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課改新理念的指導下,對小學語文教學模式進行了大膽嘗試,同時也有很多感受。下面僅就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談談理解和體會。
●理解概念的內涵與外延
概念一:自主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通過創造性的學習活動,實現自主性發展的教育實踐活動。這里的科學指導就是要求教師在課堂上給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氛圍,給學生隨時發表意見的權利,使學生在這種環境中心智得到發展、個性得到張揚。
概念二:合作性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內為了完成共同任務而進行的學習活動。合作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按持同一觀點、探討同一內容的情況分組;還可以按興趣、感情態度分組。
概念三:探究性學習。是學生在語文實踐中獲取知識、方法、情感、體驗的過程。探究的可以是文章的思想內容,也可以是詞句之美、景色之美、意境之美。探究注重的不是結果,而是過程。
●運用中的體會
1.自主性學習
要想讓學生真正自主學習,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意識。
①課內交流。教師應尊重學生,時常問他們:“你想怎么樣?”比如說,在學習生字時,可以出示所有生字問學生:“你想先學哪一個字?”在學習課文時,讓學生說一說:“你想怎樣學?”
②設計活動。課程標準對識字、寫字的要求是多認少寫,為了提高學生的識字量,一年級的教師可以設計“小小識字箱”。引導學生觀察校園中的標語、宣傳欄、街道旁的廣告等,讓他們把字抄在卡片上,放進識字箱,每周交流一次。
③細心觀察。二年級的寫話課《花草樹木的變化》,可以根據學生好奇心、好動心強的特點設計一堂寫話課:帶領學生到校園中觀察秋天的花草樹木,要求學生喜歡觀察什么就觀察什么,然后記下來,形成小文章。這樣的寫話課,不僅使學生的觀察能力、概括能力以及寫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而且使他們增強了自主學習意識,掌握了科學的學習方法。
2.合作性學習
合作探究應有利于集思廣益,優勢互補,但過于頻繁,就會適得其反。那么,什么時機合作會更好呢?①在學生意見不一致時。在教學《狐貍和烏鴉》一課時,一位教師先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課文,理解課文后,匯報自己的讀文收獲,這時引發了一場爭論。有的學生認為:“狐貍想盡辦法騙烏鴉嘴里的肉吃,太狡猾了,烏鴉上當丟了肉真可憐。”有的則認為:“狐貍能動腦筋想辦法,達到了目的,說明它聰明。烏鴉愛聽奉承話,丟了到嘴的肥肉活該,狐貍更可愛。”面對這兩種相對立的觀點,教師及時抓住這個合作學習的契機,因勢利導組織學生分組討論。這樣使學生擺脫了被動的學習狀態,在愉快的合作中主動地、輕輕松松地學習。②所解決的問題難度較大的時候。教學《驚弓之鳥》一課,有的學生提出:“老師,到底是誰害死了這只鳥呢?”這是一個難度較大的問題,學生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在這里,教師抓住學生都希望解決問題的心理,組織學生合作學習,給學生以想像的空間,讓學生的思維跳出定向的樊籬。
3.探究性學習
運用探究性學習,關鍵是要激活學生的探究心理,激發探究意識。在教學《小兔和樹的對話》一課時,一位教師在學生讀懂課文后,不失時機地問:“樺樹與松樹葉子的形狀不同,和它們落不落葉有什么關系呢?大家結合自然知識,通過小組合作,拿出一份專題報告來。”接下來的一周時間,學生自己翻閱資料,小組觀察,找自然老師請教,在家長的幫助下上網查找。這個活動讓我們感受到了每個學生都擁有強烈的探究意識。
以上是我們在語文教學中運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模式的體會,我們感到自主性學習、合作性學習、探究性學習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相輔相成的。在教學中如果我們能夠靈活地、創造性地運用這種教學模式,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會豐富多彩,生機勃勃。
(作者單位:望奎縣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