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主義女杰,中國婦女運動先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向警予,1895年9月出生于湖南省溆浦縣。她的父親向瑞齡是溆浦縣商會會長。她的三個哥哥均留學東洋,在日本攻讀醫學、商業、財經等專業。她先后就讀溆浦小學、常德女子速成師范學堂、長沙稻田女校(即湖南省立一女師),并以優異成績畢業于周南女師。畢業后回鄉創辦溆浦女校任校長。她早年追隨楊昌濟、徐特立、朱劍凡等前輩,并參加了由毛澤東、蔡和森等創建的新民學會,為了探求救國救民真理,改造中國與世界,兩度出國又歸國,艱苦卓絕,殫精竭慮,功業奇偉。曾任中共中央委員、婦女部長、《婦女周報》主編等要職,1928年5月1日壯烈就義于武漢。
1919年10月,抱著“教育救國”、“工業救國”的理想,向警予毅然決然與蔡和森、蔡暢等遠渡重洋赴法國勤工儉學。兩年后,離法歸國,安抵上海,在黨中央婦女部及國共合作的國民黨上海執行部工作。開始,她與蔡和森居住在上海小巷的破廟里。住房是用篾席間隔而成的。向警予身著褪了色的學生裝,腳上穿著棉布做成的襪子,談笑自如地與來訪者暢議勞動階級解放與中國婦女解放的問題,期望著“池中蛟龍乘雷上天”,“于人類歷史有所增益”。
1925年“五卅”運動后,已是我黨中央工作部門負責人的向警予,又一次出國,赴蘇聯莫斯科東方大學深造。1927年初,在中國大革命高潮中,她與部分同學離蘇聯歸國。先住在廣州鄧穎超同志家。這時,各地大革命運動熱火朝天,中央各領導機關急需用人。可剛從國外歸來的向警予,卻認為自己最需要的是基層工作經驗,主動選擇去武漢市總工會宣傳部工作,并且一直扎根在基層,熱情忘我,埋頭苦干。大革命失敗后,又轉入地下堅持斗爭,披艱歷險,出生入死,最后在漢口英勇就義。
向警予當年兩次“海歸”,其條件與目標等各方面,與今天風塵仆仆從異國“海歸”的莘莘學子迥然不同,不可同日而語。她那種一心為國為民的崇高品德與境界,那種為振興中華力求“于人類歷史有所增益”的襟懷與追求,那種不屈不撓、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至今仍然光芒四射、熠熠照人。這,既是無產階級先鋒戰士的高尚品質,也是一切有識之士排難、創業,立功、養廉,富民、強國的重要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