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金雞報春的聲聲鳴唱,《湘潮》又涌起了層層新浪。
為了適應豐富、快捷的資訊時代特色,密切刊物與讀者間的聯系,從2005年起,《湘潮》恢復為月刊。
這些年,我們一直在求新、求變,從新世紀之初的改刊名,到每年欄目更替、版式設計的小小異動,無不是我們殫精竭慮的結果。我們追求內容的豐富多彩,我們追求形式的磅礴大氣,而我們費盡心思的目的很純粹:為了您——我們尊敬的讀者首肯與青睞。
新年伊始,我們又為您奉上一道豐盛的精神大餐。
1974年底至1975年初,耄耋之年的毛澤東進行了最后一次南方視察。面對著因“文革”的錯誤發(fā)動而呈現的國內混亂局勢,毛澤東憂心忡忡,而日益衰竭的身體又使他顯得有些無可奈何。但是,在湖南省體委游泳館,《毛澤東最后的游泳》,如魚得水,又如蛟龍入海;《毛澤東最后一次到杭州》,運籌帷幄,胸懷全局,不僅給浙江帶來了穩(wěn)定的局勢,也給他的第二故鄉(xiāng)留下了永遠無法破解的謎。
在中國的歷次政治運動中,一些不懂游戲規(guī)則、書生意氣十足的文人往往首當其沖。丁玲、陳企霞,兩個20世紀30年代加入中國共產黨的老文藝工作者,1955年底卻被定為反黨小集團的頭目。了解《“丁玲、陳企霞反黨小集團”冤案形成始末》,回顧那一段歷史,相信您會有所醒悟。
1973年12月,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發(fā)生過一次不尋常的事情——八大軍區(qū)司令員對調。當時,這不但在國內產生了很大影響,在國際上也引起了很多猜測。撩開《1973年八大軍區(qū)司令員對調的臺前幕后》的故事,我們更清楚地看到當時國際政治斗爭的嚴峻性和國內政治斗爭的復雜性。
“志同道合”可以成為朋友,“殊途同歸”也可以成為朋友。1930年夏,胡喬木和季羨林同時考入清華大學,成了校友。爾后兩人走上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一個投身革命,活躍于政壇,身居高位;一個自甘寂寞、矢志學問, 終成學術大師。個性、人生志向迥異的兩個人卻保持了終生的友誼,《胡喬木和季羨林六十年同窗情》令人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