄昂?讀書時能聯系上下文把詞語意思蒙對,這就是能力。”學生都笑了。
《景陽岡》學完了,學生已把課文讀得入情入境。通過表演小品,練說評書,文中精彩的故事情節都印在了他們的心上,每個學生頭腦中的武松都是鮮明而生動的。
后來我發現學生交談、寫日記時,時不時會出現一些《景陽岡》中的詞匯,如:
“出現這種事,讓我如何向某某同學交待呀!”
“我已經把班里的規定告訴你了,請勿自誤。”
“你這樣做,豈不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學生已經把《景陽岡》富有特色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了,這完全是學生反復參與語言實踐的結果。煩瑣的語言文字分析是不可能達到這種教學效果的。
這時我強烈地感受到:學生的語文能力只有在語言實踐的基礎上才能獲得。語文老師應盡量在課堂上多給學生提供語言實踐的機會,其形式要豐富多樣,貼近教材實際,符合小學生心理特點,符合語言學習的規律。這樣,我們的學生才會真正成為課堂的上的“打虎英雄”,我們的語文教學也才能達到一個嶄新的境界。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長虹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