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美國當地時間4月4日,第89屆普利策獎在哥倫比亞太學揭曉。一年一度的普利策新聞獎(以下簡稱“普利策獎”)揭曉儀式雖不事張揚,但還是被全美、甚至全球媒體從業人員譽為新聞界的“奧斯卡”盛典,每當普利策獎揭曉時,全球新聞人的目光和注意力都不約而同聚焦于此,畢竟它代表了“美國最負責任的寫作和最優美的文字”,獲得該獎更是美國新聞記者們夢寐以求的終生奮斗目標。剖析、品評普利策獎年度獲獎作品,對美國新聞界推崇的寫作特色、新聞價值觀念、人文關懷精神以及新聞專業主義追求等方面進行“選擇性”地學習和借鑒,對每一個從事新聞事業的人都大有裨益。
在本屆普利策獲獎獎項中,《洛杉磯時報》繼去年破記錄地一白口氣拿下5個獎項后,今年依然獨領風騷,與《華爾街日報》兩家并列第一,各取得了兩個獎項,成為今年普利策獎的大贏家。不過今年普利策獎獲獎媒體比較分散,14個大獎由13家新聞媒體揣人懷中,《洛杉磯時報》和《新聞日報》共同分享國際報道獎。綜觀本屆普利策獎的14項大獎(見表1),可以發現他們具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大報喜,隴參半,小報異軍突起
本屆普利策獎揭曉后,對美國的幾家全國性大報來說,真是喜憂參半。以前幾大主流報紙每次都能占有一半以上的普利策獎,今年卻被13家媒體分別瓜分這14個獎(見表2)。在美國,傳統大報有《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華爾街日報》和《華盛頓郵報》等主流紙質媒體,由于長年累月積淀而成的個性品質和深孚眾望的口碑——高級、精英、嚴肅、主流,常常以引領社會潮流和決定國家發展方向的精英階層(政府官員、企業家、知識分子等)為訴求對象,它們甚至是歷屆總統的案頭必讀之物。但在今年的普利策獎上榜名單中,除了《洛杉磯時報》和《華爾街日報》兩家主流大報各獲2個獎項并列第一外,往年在普利策獎項中風光無限的《紐約時報》今年似乎風光不再,同去年一樣只獲得了一個獎。而在第86屆普利策獎中,該報石破天驚般地囊括了所有獎項的一半一7項獎,看來《紐約時報》依然沒有擺脫2003年造假丑聞的陰影,要想重新崛起還有待時日。《紐約日報》以累積獲普利策獎91項而雄踞累積獎榜首,無人能撼。《華盛頓郵報》以往每年都能在普利策獎中斬獲一二,今年卻空手而歸,未免有點難堪,個中原因值得玩味。
與各大報的有喜有憂相比,獲獎的幾個地方性小報格外引入注目。突發性新聞報道獎發給了新澤西《明星紀事報》,表彰該報工作人員對新澤西原州長詹姆斯·麥克格里維因同性戀丑聞而被迫辭職的報道,這是該刊173年以來的第二個普利策獎。《威拉米特周刊》記者奈杰爾·賈奎斯報道前俄勒岡州長尼爾·戈德施米特在擔任波特蘭市長期間,同一名年僅14歲的少女保持不正當性關系長達3年的丑聞而摘走調查研究報道獎,這是一個最能體現記者功力的獎項。賈奎斯喜極而泣:“我非常意外,這是極大的榮譽。我從來未想到自己會得獎。”此外,以往名不見經傳的《實話報》、《薩克拉門托蜜蜂報》、《路易斯維爾信使日報》等地方性報紙都榜上有名,近兩年(2004年有4家地方性小報獲普利策獎)美國地方性小報有呈異軍突起之勢,看來主流大報“正規軍”也不得不正視來自地方小報“地方軍”的沖擊和威脅。小報異軍突起現象表明“(美)地方小報在和全國性大報的角逐中能占據一席之地,說明無需耗資巨大扎堆搶新聞追熱點,只要另辟蹊徑調查研究,小報一樣可以做出大文章。”①
