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聽王傳賢老師的語文課很多次了,在王傳賢老師的身上我感到了一種濃濃的書生氣,在他的課堂上感受到濃濃的語文味。──張新光
【教學目標】
1.認識“箬笠、蓑、鷺、蠶桑”等生字,結合注釋理解詞語的意思。
2.結合詩句想像畫面,在想像中體驗美,欣賞美。滲透“詩情畫意、山水清音、隱逸風雅”的文化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探究的欲望。
3.通過誦讀品悟詩情,讀出詩的韻味。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積累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播放古箏曲,吟誦引入
師:(播放古箏曲)聽著這優雅的古箏曲,你們有什么感受?
生:仿佛到了仙境。
生:非常愜意。
師:你們聽著這樣的曲子又想到了什么呢?
生:古詩。
師:和王老師想的一樣。聽說同學們會背很多古詩,誰來朗誦一首?(學生背誦。)
師:能背誦這么多古詩真了不起。知道嗎?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詩的國度,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從小就生活在詩的世界里。春來了,正是“草長鶯飛二月天”,我們“忙趁東風放紙鳶”。夏日里,“樹頭花落未成蔭”,我們追逐那黃蝶直到“飛入菜花無處尋”。中秋節,想起異鄉的親友,便情不自禁地吟誦“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過年時,則是“爆竹聲中一歲除”。
二、提示閱讀方法,學生自主閱讀、交流
師:看,這流傳了千百年的古詩詞,讓我們今天的生活也充滿了詩意與情趣。今天,就讓我們再來欣賞兩首古詩詞。回憶一下,我們是怎樣學習古詩的?
生:要讀通詩句,讀得字字響亮,讀出節奏。
生:要結合注釋讀懂詩句的意思。
師:對。還可以結合前后詩句或參考資料理解。今天我們就用這些方法來學習兩首古詩詞。(點擊課件,出現古詩詞)首先請同學們多讀幾遍這兩首詩詞,結合注釋了解其大意,并試著讀出節奏。不懂的地方在書上做出標記。(學生讀詩,老師板書題目。)
師:我們來交流讀詩的收獲。
生:我要提醒大家注意“蠶”的讀音,它是平舌音。
生:我通過剛才讀詩知道了第一首詞寫了西塞山在斜風細雨中的美麗景色,還寫了在風雨中垂釣的漁翁。
生:第二首寫的是鄉村四月的美景和農民們的忙碌。
師:看來同學們初步了解了詩詞的大意。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嗎?
生:我沒讀懂“蠶桑”的意思?
師:蠶,桑蠶吃的是桑葉,大家都知道它能吐絲結繭。這句話是指農民們采桑喂蠶。這句話的意思你們明白嗎?誰來說說?
生:農民剛剛采完桑葉喂完蠶,又到田里插秧。
生:“白滿川”的意思我不明白。
師:我們來看圖。(出示投影)一塊塊水田里的水都滿了,倒映著天光云影,白茫茫的一片。這就是“白滿川”。
生:子規是鳥,為什么把子規啼叫和“雨如煙”寫在一起呢?
