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宋兩君在大陸行的言談中多次使用了“愿景”,這是祖國大陸主流傳媒中過去難得一用的語詞。但在胡錦濤總書記和連戰主席共同發布“兩岸和平發展共同愿望”中,讓“愿景”一詞赫然正式亮相,體現了祖國大陸方面在語詞的使用上都非常尊重對岸同胞的習慣與創意。
盡管很多讀者與我一樣,都是第一次見識“愿景”一詞,但還是不難從字意上理解到“心愿”或“愿望”加“遠景”的意思,也許運算得上是“心有靈犀一點通”吧,不過卻也萌生了探究“愿景”一詞來龍去脈的欲望。
海峽兩岸在40年(1949—1989年)的隔絕中,產生了一些語詞使用上的差異,十多年前臺灣作家柏楊曾驚呼出現了“兩個文化”的現象,我也順著驚呼編了《海峽兩岸用語差異》(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等書。不過,現在看來是大驚小怪了,這些差異或特殊用語在兩岸的交流中風雨不驚,而是不斷地十分自然地被相互吸收或悄然化解,有的還不時為兩岸交流平添了開心的語趣。記得“瓶頸”一詞登陸時還讓我頗感新異,但沒幾個月在大陸就耳熟能詳了;而祖國大陸現在已經不大使用的“政治掛帥”一詞竟赫然出現在宋楚瑜的講演里,活靈活現!宋先生本人對兩岸語詞的差異也相當關注,在清華妁演說里就列舉了兩對:硅俗/矽谷、智慧財產權/知識產權。其實還不止這些,譯名就有甘乃迪/肯尼迪,再有就是這個反復出現的“愿景”了。
查了臺灣三民書局1985年編撰出版的大型語詞工具書《大辭典》(三大冊),并沒有收入“愿景”一詞,我本人參加編著的《大陸和臺灣語詞差別詞典》(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出版),也沒有收入該詞,可見它的“詞齡”不大,很可能不過幾歲而已。但“后生可畏”,特別是隨著連宋來訪, 已經高頻率地活躍在海內外幾乎所有的華文報刊里,有可能還會有幸成為2005年使用頻率最高的漢語新語詞!
我發現“愿景”一詞與英語VISION(眼光、遠見)一詞關系密切,很可能就是因為這個英語單詞的翻譯應運而生的,抑或出現了“眼光”或“遠見”等有時無法更為貼當或更為有力地傳達VISION的含義時,便催生了“愿景”一詞。在近年一些企業的管理、營銷和勵志性的翻譯圖書里,先海外后內地,《VALUEVISION》譯為《價值與愿景》、《H00VER‘S VISION》譯為《愿景——一個企業成功的秘訣》等,我以為含義豐滿的“愿景”一詞的含義大致穿行于下列幾個釋義間:“遠期的愿望”、“長遠的目標”、“共同的愿望、理想、遠景、目標”或“努力希望達到的圖景”。
歡迎你,我們海峽兩岸乃至全球華人共同的新語詞——“愿景”!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