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中的“讀”不同于語文教學中的“讀”,指在教學中讀概念、法則、題目等。根據低年級學生的特點,教師以領讀、范讀為主。中年級可以讓學生集體讀,指名個別讀。高年級學生可以自由讀、默讀。教師要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在閱讀中加以點撥、分析,提高他們的閱讀技巧?!白x”不僅要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還應體現在課外的每個環節中。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以“讀”為契機,做到“以讀導學,以讀促思。”筆者認為,應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進行“讀”的訓練。
一、課前自學教材,重在“會讀”
從小學中年級開始,教師就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進行課前預習的習慣。學生能從預習中,對新課的內容有初步的了解,對本課出現的難點能有足夠的重視。教師要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首先,學生在預習中要通讀教材,熟讀教材;其次,讓學生學會點、圈、畫、勾的本領,即點出關鍵字,圈出重點詞,畫出中心句,勾出疑難處。教師應鼓勵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張開想像的翅膀,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和做法,提高創造能力。
例如,教學“圓柱的特征”時,教師布置學生回家進行預習,對課本中的知識有了初步的了解。然后,讓學生選擇課文中有關圓柱的特征進行朗讀,邊朗讀邊理解圓柱特征的意思,并點出關鍵字,圈出重點詞,勾出疑難處。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動手操作學具來理解圓柱特征。當教師提出“圓柱有什么特征”的問題時,有學生說:“我用摸的方法發現圓柱上下兩面是兩個平平的圓,側面是彎曲的面?!庇械恼f:“我用繩子量,發現圓柱自上而下粗細完全一樣?!睂W生通過朗讀教材,結合實踐活動歸納、綜合出了圓柱的表面特征。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深刻。
二、課堂理解教材,重在“精讀”
教師可采用“以問促讀”、“以讀導問”法,讓學生深刻地理解教材。教師精心設計好課堂問題,讓學生帶問題讀教材,邊讀邊想。然后,教師可以適當安排學生進行討論,以加深理解。例如,教學“統計表”,“一月份共售書3860本,二月份共售書9450本,三月份共售書5445本”,教師先讓學生思考以下幾個問題:讀一讀,想一想,哪個月份售書最多,哪個月份售書最少?為什么二月份售書最多?你能分析一下原因嗎?學生通過分析討論,認識到二月份正逢春節期間,各地開展“三下鄉”活動,農民朋友購買科技知識的書多了。同時,現在春節形成了不要“壓歲錢”,大人給孩子多送“壓歲書”的新風尚。所以二月份售書最多。通過讀議結合,引導學生用數學眼光去關注社會,學會運用數據來說明、分析現實社會的問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課后鞏固知識,重在“巧讀”
課后的“讀”,有助于理解、掌握和發現知識,有助于學生讀懂數學,讀活數學。教師要指導學生“巧讀”,把書本的知識變成自己的知識。例如,“比的應用”中有這樣一道例題:“一個農場計劃在100公頃的地里播種大豆和玉米,播種面積的比是3∶2,兩種作物各播種多少公頃?”這道題趣味性不強。教師教學后,布置了一道富有挑戰性的題目:學生回家后朗讀這道題目,理解意思,然后調查生活中一些事物各組成部分的比,自己編題。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的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編出了這樣的題目:“金龍魚牌調和油是由大豆油和花生油按8∶2的含量調制成的,要配制這種調和油2500毫升,需兩種油各多少亳升?”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讓學生通過“讀”,以讀導學,以讀促思,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作者單位:福建省德化縣國寶中心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