師:(出示課件)大家看,這就是子規,還叫布谷鳥。每當春夏之交,江南鄉村便到處可聽到布谷鳥的叫聲,像是在催人及早春播,雨天里杜鵑啼叫得更歡。正如古人在詩中寫的“瀟瀟暮雨子規啼”、“布谷聲中雨滿犁”。
師:誰來把前兩行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
生:山陵原野都綠了,水田里的水都滿了,倒映著天光云影,白茫茫的一片。蒙蒙的細雨中,杜鵑在不停地啼叫。
師:大家讀懂了詩句的意思,我們再來讀詩一定能讀得更好。老師請兩位同學分別讀一讀這兩首詩詞。
師:(一生讀《漁歌子》)我們在讀詩的時候,不僅要字字響亮,還要讀出節奏來,你看前兩句這樣讀是不是更好?(師范讀)讀第一行時聲音要向上揚,第二行要平一些,大家練習一下。(學生再練習,讀后請這位同學再讀。)
師:(一生讀《鄉村四月》)讀得多么有韻律呀。尤其是第三行的最后一個字,這樣一“轉”,而第四行又越來越“緩”,真令人感覺回味無窮。來,一起像他這樣讀讀這兩行。
師:你們可以把詩讀給同桌聽,也可以比一比,看誰讀得更有節奏。(學生練習。)
師:看到同學們剛才你一句我一句朗讀的情形,老師就想起一個游戲:漁歌互答(即:把全體同學分成兩組,進行比賽,比如一組同學先站起來讀一句,然后另一組說說這句話的意思。再由第一組讀句子,第二組說意思。說意思之前,如果一方認為對方讀得不夠好,有權利不對這句話做出解釋。如此反復。)。知道這個游戲嗎?我們分成兩組,就好像兩條漁船,也來比一比,看看哪一組讀得更有韻律。(比賽朗讀。學生沉浸在熱烈的氣氛中。)
三、入情入境學習《漁歌子》
師:同學們剛才有滋有味的朗讀,讀出了古詩所特有的節奏和韻律。你們知道嗎?古人有一句話:“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詩畫之中還蘊涵著作者豐富的情感。這兩首詩詞展現了怎樣的畫面?蘊涵著怎樣的情感呢?請同學們輕聲讀《漁歌子》這首詞,看看詞中描寫了哪些景物?(西塞山、白鷺、桃花、流水、鱖魚、漁翁、斜風細雨。)
師:斜風細雨是怎樣的風?怎樣的雨?
生:蒙蒙的細雨,像牛毛一樣。
生:雨是“沾衣欲濕杏花雨”的雨,風是“吹面不寒楊柳風”的風。
師:了不起,由這首詞想到了另一首。還有不少的詩句也寫出了這樣的斜風細雨,知道嗎?
生:“天街小雨潤如酥。”
師:這是如酥油般的小雨。
生:“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
師:這一句寫出細雨微風中的景色。
生:“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師:“不錯的,這風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這雨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隨風飄灑。”“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在這樣的風雨籠罩下,山水間白鷺展翅、桃花綻放、漁翁垂釣,構成了一幅多么有意境的畫面呀!(齊讀,出示黑白畫面。)
師:這還應該是一幅充滿色彩的畫呢!結合詩句發揮你的想像,用有聲有色的描述為這幅畫染上色彩,看看這山是怎樣的山,這水又是怎樣的水!
生:青翠的群山連綿起伏,山前一行白鷺展翅高飛。
師:青山白鷺,一靜一動,充滿了生命的活力。
生:碧綠的江水緩緩流淌,肥美的鱖魚偶爾躍出水面,濺起朵朵浪花。
生:岸邊粉紅的桃花在細雨中顯得格外嬌艷。
師:“雨中青草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燃。”
生:一位漁翁頭戴青色箬笠,身穿綠色蓑衣,悠然自得地在江中垂釣。
師:(出示彩色畫面)通過你們的描述,我們看到的是這樣充滿色彩的畫面吧。面對這樣的美景,你是什么心情?
生:這美麗的景色令我愉快。
師:帶著這種心情讀讀這首詞吧。
生:我都陶醉在山水之中了。
師:能不能把這種感受通過讀傳達給大家?(生讀詞。)
生:這種美景令我既想高歌一曲,又想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
師:這是《草原》中的句子。你真會活學活用。請你來低吟這首奇麗的詞吧。(生吟誦)你知道嗎?這首詞真的可以唱出來呢!想聽一聽嗎?(師吟唱,生打著節拍,老師唱完后,學生熱烈地鼓掌。)
師:你們就是這位漁翁,正在江上垂釣。看,下雨了,蒙蒙細雨灑落下來了,該回家了吧?
生:不回去。
師:為什么呀?
