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特約評論員”,人們往往會想到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發表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篇影響廣泛而又深遠的文章,署名即是“特約評論員”。那么,“特約評論員”是從何而來的呢?又是從何時開始運用的呢?就此,筆者曾專門請教過中央黨校的沈寶祥教授。沈寶祥曾是中央黨校理論動態組的成員,在胡耀邦的指導下參與真理標準的討論,親身經歷了“特約評論員”署名出爐的全過程,他詳細介紹了“特約評論員”署名的來龍去脈。
1977年12月30日的中央黨校《理論動態》第34期,刊登了《以怎樣的精神狀態跨進新的一年》這篇文章。這是依據胡耀邦的意見撰寫的。這期《理論動態》提前發出后,《人民日報》迅速作出反應,要求刊登。《理論動態》的編者暨理論動態組成員同意了,但《人民日報》的編輯又來電話,問這篇文章公開發表時怎樣署名。當時《理論動態》的編者暨理論動態組的幾個人正好都在胡耀邦辦公的地方,就問胡耀邦怎樣署名。胡耀邦想了一下說,報紙發社論,寫評論,有些問題,大家都可以評論嘛!報紙要依靠大家辦嘛!我們也可以參加評論嘛!我們可以當特約評論員嘛!大家感到,“特約評論員”這個名稱很好,一致贊同。我們將這個意見電話告訴《人民日報》的同志后,他們也很贊賞這個署名。但是,好事多磨。1978年1月2日《人民日報》第1版發表這篇文章時,署名卻是“岳平”。這顯然是“特約評論員”的縮寫諧音。過了一些時間,《人民日報》才正式用“本報特約評論員”的署名。
由此看來,“特約評論員”不僅是胡耀邦的創造,而且與中央黨校《理論動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沈寶祥回憶說,在1978年5月12日,《理論動態》即為《人民日報》等提供了多篇“特約評論員文章”。如:1978年3月11日,《人民日報》發表的特約評論員文章《認真肅清“四人幫”的流毒》,由《理論動態》供稿;1978年3月23日,《人民日報》發表的特約評論員文章《提高執行十一大路線的自覺性》,由《理論動態》供稿;1978年3月28日,《人民日報》發表的特約評論員文章《開展一個新的持久的學習運動》,由《理論動態》供稿;1978年5月4日,《人民日報》發表的特約評論員文章《科學和民主》,由《理論動態》供稿;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發表特約評論員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由《理論動態》供稿。
當年,關于《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中央媒體“特約評論員”是何許人也的猜測紛紛揚揚,且一直受到海外媒體和國人的高度關注,產生了不少誤解。“特約評論員”文章如果出自《理論動態》,“特約評論員”就是胡耀邦直接領導和指導的中央黨校的《理論動態》,而不是指哪一個個人(當時的文章一般不署名)。如果不是出自《理論動態》,這個署名的含義就不確定了。
值得指出的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特約評論員署名,有著特殊的意義,胡耀邦承擔了文章的全部政治責任。《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發表后,“特約評論員”遭到批評,胡耀邦也被點了名,他承受了很大的政治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