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不斷邁向現代化的今天,與消費文化的興起相伴隨的,是大眾傳媒產業的迅猛發展與極大普及?,F在的電視節目要想吸引人們的眼球是越來越難了。最新的一個調查表明,人們在看電視時拿著遙控器不停地換臺,其間隔時間已由先前的8秒縮短為4秒。在這短短4秒中,能夠抓住觀眾的或許是炫目的色彩與美妙的音樂,或許是某個正在或剛剛發生的事件,或許是財經資訊中一條利好消息,但事實表明,還有一類節目,不屬于以上任何一種。簡單的演播室布景,講述者的娓娓道來與傾聽者專注的目光交織成一座靜謐的氣場,吸引人不由得屏息關注——央視十套的《講述》就是一檔這樣的節目。在中央電視臺的季度分析報告中,它的包括平均收視率、專家評價、滿意度等多項指標在內的綜合評價指數為61.78,在十頻道節目中名列前茅,收視率則拔了十頻道的頭籌。
那么,不具備諸多“搶眼”優勢的《講述》何以如此獲得觀眾青睞?我認為它符合多種易于被觀眾接受的審美要素。
一、內容與情感的真實性
真實是電視美的基本要求。電視真實是再造的真實,與客觀現實生活本體并不是同步的、同一的,但它必須符合歷史和生活邏輯?!吨v述》的真實美體現在兩個方面:內容和情感。
從節目內容構成上看,一段終身難忘的經歷、一份刻骨銘心的情感、一片魂牽夢繞的土地、一個牽腸掛肚的身影等構成了《講述》的主體。影視文藝作品允許虛構、假設,以營造一個夢幻的世界。但現實生活中真實的況味所凝聚起的力量往往更為令人震撼,更為發人深思。
相比內容的真實,情感的真實更不容易做到?!吨v述》的辦法在于,將與故事相關的細節輕輕展開,讓人觸摸到生活的質感。在《第一碗水餃》中,臧健和帶著兩個年幼的女兒在街頭非法擺攤。警察來了,同行都跑了,唯有她一動不動。警察一把抓住她的手推車,問她:為何不跑?她含淚看了一眼身邊的兩個孩子:你看我能跑嗎?這時她那只有4歲的小女兒可憐兮兮地慢慢湊近警察,她輕輕地扯著警察的褲腿央求:叔叔,別怪媽媽,是我不好,我沒有看住你……這時警察的眼圈紅了,一松手哽咽著說了句:做生意去吧!
這個情節之所以感人,關鍵在于幾個細節的疊加。藝術家們說,魔鬼藏在細節里。感性的元素經過恰到好處地篩選、組合,新鮮生動地傳達給觀眾,就有一種自然流暢之美。
二、蓬勃的原生態
電視文化兼備社會和藝術兩個層面的內容。關注平民大眾、看重原生態,可以說是《講述》欄目在實踐中一直倡導的理念。它給草根階層一片土壤,并從原生態中汲取了美的力量。
《講述》關注的是平民百姓的喜怒哀樂,呈現的是普通人的生命奇跡與不朽功勛。主人公以帶著方言的普通話講述著自己的堅持與夢想,也講述著心靈的隱痛、遺憾與迷茫。他們都是有著執著追求和這樣那樣毛病與缺憾的人。他們不完美,他們不具備被打磨得光滑的經驗,但他們身上原汁原味的故事總能讓我們置身于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面前,感受到一股來自底層的、原生態的蓬勃力量。
三、沉靜的內視性
關注內心,展現人性美是《講述》鉆進故事里要為觀眾尋找能夠蕩滌人類靈魂的精神力量的那把鑰匙。在人們逐漸被包括影視、電子虛擬技術、攝影,等在內的影像文化重塑著感覺方式甚至思想形態時,高度發達的技術越來越顯示出它對文化的強大影響力。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認為,一個被技術規劃了的世界乃是我們的命運。換句話說,我們受制于依托技術而來的文化現實。
為此,《講述》采取的方式是直達本質,回到原點。這個原點是什么?是語言。語言是一個人為了同另一個人或更多的人進行交流而產生的,是人類交流史的原點?!吨v述》提供的是一個簡樸的現場,沒有樂隊,沒有大屏幕,不帶觀眾,也沒有掌聲與喝彩,它以內心獨白式的風格,強調敘述與傾聽。在形式上有別于當今盛行的影像文化,它是電視洗盡鉛華后的一種安靜簡單的形態,像是中國寫意山水,大片的留白,是行云流水,是煙生霞滅。它的洗練的形態傳達出了“空”的境界,正因為“空”,恰恰可承載最恢弘的人生百態,傳遞最悠遠的悲憫情懷。
打開電視,各類談話節目紛繁多樣,但靜下心來講述自己的人生故事又具有一定晶位的欄目并不多。《講述》的主體是故事,它不是對某種經歷的籠統概括,亦非某類觀念的抽象評述,它只是在含蓄平靜地講述,時而會有因動情而顫抖的聲音,時而會有淚水漫過臉頰。傾聽的氛周,寫意空鏡頭的運用都具有中國傳統美學所推崇的含而不露的特質。正所謂隱而不露,藏而不顯。隱是為了更好地露,以勾起人更幽深更玄遠的用思;藏是為了更好地顯,以顯出那更豐富更感人的世界,在觀眾心中引起更悠長的回味。沒有評論,安排議論的《講述》得“含不盡之意在言外”的中國美學之要旨,其中的況味讓觀眾去聯想、去補充。這充分表明了欄目編導對觀眾的信任與尊重,將節目視為溝通自己和觀眾的橋梁;同時也讓觀眾在節目創作者有意的設計中豁然之間發現了一個新的世界,享有更為深刻的審美感受。
總之,《講述》的成功在于理性與感性經緯交織,將潛在的道德法則與人格力量通過生動的細節、具體的人物事件表現出來,做到欄目的教育功能和觀眾的審美取向的統一,有效地發揮了導向作用。
(作者單位:鄭州鐵路局有線電視臺)
編校:楊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