生:風是這么溫柔,雨又這樣小,像牛毛似的,而且我還有箬笠和蓑衣,根本不用回去。
生:這美麗的景色籠罩在一層如煙的薄霧中,我都忘了回家這件事了。
生:這青山綠水,還有雪白的白鷺、粉紅的桃花,多美呀。這風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雨像輕煙一樣,多舒服呀。這里簡直就是人間仙境!
師:是的,這樣的美景怎能不令人陶醉呢?(師配樂范讀。)
師:快來完整地讀讀這首詞,看看誰能用你的朗讀把我們帶入這美景之中。(學生練習朗讀,指名讀,看課件畫面讀詩、背詩。)
師:多美呀!大自然的美景如詩,而一首詩就如一幅畫,是你們大膽豐富的想像讓詩情生出畫意,更讓我們感受到了詩人忘情于山水,與自然萬物和諧相融的美妙境界。(板書:“詩中有畫,忘情山水”。)
四、參照學習,品讀《鄉村四月》
師:如詩如畫的西塞山令人迷戀,那鄉村四月又是怎樣的一番景色呢?讓我們放聲朗讀這首詩,體會詩中的情感,再像剛才那樣大膽想像這首詩中的畫面。再互相講一講。(學生小組學習交流。)
師:從同學們交流時的神情中,老師感覺到大家都已經沉醉在鄉村的美景中了。來說說我們看到的景象吧!
生:山陵是綠的,原野是綠的,放眼望去,滿眼的綠色,充滿了生機。一塊塊水田里的水都滿了,倒映著天光云影,白茫茫的一片。人們采完桑葉喂完蠶都到田里插秧來了。如煙的細雨中,杜鵑的聲聲啼鳴中,人們正在忙碌著。
生:我來補充。這綠色像給大地鋪上了一層碧綠的毛毯,有深有淺,有明有暗。
師:經過你的補充,我們更加感受到了鄉村四月勃勃的生機。來,讓我們對著畫面讀一讀。
師:現在我們都是詩人,見到鄉村四月這美麗而又繁忙的景象,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
生:景色太美了,我生活在這樣的地方該多么愜意呀!
生:和城市的喧囂比起來,鄉村就像是仙境一樣。
師:從你的語氣中聽出了深深的向往,是嗎?(生點頭。)
生:我感覺在這里,不只景色是美的,而且農民勞動的情景也很美。
師:是的,勞動本身就是美的,而在詩情畫意之中的鄉間生活更是充滿了情趣。對著畫面放聲朗讀,讀出你心中的情感吧!(生讀文。)
五、比較總結,拓展延伸
師:大家能背誦下這首詩嗎?(試背。)兩首詩詞展現的是兩幅不同的畫面,然而細細品味,又有著許多相同之處。你們發現了嗎?
生:都寫了山和水。(讀相應句子。)
生:還寫了煙雨。(讀相應句子。)
師:對,這些都是景色。這兩首詩詞還寫了什么?
生:都寫了人。
師:是啊,風景如畫,人在畫中,人和景是這樣和諧。(板書:“如詩如畫,和諧相融”。)
師:知道嗎?其實你們發現的也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思想:熱愛自然、贊美自然、融于自然。
師:你們一定還讀過許多這樣的詩句吧!(生背誦詩中有畫的詩句。)
師:老師還為大家準備了兩首詩,(屏幕出示)快來放聲朗誦出來,想像詩中的畫面,讀出詩的韻味。
師:這一首首古詩詞不僅使我們感受到了濃濃的詩情畫意,更讓我們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融。同學們,古詩是鏗鏘抑揚的音韻,是含英咀華的品悟,古詩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壯闊,是“吹面不寒楊柳風”的溫情,讓我們在博大的中華文化中汲取營養,成長為一個“腹有詩書氣自華”的中國人!
