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節課在教學設計中,摒棄了傳統文言教學“字字落實,句句清楚”、“先讀、再議、后講”的模式,而是致力于激發學生學習文言的興趣,賦予文言教學以生命的活力。
——果乃玉 于志強
教材內容: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第九冊第28課。
教學目標:1.學會本課4個生字,能根據課后注釋疏通文章;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并復述故事;3.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古人為認識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動腦、大膽質疑的精神以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教學流程:
一、質疑問難,激發興趣
師:這節課我們來學習一篇文言文《兩小兒辯日》,請看老師板書課題。(板書)注意這個“辯”字,中間是“讠”。誰能用它組個詞。
生:辯論。
生:爭辯。
師:對。大家齊讀課題。讀了課題,對于這篇課文大家都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我想知道兩小兒為什么爭辯?
生:我想知道兩個小孩爭辯的是關于太陽的什么?
師:還有嗎?
生:我想知道最后是誰獲勝了?
師:要想解答這些問題,我們就要認真閱讀這篇課文。請同學們打開書,先聽老師讀課文,然后說說都知道了什么。(師配樂范讀課文。)
生:我知道了這兩個小孩在爭論太陽什么時候離我們近,什么時候離我們遠的問題。(師隨機板書:遠?近?學生都面帶難色,不知說些什么。)
師:啊,看來這篇古文的意思不太好懂。這樣,我們先把內容弄懂,把課文讀通順,然后再來解答開始大家提出的幾個問題好不好?(生點頭)那么怎么才能讀懂呢?
生:看課文后面的注釋。
生:查字典,還可以請教老師。
師:好,就請同學們先想辦法讀明白課文內容。(師巡視,隨時發現問題,幫助解決。)
【評析:古今字義不同是學生閱讀理解古文的難點,在小學階段只要學生能在老師的幫助下或借助注釋根據自己的理解和現代文的語言習慣,說出句子的大體意思,不曲解、不錯解就可以了。】
二、漁歌互答,互動學習
師:看來不少同學已經把課文讀明白了,大家都沒有問題?我還不相信,這樣,我來檢查一下,做個游戲怎么樣?
生:(非常踴躍)好!
師:這個游戲的名字叫“漁歌互答”(具體規則、形式見本刊登13頁),這樣我們先同桌兩個人一組試試,然后我們男生一組,女生一組,一會兒我們正式開始。(學生兩個人一組積極練習起來)現在可以開始了嗎?
生:可以。
師:好,請男同學先來讀句子。
生: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師:(對女生)可以說意思嗎?
生:不能。我認為他讀得不好!
師:那你來讀讀。(生聲情并茂地讀句子。)
師:(對剛才讀課文的男生)你覺得她讀得怎么樣?
生:比我好。
師:對,我也有同感。(生笑)看來你很謙虛。你愿意像她那樣再讀一次嗎?
生:愿意。
師:好,請你讀吧。(生再讀,果然有進步。生為他鼓掌。)
師:大家像他這樣讀這句話。(生齊讀。)
師:現在可以說意思了吧?
生:可以。這句話是說,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像車蓋那樣大,到了中午像盤盂那樣小,這不是離我們遠就小,離我們近就大嗎?
師:第一輪比賽,一比一平。接著請女同學讀句子。
女: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男:不好!
師:誰說不好?你說的,那你來讀。(男生搖頭晃腦又讀了一遍。)
師:他們誰讀得好?(男女生互不相讓,都說自己讀得好)他們讀得都不錯,男生聲音渾厚,韻味足;女生呢,讀得那樣自信。各有各的長處。請大家再讀這句話,讀出你們各自的體會。現在請男生來說說意思吧。
生:早晨,天氣很涼爽,到了中午天氣就很熱,像把手伸進熱水里去似的,這難道不是離我們近就熱,離我們遠就涼嗎?
師:2比2,不分勝負。
女: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男: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離人近,中午離人遠。另一個小孩認為太陽剛出來離人遠,而中午時離人近。
男: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女:他有個錯誤。應該是“孰謂汝”,“為”在這里讀“謂”,是說的意思。這句話是說“誰說你知道得多呀” ?
師:請你自己糾正。看,我們不但比賽著讀,而且還能互相幫助,共同把課文讀通順讀明白。好了,我宣布這次比賽結果是平分秋色。課文的意思我們讀懂了,現在可以解答開始大家提出的問題了嗎?
【評析:這部分教師采用“漁歌互答”的游戲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注意調動學生以往的學習經驗,讓他們在已有的基礎上進步提高。這樣降低了學習古詩文的難度,培養了他們親近古詩文的情感和態度,為今后的樂學、會學古詩文打下基礎。】
三、寓教于樂,拓展延伸
生:我知道了事情的結果是孔子也不能判斷誰對誰錯。
師:那這兩個小孩為什么爭論起來了呢?
生:因為他們的看法不一樣。
師:說得好。他們看法不同,也就是觀點不同,而又各有各的理由,所以就爭論起來了。誰能說說他們的觀點和理由各是什么?請你找出文中相應的句子。
生:一個小孩的觀點是,“我以日始出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師:對。(課件出示)一起讀這句話。他的理由呢?
