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Quest(網絡探究)——作為“運用網絡資源指導學生探究學習”的一種流行模式,是現在乃至未來應用于課堂教學的重要策略和方法,是實現“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的現代化”的有效途徑。
WebQuest從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及發展性學習觀念出發,幫助學生進行高層次的思維和推理,使用信息來解決問題。為此,我在班級的網頁“杜洋老師和她的學生們”上以“FOCUS”為原則[F:找出精彩的網站(Find great sites),O:有效地組織你的學習者和學習資源(Orchestrate your learners and resources),C:要求學生思考(Cha
llenge your learners to think),U:選用媒體(Use the medium),S:為高水平的學習期望搭建腳手架(Scaffold high expectations)]創建了“相遇問題”的WebQuest。
【介紹】
同學們,我們在通往數學王國的道路上又“相遇”了。在生活中,人們總會在某一個時間、某一個地點“相遇”。
“相遇問題”可是應用題領域中重要內容之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發掘相遇的奧秘吧!
展示途徑:小組首頁。
【任務】
向同學們介紹兩位新朋友——小強和小麗。小強無意中將小麗的作業本帶回了家,于是兩人馬上打電話聯系見面。這時小強和小麗遇到了麻煩:如果步行,兩人怎樣走才能很快見面呢?
同學們幫他們解決問題需要完成的任務有:
① 小組討論,選出合理化的見面方案。
② 觀看兩人相遇細節,并填寫時間與路程的變化情況統計表。
③ 用兩種方法解決問題,并比較它們的異同點。
展示途徑:小組首頁。
【過程】
一、選擇方案
1.每兩名學生組成一組,通過觀察、討論,歸納出三種見面方式。
展示途徑:將歸納出的方案發送到消息板中。
2.各人在班級網頁提供的投票站中選出一種最優化的見面方案。
展示途徑:將歸納出的三種方案(小強去小麗家、小麗去小強家、兩人同時出發途中相遇)設置在投票站中,供學生投票。
二、填寫表格
1.四人組成一小組,操作課件,每分鐘停一下,觀察后填寫時間與路程的變化情況統計表格。
展示途徑:將多媒體課件或相關網絡資源放置在共享文件和書簽中,學生可根據資源說明自由選擇、操作使用;填好后的表格,以文件形式發送到共享文件中。
2.四人一小組根據表格,繼續操作課件,觀察并討論下列問題:“同時”、“相遇”的含義是什么?兩人所走路程的和與兩地路程有什么關系?每經過1分鐘,兩人接近了多少米?
展示途徑:消息板中將問題一一呈現,學生逐一解決并以回復消息的形式,進行反饋。
三、解決問題
1.發表個人見解,解決這道題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找到和自己探究方向相同的同學,組成一組,解決問題,并將小組的解題過程上傳。
展示途徑:在聊天室中發表見解,在在線用戶中,點擊自己小組同學的姓名與之單獨對話;將解題過程傳至消息板。
2.觀察兩種解題方法,比較一下它們的異同點。兩種方法中,從思考方式和解題步驟上來說,哪一種更為簡便?找出兩種算法間的聯系。
展示途徑:在聊天室中與全體同學集體討論交流。
【評估】
一、請同學們將在網絡環境下自主探究、協作交流得出的結論,在全班做口頭匯報或以行動演示。(60分)
二、同學們,你們已經十分清楚自己的任務,又知道如何順利地完成任務。現在,請你試用模擬相向勻速運動的互動程序,通過改變賽跑者的速度,移動賽跑者的初始位置,觀察運動時的軌跡,呈遞進式進行練習,深化理解速度、時間、路程三者之間的關系。
動手在線操作:
(1)基礎性練習——賽跑者都在起始位置,速度相同。(10分)
(2)發展性練習——賽跑者都在起始位置,速度不同。(10分)
(3)遷移性練習——賽跑者中一人不在起始位置,速度不同。(10分)
(4)可選擇性練習——賽跑者可相向或同向,速度不同。(10分)
展示途徑:將網絡standards資源放置在班級網絡平臺書簽中,學生點擊關鍵字直接進入互動程序進行操作。
【總結】
同學們,你們在老師設計的網頁下,與同學分組努力合作,學會了基礎的相遇求路程問題,生活中還有更多這類問題等待著同學們去解決。希望各位同學,將今天的學習收獲上傳到消息板中。讓我們繼續利用網上資源,探究各種數學問題,享受其中的樂趣吧!
展示途徑:學生可在課后將本節課收獲上傳至消息板中,可以在書簽中找到感興趣的網站來鞏固今天的學習內容,更可以將其他好網站補充到書簽里。
【教師專頁】
認知目標:1.掌握相遇問題的基本特點。2.能正確解答相遇求路程的應用題。
能力目標: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課件,使用模擬相向勻速運動的互動程序,利用論壇進行協作、交流,培養觀察、聯想、類比、猜測、歸納、綜合等推理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協作交流的能力與習慣,讓他們逐步養成把信息技術當作獲取信息、探索問題、協作討論、解決問題、構建知識的認知工具。
情感目標:情感是教學的潤滑劑,通過學生自主探索式的學習,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真正體驗到學習的樂趣,體驗成功的快樂。
教學重點:掌握求相遇路程問題的解題方法。
教學難點:相遇時,兩人所走路程的和正好是兩地的距離,相遇時間為兩人所走的同一時間。
(注:2004年4月10日杜洋老師在上海參加了“第二屆全國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能力比賽”,以“相遇問題”一課榮獲一等獎。)
總評
在“互聯和共享”的價值已逐漸為人們所接受并發展的今天,我們欣喜地看到這樣一節基于網絡的數學課程整合教學的好課。教師利用網絡技術與資源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創造性地進行教學設計,其意義已經不僅是課堂教學某些質的飛躍,更體現出教師的創新意識。
1.點線面的結合。
“相遇問題”這節課的教學結構設計,將學科內容及各種資源,按WebQuest模式分布成5個板塊,并借助班級網頁的力量,讓學生有了自主探究學習的場地、工具及航標。學生在網上沖浪的過程中,課堂教學也在“生動化”和“個性化”,教師自然而然地實現了教學目的。
2.真善美的結合。
參與協作式的學習活動,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探究欲望;互動教學軟件的合理運用,使學生品嘗到了問題解決后成功的喜悅。學生學習的目的性、能動性、合作性都得到了充分發揮,他們在感受創造性,增長創造力的同時,也在接受著真善美的教育。
康德說過,惟有兩樣東西能讓我們的心靈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內心崇高的道德法則。我想:假如有第三種,那就是人的向上的創造力。教育是一個育人的工程,教育也正在接受著國際化的挑戰。愿我們的教師都能加快改革的腳步,找到課堂教學最好的結合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