【專家評析】
王傳賢老師是我省最佳教師之一,多次做過國家級和省級的教學觀摩課,前兩年為教育部支援西部地區教育制作了兩冊的教學光盤課。他的課受到全國小語會領導專家的好評,教育部部長周濟在一次西部地區會議上看了光盤課也給予了好評。
這兩年聽王傳賢老師的語文課很多次了,在王傳賢老師的身上我感到了一種濃濃的書生氣,在他的課堂上感受到濃濃的語文味。如何確定王傳賢語文教學的語文味,我想應該有這樣一個結論:在富有情感意味的真實環境中,在教師精心組織與指導下,通過典型的語言作品不斷內化各種知識的、情感的、精神的收獲,并逐漸形成聽說讀寫的各種語文能力。我想,王傳賢老師課堂上的語文味就應該體現在這些方面。
王老師的這節古詩詞教學,通過靈活巧妙而又樸實自然的教學設計,在一種雅致悠遠的情境中,由淺入深、多維感受、積極品讀,喚起了學生對中華古詩文語言、意境之美的感悟,喚起了學生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融之美的領悟,也喚起了學生對中華古典文化的深深喜愛之情。
●第一個層次,咬文嚼字:在反復誦讀中感悟詩意,培養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的能力。
以學生自讀自悟、交流收獲、質疑問難為開端,充分體現了以學定教、以生定教的思想。王老師在組織學生自學后的交流,不僅僅讓學生匯報出收獲、解答疑問,還借著學生的匯報和質疑,咬文嚼字、巧妙點撥、適時傳授,使學生更準確地理解初步感知到的內容,提升了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感悟能力。比如,對“蠶”和“了”字讀音的指導,對“白滿川”、“子規”的理解等方面都處理得非常到位。在充分的讀中,學生由最初的平讀,到字字響亮、句句清楚,最后到讀出了節奏,讀出了中華古詩特有的韻律美。
●第二個層次,披文入境:在充分想像中感悟意境,張揚學生的個性,使他們積極思維,并能夠個性化表達。
從字面上理解了詩句的意思,是感悟詩的意境的基礎,緊接著引導學生再一次走進語言,從“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入手,引導學生大膽想像景物的色彩、動態,讓詩中的景象在學生的眼前形成一幅豐富生動的畫面;面對著畫面,再讓學生體會作者的感情,真正領悟到詩的意境與詩人的情感。這時再讀詩,我們看到,學生已經不僅僅停留于詩歌原有的節奏、韻律,而是融入了真實而豐富的感情。學生體會到了詩的意境和情感,不同的學生讀詩的表現又極具個性,比如讀《漁歌子》,有的學生覺得很舒服,就把這首詞讀得很舒緩;有的學生被景色所陶醉了,就讀得沉醉忘情。
●第三個層次,旁征博引:在大量的閱讀積累中,品悟詩中有畫的情趣與寄情山水的哲理,為學生今后更深入感悟中國古典文化,埋下一粒種子。
當然,一堂語文課不可能把傳統文化所蘊涵的悠遠意韻和深刻哲理一股腦地灌給學生。比如《漁歌子》中詩人隱逸山水、笑看世俗的清高,《鄉村四月》中詩人忘情于自然、盛贊人間勞作之美的情懷,不是當下孩子們能夠理解的。而我們今天的語文課堂要做到的,是像王老師這樣,為學生提供大量的誦讀空間,拓展大量的詩文材料,引導積極對比感悟。比如,領悟了詩詞的意境后,引導學生比較兩者的相同之處。這樣,雖然老師不把詩詞中的人生態度和哲理說出來,但孩子已經從感性上悟到了中華傳統文化推崇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融及那種博大胸懷和開闊恬淡的意境。或許,有一天,他們長大后,有了感觸,就會獲得某種情感的印證,現在埋在他們心中的種子就會發芽。
總之,王傳賢老師的這節詩詞閱讀教學,讓我們看到了語文教學的真諦:輕松、和諧、自主的學習氛圍,恰當的傳授、引導、激勵,讓今天的語文課堂不再只是知識傳授的場所,而是師生搭載語言文字進行的一次交流情感、極富語文味的快樂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