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常以詩詞反映革命斗爭實踐,表達自己的情思。他的詩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尤其在長征時期寫的詩詞更充分地反映了這一點。
長征:毛澤東詩詞創作的高產期
從毛澤東現已公開發表的67首詩詞中,以紅軍長征時期的1935年和我國處于經濟困難時期的1961年創作的詩詞為最多,每年各寫詩詞達8首。若將長征前夕寫的《清平樂·會昌》和長征后期寫的《沁園春·雪》算在內,則長征時期寫的詩詞多達10首。那么,長征時期就成為毛澤東詩詞創作最多的時期。
為什么毛澤東在這兩個歷史時期創作的詩詞特別多呢?這與中國革命和建設處于最困難的時期密切相關。詩人處于艱難困厄之際,往往有許多憤慨感悟,有許多憂思郁悶,為把胸中的感憤郁悶宣泄出來,于是就借助于文字,借助于詩。長征時期,正是中華民族和中國革命處于最危急的時候,外有日本帝國主義的加緊侵略,內有蔣介石國民黨對革命根據地和紅軍的重兵圍攻。紅軍在內憂外患之中被迫進行長征,歷盡人類罕遇的艱難困苦。這時,毛澤東也正處于一生中最困難最重要的轉折時期。在長征十分艱難的條件下,他同“左”傾錯誤領導者進行了艱苦不懈的斗爭,終于改變了黨和紅軍的錯誤領導,并改變了他多年被“左”傾機會主義者排擠、打擊和壓制的處境,開始重新走上黨和紅軍的領導崗位。他“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挽狂瀾于既倒,指揮工農紅軍同幾十萬國民黨軍隊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斗爭,同張國燾的分裂主義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斗爭,終于使黨和紅軍擺脫困境,從嚴重挫折中逐漸走向勝利。這一切,使具有博大襟懷和詩人情愫的毛澤東有著非凡的感受,他胸中涌動著的熱烈情感,如火山一樣噴發出來,終于鑄成了時代的最強音。所以,他的長征詩詞是這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也是他特殊革命經歷的感情激發與升華。這些詩詞,真實地記錄了黨和紅軍在長征途中的戰略步伐,生動地反映了紅軍輾轉曲折的行動軌跡,藝術地再現了長征歷史的壯麗圖景。
詠山:毛澤東長征詩詞的“審美旋律”
毛澤東的長征詩詞,常以山水比興,尤以山為多。幾乎每首都提及山,如五嶺山脈,烏蒙山、婁山、昆侖山、岷山、六盤山,還有些詩詞中寫了山而未道具體山名的,如秦晉高原的山、吳起鎮的山等。
毛澤東的長征詩詞為什么常提及山呢?這大概與毛澤東平生愛山的品格有關。古人云:“仁者樂山。”毛澤東是一個偉大的“仁者”,他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決心把我國廣大勞動人民從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壓迫下解放出來,為復興中華民族,在中國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他有高山一般的堅強意志,他有遠山一般的宏博襟懷,他有崇山一般的沉毅氣概,像這樣的“仁者”,定然會鐘愛山的。
同時,應該指出的是,紅軍正在強敵圍追,處境危殆的情況下進行戰略轉移。毛澤東立意借大山的巍然挺立,傲視蒼穹的氣勢來表達他對中國革命事業的堅定意志和信念,因而他在長征詩詞中反復詠山、頌山,賦予山更多、更深的內涵和風采。他以山喻人,使長征途中的山具有更鮮明的個性和品格:
第一,以山喻紅軍不畏艱難險阻的奮斗精神。“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作者寫山之高,同時也寫人之勇。詞中生動地描寫了紅軍躍馬揚鞭,馳過高山,一往無前,履險如夷的豪邁氣概。
第二,以山喻紅軍同敵人頑強奮戰的雄姿。“山,倒海翻江卷巨瀾。奔騰急,萬馬戰猶酣。”作者把連綿起伏的群山寫成如巨浪狂卷,萬馬奔馳。其實,也是寫廣大紅軍指戰員橫刀躍馬,奔騰馳騁,同國民黨重兵進行激烈戰斗,英勇拼殺的壯烈場面。
第三,以山喻黨和紅軍是中國革命的擎天柱石。“山,刺破青天鍔未殘。天欲墮,賴以拄其間。”作者寫山是天塌不下來的擎天支柱,實際是寫黨和紅軍是中華民族和中國革命的強大支柱。
第四,以山喻黨和紅軍爭取中國革命勝利的堅強決心。中國革命的道路是崎嶇曲折的,作者在六盤山上發出“不到長城非好漢”的錚錚誓言。這種愈戰愈強,迎難而上,爭取中國革命勝利的信心和決心堅如磐石,氣貫長虹。
第五,以山喻黨和紅軍的崇高理想。作者在《念奴嬌·雪》一詞中,提出裁截昆侖山,世界共炎涼的宏愿,這實際是要建立一個人類平等幸福的大同世界。
毛澤東景仰大山,借山抒情,借山言志。他詠山的真正含義是詠人、詠革命,他把大山擬人化、人格化,把大山寫成具有美好的思想和情感,把大山寫成具有堅強不屈的意志和力量,把大山寫成黨和紅軍的化身,以大山的形象顯現黨和紅軍在長征中的精神風貌,又以黨和紅軍的性格特征塑造了長征途中大山的嶄新形象。物我互釋,人山共輝。所以,長征途中的山,在毛澤東的筆下,才具有如此動人的魅力和風采。
毛澤東的長征詩詞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的產物
無產階級革命家兼詩人毛澤東,既精通現代先進文化的精粹——馬克思主義,又諳熟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古典詩詞。他創作的長征詩詞,把馬克思主義融入我國古典詩詞體裁中,使馬克思主義先進思想同我國古典詩詞的藝術形式完美地結合起來,開辟了我國古典詩詞的新境界,也開創了馬克思主義文藝形式的新天地。