生:“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師課件出示,再齊讀。)
師:那么另一個小孩的觀點理由也就清楚了。誰來說?
生:觀點是“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師:你能把這句話也改成這個小孩說的話嗎?
生:“我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師:看來你的確學懂了,能夠模仿古人的語氣說話。他的理由呢?
生:“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師:是呀,這兩個小孩子的觀點是那樣鮮明,理由是那樣充足。我們想像一下,他們辯論的時候是什么樣的情景呢?
生:很激烈。
生:各不相讓,爭得面紅耳赤。
師:我還是想像不出當時的情景。這樣吧,你和同桌現在就是這兩個小孩,爭論一下,這樣我就知道當時的情景了。(孩子興高采烈地開始進入角色。)
師:我請這兩位同學到前面來。老師也想參與進來,行嗎?
生:可以,您演孔子。
師:好。(師生表演。)
師:感謝二位精彩的表演。不過,我想問你們,你們知道剛才嘲笑的是誰嗎?
生:孔子呀。
師:你們知道孔子是誰嗎?
生:我知道孔子是古時候的大教育家。
生:我知道孔子弟子3 000,有名的72人。
……
師:是呀,孔子非常有學問。被歷代君王尊為至圣先師。在當時信息技術不發達的情況下,他的知識可以說是非常淵博,好多人有問題都請教孔子。你們兩個小孩子敢笑話他,你們怎么想的?
生:我想,我們小孩子都能想到的問題孔子卻不能回答,怎么還說孔子有學問呢?
生:對呀,竟然連我們提出的問題都答不出,當然要笑話他!
師:你們不迷信權威,敢于向大學問家提問題,這樣的科學精神也是了不起!用掌聲歡迎他們回到坐位上。
師:孔子那樣一個大學問家被兩個小孩難住了,多沒面子呀!不如編個理由哄一哄他們吧!
生:不對。孔子不是這樣做的。
師:為什么?
生:因為孔子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他很謙虛,不會騙小孩子!
生:孔子還有這樣一句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孔子是“實事求是”。
師:說得好。我們記住孔子說的這句話(屏幕出示這句話),一起讀,把它背下來。
師:我們看,這樣一篇短小的文章,卻給我們帶來了這樣多的啟示。讀這篇文章就好像是穿越時空,回到了春秋時期,和古人們對話交流。同學們,如果現在讓你們對文中的人物說一句話,你會對誰說,說些什么呢?
生:我對孔子說,你真謙虛,我要向你學習。
生:我也對孔子說,知識是無窮無盡的,沒有人什么都知道。
師:你是在安慰孔子嗎?這也使我想起一句古人的話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學海無涯呀!
生:我要對兩個小孩說,你們很善于觀察自然現象,還善于思考問題,很了不起。
師:看來,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大家的確有不少收獲。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里,還有要說的話,大家可以回去后把它寫在書上空白處。好,下課。
【評析:教師深入到學生之中,和學生共同參與表演,氣氛非常融洽。表演過后,再通過點撥指導,更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了短文蘊涵的深刻道理,寓教于樂,潤物無聲。】
【專家評析】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摒棄了傳統文言教學“字字落實,句句清楚”、“先讀、再議、后講”的模式,而是致力于激發學生學習文言的興趣,賦予文言教學以生命的活力。
首先,在教學一開始王老師就引導學生從文章的內容切入,抓住課題中的“辯”字,從“辯”字入手,將學生直接帶入到文本所創設的情境之中。教學中王老師鼓勵學生自讀、自悟,又通過“漁歌互答”的形式進行檢查驗收。“漁歌互答”這一游戲的設置將理解與誦讀有機結合在一起,課堂上搶答問題,爭相誦讀,形成了此起彼伏,其樂融融的學習場面。文章讀通了讀懂了,上課伊始提出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這就將理解內容與讀通、讀懂融為一體,化難為易。最后通過表演進一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將學習活動推向一個高潮,在輕松的情境中學習,得到多方面的啟示。這樣原本很難理解、又很枯燥的古文,對學生而言就變得簡單而有趣了。
其次,是以多種形式的誦讀貫穿始終,強調感悟。由于教學中不把重點放在死摳詞句上,不嚼得過細,這就留下了較多的“空白”,便于學生自己去感知和領悟;對于文章的重點──兩小兒辯論的語句則加強指導,反復體會、品味,并指導評點,這就突出了文章最精彩部分的學習,使學生對人物的印象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
最后,王老師在認真鉆研教材文本的同時,還注重拓展文本,由課內延伸到課外,進行文本的整合。比如,由文中“孔子不能決也”聯系到《論語》中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課堂教學最后一個環節是動筆寫的環節,你想對文中哪個人物說些什么?將自己的體會與感受記在書上,這又體現讀寫結合,是非常好的語言實踐活動。
作為小學階段的文言文教學,這構思新穎的教學設計,給我們以啟示,令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