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程標準》給數學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它要求教師必須把課堂還給學生,把自主還給學生,把童趣還給學生,使數學教育成為有利于學生身心和諧發展的、充滿快樂和幸福的活動,使數學課堂真正地充滿輕松快樂。
一、貼近實際,生活化地教學數學
數學教學應讓學生獲取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激發他們探索新知的欲望。教師在教學中要著力研究學生的生活背景,注重對數學知識進行生活化加工,讓生活與教育“親密接觸”。
例如,在教學“加減法簡便運算a-b-c=a-(b+c)”時,我是這樣展開教學的:
1.用多媒體展示一個小超市:書包36元、文具盒14元、足球76元、羽毛球拍26元、排球44元等。
2.讓學生4個人一小組,用100元到“超市”購買兩種商品。做好購買商品名稱、價格的記錄,并列式計算所剩錢數。
3.匯報所購買的商品及求剩余錢數的算式,教師做相應板書:
100-76-14=10(元) 100-(76+14)=10(元)
100-14-36=50(元) 100-(14+36)=50(元)
100-36-44=20(元) 100-(36+44)=20(元)
100-44-26=30(元) 100-(44+26)=30(元)
4.引導學生根據以上算式,結合自己購物體會,說說各算式的算理。再讓學生分組討論各個算式所蘊藏著的數學規律,從而概括出“a-b-c=a-(b+c)”這一抽象的數學知識。
上述教學過程,我把“a-b-c=a-(b+c)”這一數學知識,還原到學生的生活背景中,讓他們在購物、算錢中,悟規律,明算理。整個教學過程,學生在現實的數學情境中參與數學活動,從事數學探索,進行數學交流,開展數學操作,在概括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建構數學知識,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主動探索,創造性地教學數學
弗賴登塔爾指出“學習數學的惟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需要學習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探索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這種再創造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要培養學生“再創造”,就必須以學生的“數學現實”為基礎,找準新舊知識的連結點,引導學生“再創造”。在教學時,教師應為學生多創造一點思考情境,多給一點思考時間,多留一點活動余地,讓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解決問題,為他們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平臺。
例如,在教學“梯形的面積”時,教師讓學生準備幾個梯形的紙片,然后請他們回憶一下,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公式的由來,為學生的活動做好鋪墊。然后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讓學生探究梯形的面積公式。學生利用畫、剪、拼等動手操作,并在小組討論、辯論、合作等活動中得出以下幾種方法。

這些方法可謂標新立異,別出心裁。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又讓他們體會到“再創造”的樂趣。
三、解除束縛,開放性地教學數學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內容,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重視教材中配置的開放題,另一方面要有意識地設計一些開放題,選擇適當的時機,以靈活的方式滲透到教學中去,引導學生探索。
例如,在教學“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后,我出示了一道開放題:“用一根12米長的繩子,在空地上圍一個活動場地,最大能圍多大?”學生以4人為一組,進行合作探索,先后有正方形、長方形、圓形等三種圍地的方法,最后得出圓形面積最大。
這時,有一位學生提出:“我借助教室的墻壁來圍,圍成的面積更大。”一石激起千層浪,經過探索,于是,又有了圖1、圖2、圖3等圍法,并得出圖3面積最大的結論。

S1 =4×4=16 m2 S2=6×3=18 m2 S3=3.14×3.82÷2≈22.7m2
這樣,利用題目的開放性,讓學生展開想像和創新的翅膀,把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揭示出來,既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又培養了他們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整個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作者單位:福建省德化縣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