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他們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我們必須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一、激發學生自學的興趣
興趣是人樂于接觸事物、認識某事物,并力求參與相應活動的一種積極意識傾向。它能推動學生去尋求知識,開闊眼界,激勵學生用心去鉆研、學習,提高學習質量。為此,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下列辦法來激發學生自學的興趣:
(一)以疑激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疑問時,教師因勢利導,激起他們自學的欲望和興趣。然后,再指導學生釋疑。如教《飛奪瀘定橋》一文,我引導學生注意敵人說的“飛過來吧”的“飛”和題目中的“飛”,使學生對兩個“飛”字的含義產生疑問。經過聯系具體的環境,反復閱讀課文,學生終于弄明白兩個“飛”字的意思是截然不同的。這樣就激起學生自學、鉆研的興趣,使他們懂得在閱讀課文時,要善于捕捉突出中心的關鍵字眼,并反復推敲,才能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容。
(二)以境引趣。教師帶領學生進入課文所講的境界中,引起他們自學的興趣。在教學《林海》《桂林山水》等文章時,我充分利用掛圖、幻燈片,再現書中所寫的情境,播放配樂課文錄音,讓學生從具體、鮮明的畫面和生動、形象的語文描述中,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感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空前高漲。
(三)以讀生趣。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以讀激情,使他們產生濃厚的興趣去自學課文。如教《再見了,親人》一文,我采用“以讀激情、語音傳情”的“知情合一”的教學方法,并配合采用“范讀誘發情思”、“多讀激發情思”等方法,激發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和情感,使他們帶著最佳的自學心境,品詞品句,理解課文內容,收到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二、教給自學的方法
為了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必須在閱讀教學中適時地把“鑰匙”——自學的方法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手執鑰匙,去打開語文知識的大門,讀懂各類文章。
有的課文各段內容的寫作方法相似,就精講一段,啟發學生用學到的方法去自學其他各段。如《蛇與莊稼》一文的教學,先精講第一段,讓學生了解蛇與莊稼的關系。接著讓學生運用分析“蛇與莊稼”關系的方法自學第二段,教師適當加以點撥,讓學生弄清楚苗與苜蓿之間的復雜關系。最后放手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獨立自學第三段。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課外閱讀學得的知識,進行練習。通過訓練,學生對某些事物相互聯系的規律已初步掌握,同時通過這樣指導,他們的自學能力又有了較大提高。
三、培養學生自學的習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按照各個年級的教學要求,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要著重培養學生認真讀書、認真思考的習慣,預習和復習的習慣,獨立完成作業和檢查作業的習慣,看書報和聽廣播的習慣,勤動筆的習慣。”
如,為了培養學生認真讀書、認真思考的習慣,我要求學生讀書時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在教《我的戰友邱少云》一文時,突出描寫“我”的內心及邱少云的外表這兩個重點片段的教學。在學習“我”的內心這一片段時,讓學生邊讀邊思考:敵人采用“火力警戒”后,我聞到了什么?我想了些什么?為什么會這樣想?學生通過看圖,朗讀課文,理解重點詞句,深入到課文中,逐步體會到“我”當時內心的焦急、矛盾、痛苦。通過“我”這一系列的內心活動來了解邱少云處境的危險。最后讓學生細讀課文回答以下問題:在這生死關頭,年輕的邱少云表現怎樣?為什么他能這樣呢?通過教學,邱少云的光輝形象在學生內心中深深扎下了根,不僅使學生受到感染,而且使學生學到了閱讀寫人記事文章時的一個十分重要的讀書習慣—— 一邊讀,一邊想,通過人物的外表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
任何習慣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在教學中,我堅持引導學生在語文園地里反復實踐,使學生逐步做到習慣成自然。此外,還經常表揚有良好自學習慣的學生,讓他們介紹自己的學習經驗,使其他學生有學習榜樣,從而促進他們良好自學習慣的形成。
( 作者單位:方正縣沙河農場子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