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監督是媒體的一個重要職能。其作用是通過報刊、廣播、電視等媒體表達具有社會普遍性的意見,對決策、行為以及社會上有悖于法律法規和道德規范的行為實行某種制約來實現的。輿論監督是關系輿論導向的大問題,有著廣闊的社會需求和影響力,這就需要我們樹立強烈的責任意識,忠實地履行自己的幟責。
做好信訪工作,妥善處理相關材料
對于報刊來說,來信必登、有訪必報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們有責任做好信訪工作,正確處理每天的來信來訪材料。
一是看問題是否具有代表性,事實是否具有說服力,是否具有典型性,如果是,就要密切關注事態發展并給予正確的引導,有關的稿件就應該毫不猶豫地刊發。相反,如果稿件所反映的問題不痛不癢就不發。
二是看是杏有利于全局工作,應該把每一篇稿子都放在全局工作中去比較、掂量一番。如果在全局工作中舉足輕重,影響較大,就應該關注。
三是看會不會造成負面影響。輿論監督主要是為了促進問題的解決、要充分考慮到發稿后的影響,如果不利于問題解決或可能激化矛盾就堅決不發。但這并不是說就可以不管不問了,而應和有關部門聯系,及時了解有關信息,尋找時機。
四是看是否出于個人恩怨。有些來信是點名批評某人的,我們一定要慎重對待,要對事實進行核實,了解作者動機,看是出于公心反映問題,還是源于個人恩怨,捏造事實。
五是確定采用某篇稿件后,要對其內容進行取舍,還要在口氣上注意。比如有時作者的情緒比較激動,言辭可能過于激烈或低沉,編輯在編稿時一定要注意表達方式。在正式采用前,還要再確認報道時機是否成熟。
比如,地處豫西貧困山區的洛寧縣部分教師來信反映,工資得不到落實,并列舉了一些具體事實和數字。經與縣教育局聯系證明情況屬實,此時刊發此稿應該沒有什么問題。可我們想,教師工資拖欠是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雖然稿件所列事實很典型,應該披露,但是該縣經濟條件差,教師工資不能按時足額發放可能更多的是客觀原因。我們在尋找報道突破點時了解到,該縣縣委、縣政府已意識到這個問題,并制定了詳細的解決措施。我們認為,輿論監督的目的就是要達到這個效果,事已至此,如果我們再單獨刊發教師來信,就不符合實際,也不利于工作的深入開展,因為我們搞輿論監督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批評。最后,我們以老師來信為背景,公布了措施的具體內容,配發了編者按。
披露問題,抓住典型主動出擊
筆者認為,要真正發揮輿論監督作用,對影響較大的典型問題,不僅不能“捂”,還要加大報道力度,一抓到底,分清是非曲直,讓責任者在公眾面前曝光,讓他們知道應該怎樣遵守法律法規、履行對社會對他人的責任、認識到問題的性質和應盡的職責,知道自己該怎樣糾正問題,以后該怎樣做。
比如,輝縣市實驗學校教師徐潔的丈夫來我們報刊社哭訴:徐潔老師在一次家訪途中被汽車撞倒,又被司機拖了60米遠,傷勢嚴重。法院雖然判決肇事者賠償,但半年過去了仍遲遲執行不了。徐潔老師因此躺在醫院里,有可能造成終身癱瘓。我們聽到這里非常氣憤:《教育法》、《教師法》頒布多年,為什么老師的合法權益仍得不到保障?通過了解,得知這是當地有關部門官官相護、互相推諉扯皮的緣故。于是,特派記者頂住壓力,深入當地民政、司法部門調查了解情況,掌握了大景第一手資料,之后寫出了《誰能幫幫她?》的報道。讀者對此反映非常強烈,先后來信近百封,有的為徐潔老師聲援,有的譴責肇事者的不道德行為,有的寄來了捐款。我們據此在報紙上展開了討論,并就這個事件連續發了4篇報道。編采人員共同努力,不斷加大報道力度,營造輿論聲勢。由于我們和其他媒體的共同關注,有關國家領導人以及省委、省教育廳領導親筆批示,使法院的判決得以執行,徐潔老師也得到了良好的治療。后來,這組報道被評為全國教育好新聞一等獎和河南省專業報好新聞一等獎。可以設想,如果沒有輿論監督的干預,可能就沒有徐潔的今天。
靈活多樣,準確把握監督策略
在現實生活中,經常有熱點問題出現。因此,某一時期同一熱點問題的來稿會集中出現。如果我們不講究報道形式,勢必使問題過于集中,甚至造成重復報道。
比如,盧氏縣是一個山區縣,經濟條件不是很好,但下大力氣解決教師工資拖欠問題的做法比較新穎,我們搞了正面連續報道,推出他們的經驗,先后發表3篇文章,給貧困地區提高教師地位和待遇提供了借鑒。
