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領域,美術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種整體性和包容性的文化現象。美術教育的這種特征,為其整合理念提供了理論依據。心理學中所說的通感,是指在藝術創作與鑒賞活動中,各種感覺相互滲透或挪移的心理現象。簡單地說,就是人們的多種感覺器官的綜合運用。“通感”這一心理現象使得各種藝術門類與美術的整合與相融成為必要和可能。
一、美術與音樂的整合
美術教育與音樂是相互促進和制約的,因為視聽感覺直接影響到人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因此教學中,教師利用通感這種特殊的心理現象,讓學生在音樂的輔助下,提高美術的學習能力。例如:教學《小雨沙沙》一課,我在課前播放音樂《春天來了》,讓學生感受春天和春雨的節奏。課堂上,學生靜下心來,聆聽雨點滴落的聲音,在想像的過程中,自然而然跟著節奏點出雨點。此時的繪畫是有節奏的,是音樂的體現,是情緒的表達。只有這種充滿感情的繪畫作品才能感染人。這一環節真正讓學生利用通感把音樂中的感情以美術的形式來體現,來描繪。
二、美術與文學的整合
以線條、色彩、空間和塊面為基礎的美術教育,有著極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一種特殊的語言。因此,必須遵循美術教育的學習規律,將美術與文學融合在一起,讓學生在美術的表達中領悟文學的內涵。在教學中,我們應找到美術與文學的整合點。比如,我常常讓學生畫日記,讓學生把生活中看到的情景用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并以文字的形式在繪畫的空間中記述。這種形式,不僅鍛煉學生觀察和繪畫的能力,同時也讓學生學會以語言文學這種形式來表達與繪畫相同的內容,鍛煉學生文學的表達能力。通感讓學生把繪畫和文學融為一體,相輔相成。
三、美術與生活的整合
美術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讓學生通過專門的教學內容和方式,習得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用以裝飾我們的環境,服務我們的生活。現行的美術教材中,很多課的內容中就明確體現了這一點。如《能干的雙手》一課,讓學生設計漂亮的小手絹;《我愛我家》一課,讓學生裝扮自己的家、整理房間等。教師要發現和運用美術與生活的聯系,通過教學讓學生運用通感,把美術與生活相融合。同時,藝術來源于生活,只有在生活情感中提煉的藝術作品,才是真正的藝術。教學《媽媽的愛》一課,我要求學生畫出對媽媽的感覺,覺得媽媽是怎樣來愛你的。我還要求學生把畫給媽媽看,告訴媽媽你用繪畫表達對她的情感。通過美術這種情感交流和表達的手段,學生把自己生活中對母親的情感全部傾注在畫面中。孩子是最直接的,他們表現的藝術就是生活中的藝術,是生活藝術的一種體現和升華。
四、美術與表演的整合
表演藝術離不開美術,從舞臺布置、場景設計、道具設計到演員化妝、服裝無一不說明了這一點。而讓美術與表演藝術整合起來,作為我們現行藝術教育的一項主要的任務,卻是在課程標準中才正式提出來的。這一理念的提出,使很多的繪畫和制作過程就更具有意義,也讓學生更感興趣了。美術教材中的每一冊都安排了《十二生肖》的內容,而十二生肖中的每一種動物都包含了各自的故事。“老鼠和牛”、“狐假虎威”、“龜兔賽跑”、“農夫與蛇”……由此,在課上演一演就成了一個重要的教學內容。學生可以做頭飾,然后來演一演故事;也可以先演一演動物的故事,再創編故事的另一個結局。不管是哪種形式,把美術教育運用于表演中也好,利用表演促進繪畫的想像與完成也好。在此過程中,學生都能感受到美術與表演藝術的結合,體會到藝術的融合性和相互促進。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金港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