二、負面報道一枝獨秀,“烏鴉新聞”大行其道
如果我們把媒體上報喜不報憂的新聞報道稱作是“喜鵲新聞”的話,那么那些直面現實、報道“官場現形記”、曝光社會黑暗面的新聞報道就是“烏鴉新聞”。美國新聞界一向有以負面報道特色進行揭丑的“優良”傳統“新聞記者們曾對“水門事件”、“五角大樓事件”、“克林頓性丑聞”等事件窮追不舍,他們掘地三尺般地挖掘這些新聞“富礦”并連篇祟牘地子以報道,以至于總統們在媒體的“監視”之下都有如坐針氈之感。羅斯福總統將這些專門揭丑的記者比喻為著名宗教小說《天路歷程》中的“扒糞者”。毫無疑問,興起于20世紀初美國“鍍金時代”的“扒烘運動”與普利策的新聞思想不謀而合。普利策在世時目睹了當時美國從農業社會向工業化和城市化轉變過程中混亂無序的社會現實:政府官員貪污腐化爾虞我詐、企業家們巧取豪奪草菅人命、經濟秩序雜亂無章撲朔迷離、普通大眾物欲橫流傷風敗俗社會矛盾此起彼伏尖銳難調……這種種現狀讓普利策心急如焚。他認為媒體應該發揮“社會守望者”的角色,優先關注天災人禍和具體地揭露一個個社會腐敗行為是記者們的基本使命——審視“不測風云和暗礁險灘,及時發出警告”。1883年普利策買下《紐約世界報》,在他主持的第一期《世界報》宣言中指出:“(報紙應)真正致力于人民的事業,而不為有錢有勢者謀利益……它將揭露一切詭騙和無恥,抨擊一切社會罪惡和弊端。它將以誠懇的態度為人民利益而奮斗。’②普利策為了使他所主辦的報紙能發出”密西西比河上最響亮的聲音”,畢其一生而鑄一劍——一把鋒芒畢露行俠仗義敢為人宙的輿論之“劍”。他曾說:罪惡、卑鄙和腐敗罪害怕的就是報紙,因為任何法律、倫理和規章制度都無法與報紙相比。”③普利策的“揭丑報道”思想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支配著美國的新聞價值觀以及主流文化思想,導致了緊隨而來的“進步時代”的“黑幕揭發運劫”,“烏鴉式新聞”從此主宰著美國新聞思想的主流話語權。
據研究,普利策獲獎新聞作品一向以揭露性新聞為主‘在1917~1990年的580個新聞獎中,約有40%屬于此類新聞。④在今年評出的14項獲獎作品中,屬于負面報道的就有10項,占總數,的71.4%。其他4項為中性報道,至于正面報道似乎根本就登不上普利策獎的大“雅”之堂。“新聞機構不是社會機構的替代物,它就像一盞探照燈的光束不停地四處移動,把黑暗中的一件又一件事情暴露出來”。⑤本屆普利策獎中負面報道題材廣泛,內容涉及醫療、性丑聞、同性戀、鐵路交通事故、種族歧視、災難、伊拉克戰爭及盧旺選種族屠殺等方面。《洛杉磯日報》因勇于揭露公共醫院的致命醫療事故和種族歧視而獲得分量最重的獎項一一公共服務獎;國內報道獎授予《紐約時報》記者沃爾特·波格丹尼奇,他揭露了美國鐵路交通事故中有關部門推卸責任現象,受到二致好評;其他的諸如對性丑聞、同性戀的報道以及有關伊拉克戰爭的兩組攝影獲獎作品等,無不同負面內容有關。