但是,我們對經濟條件較好、拖欠范圍大、拖欠數額比較大的地方,則公開進行批評。如新鄉縣某鄉是新鄉縣經濟強鄉。但這里的老師在一個教師節前夕反映說,他們的工資不能如數兌現,不是政府沒有錢,而是已經挪作他用。正好這時教師節快要到了,我們認為,教師節就是教師的節日,在教師節前夕發表這篇讀者來信,呼吁政府為教育為教師辦實事,具有很強的針對性,于是就刊發了這篇來信。
在來信處理上,由于所反映問題的性質不同,筆者認為采取的方式也應不同:帶有普遍和典型意義的,在報刊上以一定形式登出;不適合直接披露的,聯系有關部門協調解決,或從中找出報道線索和新的報道角度;需要調查的,則深入實地采訪;內容不宜公開又需要向領導反映的,以編發內參等方式處理。同時,報刊還應十分注意替反映問題者保密。
圖文并重,真實直觀耐人尋味
搞輿論監督政策性強,光有責任感是不夠的,除了要有高度的熱情、足夠的耐心和默默無聞的吃苦精神,還要有開闊的思路、靈活的方法。如,我們對校舍建成即成危房、農村學生輟學等問題已從不同角度用文字報道過,但還不斷有群眾來信反映這些方面的具體事例,為此我們通過攝影報道的形式,以冀實的畫面、直觀的場景來反映。對一些圖片,配發生動的說明文字,點出問題的根本所在。
有時,我們還采用形象對比的形式搞監督。如虞城縣某鄉政府辦公樓比某校校舍晚建一年,但鄉政府辦公樓早已啟用,而學校校舍卻是半拉子工程。在設計版面時,我們有意把氣派的辦公樓與凌亂、荒蕪的建校工地的照片放在一起,非常醒目,使當地政府不重視教育的做法一目了然,也促使他們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及時增加投入,把校舍盡快建好。
南陽市某鄉一所學校新建的教學樓一投入使用就出現各種各樣的安全隱患,師生不得不租用民房上課。經建筑質檢單位認定,該教學樓是危房。得到這個線索后,我們再次進行了深入調查,掌握了許多真實的材料和細節,并進行了拍照。后來,以《南陽也有“豆腐渣”工程》為題發了第一篇報道,并配發了一組現場照片:有墻上的裂縫、地面上的裂縫、臺階上的裂縫等,畫面場景觸目驚心。該報道推出后,當地有關部門難推其責,促使施工方正視問題并作出積極反應,迅速落實資金,加固危房,讓學生重返學校讀書。
注重策劃,完整記錄監督過程
如果能把報道前、報道中、報道后這樣一個完整的過程銜接好、完成好,就能使報道的影響更大,輿論監督的作用更明顯。
2004年8月的一天,息縣白土店鄉某民辦學校校長在校園被打傷,教師被趕走,學生被迫轉學。得知這個線索后,我們與當地取得了聯系,鄉黨委、鄉政府高度重視,明確表示將責成派出所展開調查,認真處理此事,并嚴懲有關人員。但是,時隔兩周后,記者了解到,有人在校園里種上了麥子,在操場上打谷……原來,事情并不那么簡單。該校原本是村辦學校,后轉為民辦。由于村委負責人之間發生了矛盾糾紛,其中一方執意要解除辦學協議,這自然殃及了校長和師生。《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頒布沒多久,我們認為,這個典型值得一抓,對其涉及的原因進行分析,找到了關鍵所在。我們發出第一篇報道時,記者同時根據掌握的情況鏈接了當地黨委和政府負責人的電話采訪記錄并配發了短評。在接下來的深入調查中,記者漸漸發現,該事件所涉及的一些問題較為普遍,民辦學校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于是,又以較大的篇幅,全面客觀地披露了事實真相,列舉了各方的不同觀點,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指出了解決問題的方向,不僅產生了應有的監督效果,還讓讀者完整地了解了事情的發生、發展和解決經過。
精設欄目,貼近普通讀者生活
作為新聞媒體,必須強化讀者意識和為大局服務的責任感。除了熱情接待、耐心傾聽他們的訴說外,還應在欄目設置上下工夫。欄目設得好,能更好地從形式上接近讀者、吸引讀者,更好地體現辦報宗旨。
第一,在欄目設置上下工夫。如,我們在“警示燈”、“看到就說”、“來信一束”等欄目中,著重體現反映教育領域存在的問題,如拖欠教師工資、教育亂收費、校園內的封建迷信活動等先后得到了反映。“回音壁”、“教育法規咨詢臺”是與主管部門聯辦的欄目,前者著重選擇回答與教師切身利益有關的工資、福利、職稱等方面的帶有普遍意義的問題,幫他們出主意,想辦法,為他們提供服務、排憂解難;后者側重宣傳教育法規,替教師撐腰說話,維護教師的合法權益。第二,我們在形式上也盡量和讀者接近,每次都在欄圖下面配上編輯的名字和聯系電話,希望和讀者交流,并簡明扼要地點出來信集中反映的問題,這無形中也拉近了編瀆之間的距離。
(作者單位:河南教育報刊社)
編校:楊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