毛澤東的長征詩詞,繼承和發揚了我國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并賦予民族傳統文化以新的時代內容。這表現在:1、從詩詞的內容看,他繼承和發揚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愛國主義、英雄主義、樂觀主義、威武不屈、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等民族精神。生長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的毛澤東,他在長征詩詞中凸現的愛國主義,首先體現出強烈的反帝反封建思想。他在《念奴嬌·昆侖》一詞自注中說:“昆侖:主題思想是反對帝國主義。”在《清平樂·六盤山》一詞自注中說:“蒼龍:蔣介石。”當時,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蔣介石對加緊侵華的日本帝國主義實行不抵抗政策,而加緊進行“剿共”內戰,圍截長征中的紅軍。所以毛澤東在詩詞中提出“縛住蒼龍”的戰斗號召。為了挽救民族危亡,必須抗日反蔣,把反帝反封建斗爭結合起來。與此同時,毛澤東的長征詩詞,每首都閃耀著濃烈的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從《十六字令三首》到《沁園春·雪》,無不大氣磅礴,英氣縱橫,格調雄渾,意境恢宏。《六言詩·給彭德懷同志》中“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借用我國傳統文化語言,簡潔生動地塑造出了彭德懷的威武不屈、披堅執銳、屢建戰功的英雄形象。紅軍長征是戰勝千難萬險的驚世壯舉,毛澤東的長征詩詞充盈著艱苦奮斗、不怕困難、不怕犧牲的偉大民族精神。“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等名句,把我中華民族歷來倡導的不畏艱難,自強不息、不懈奮斗的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高度。2、從詩詞的形式看,毛澤東對我國古典詩詞有很深的造詣。他不僅對我國古典詩詞的名篇佳作背誦如流,而且對古典詩詞的創作方法亦有深入研究,他嫻熟地掌握了古典詩詞的句式、韻律、平仄等。以長征詩詞的體裁而言,既有七律詩、六言詩等,也有長短句《十六字令》、《憶秦娥》、《念奴嬌》、《清平樂》、《沁園春》等。從他所寫的長征詩詞看,詞比詩寫得多,似乎詞也比詩寫得更好。他說過:“我偶爾寫過幾首七律,沒有一首是我自己滿意的……我則對于長短句的詞學稍懂一點。”這是他的謙遜,也是他的實白。他對詞學更有修養和愛好。他寫的詞章《憶秦娥·婁山關》和《沁園春·雪》,尤為其平生所寫詩詞佳作之最。王國維的《人間詞話》評論李白《憶秦娥》中所寫“‘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寥寥八字,遂關千古登臨之口”;而毛澤東在《憶秦娥·婁山關》中所寫“蒼山如海,殘陽如血”之句實可與之媲美,而氣象則更勝一籌。《沁園春·雪》則是一篇格高千古、冠傳詞史的詠雪絕唱,古今詠雪之詞無出其右者。
毛澤東所寫長征詩詞的內容,一個重要特征是蘊含著馬克思主義的現代先進文化思想。這表現在:1、詩詞中體現了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在《念奴嬌·昆侖》一詞中提出“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這個“太平世界”,即指在全球范圍內實現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平等的共產主義社會。2、詩詞中表明無產階級是當代社會歷史發展的主要力量。《沁園春·雪》一詞中說:“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毛澤東自注指出:“風流人物,是指無產階級。”無產階級是當代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是最革命最先進的階級,是我國革命的領導力量。3、詩詞中體現了無產階級國際主義思想。毛澤東在《昆侖》一詞中提出要把昆侖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原先寫的是“留中國”,后來改了。他說:“一截留中國,改為一截還東國。忘記了日本人民是不對的。這樣,英、美、日都涉及了。”當時,日本帝國主義正加緊侵略我國,但他把日本帝國主義同日本人民嚴格區別開來。日本雖為敵國,但不忘懷于廣大日本人民,這正體現了他的無產階級國際主義思想。
的確,因為毛澤東掌握了馬克思主義,汲取了我國民族文化的精華,所以才能創作出如此壯美的詩篇。他的長征詩詞,是馬克思主義民族化在文藝領域中的成功實踐,是把我國古典傳統文化與時代特點相結合的典范,是我國傳統文化發展到現代的一個新的藝術高峰。而毛澤東在長征詩詞中所鑄造的長征精神,則已深深地影響我國廣大人民,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激勵中華民族頑強拼搏、百折不撓、奮發圖強、勇往直前的強大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