雖然普利策獎的評選標準凸顯了美國社會主流價值觀,即提倡自由意志、社會責任感、民眾知情權、信用監督權、社會正義與同情心等,但是過分地揭丑與曝光,就會過猶不及。難怪有人形容普利策不光“丑態畢霹”——政治丑聞、性丑聞、醫療事故、個人穩私等漫,夭飛舞,還“殺氣騰騰”——血腥戰爭報道、種族清洗罪惡、人質劫持暴行等充斥版面。連一般的美國公民都認為媒體過多地報道負面新聞以及煽情性的腥、星、性捎息,對青少年身心健康會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因而強烈呼吁媒體不應該喪失應有新聞倫理道德,而淪為媚俗的“應聲蟲”。一些人無不揶榆地說:“我們的報紙正在迅速變成敞開的陰溝,用暴露出來的腐爛‘新聞’污染我們的空氣,而這些所謂新聞本該流入通向迅速遺忘之海的下水道礦”⑥
三、公共健康報道惹人注目
在西方社會中,越來越多的嚴肅媒體現在傾向于用大量的時間和版面,報道一些不能用傳統新聞價值標準衡量的新聞,它們往往關注人們的日常生活、購物消費及健康保健等方面的信息。美國新聞界歷來也重視對公共事務(包括公共健康)的報道,許多新獎就設置了專門頒發給那些致力于報道公共事務的記者和媒體,如普利策獎設有最佳公共服務獎和年度最佳服務報道,密蘇里新聞協會設有最大貢獻報紙獎,亞拉巴馬州《伯朋翰新聞》(Birm_ingham News)評選年度最佳貢獻市民獎。普利策獎設立之初擬定的4項新聞獎就開宗明義地寫道:“(1)當年任何一家美國報紙所做出的最無私的和最有功績的公益服務(‘為公眾利益服務獎’Meritorious PublicService)……(4)高度準確、文筆洗煉,對公共福祉有所增進,獲得公眾的關注和尊敬。(‘報道獎’Reporting)”⑦美國。老一輩新聞教育名家利昂·納爾遜·弗林特(Leon MdsonFlint)認為媒體對公共健康教育和宣傳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為健康總的來說是一件可以掌控的事情,而且對公共健康的任何威脅歸根結底都是不夠重視造成的,報紙在這方面可以充分發揮其教育和勸導功能。”⑧此話可謂一語中的,道出了媒體在公共健康領域里無與倫比的傳播優勢,值得我們反省與深思。
在今年普利策獎項中,兩家“獲獎大戶”的獲獎作品中都有關注公共健康的報道。《洛杉磯時報》因揭露公共醫院的醫學問題以及種族歧視現象的報道獲公共服務獎,普利策委員會對該報的“勇氣以及詳盡的調查”大加褒揚。而《華爾街日報》記者艾米·庫斯有關癌癥患者的新聞報道獲得獨家報道獎,評委們稱他的系列報道講述了病人、患者家屬和醫生鮮為人知的故事,把我們通常看不到的癌癥患者的世界展現出來,篇篇都是“杰作”。另外一篇與醫療有關的關于干細胞研究中科學、倫理與人性問題的報道讓《被士頓環球柵記者加雷思·庫克捧走了解釋性報道獎。在一屆普利策獎中有3項獲獎作品與公共健康有關,在該獎的歷史上也是破天荒的第一次(筆者初步統計第86、87、88屆普利策獎涉及公共健康的獎項數分別是2、2、1)。
四、攝影作品充盈人文關懷
雖然美國媒體一向以尖銳、刻薄、挑剔而著稱,但通過對本屆普利策獎獲獎作品的文本進行分析,不難發現,無論是《實話報》表達美國下層窮人心聲的評論,還是《華爾街日報》有關癌癥患者的“鮮為人知的故事”,無不充盈著人文關懷精神。閱讀這些報道后,讀者對弱勢群體和邊緣人群的生存狀態就有一種真切的認識與感知,每位讀者的心都被他們生存的“原生態”所攥住、所揪心甚至憤怒。尤其是突發新聞攝影獎系列作品和特寫攝影獎作品,折射出一種強烈的人文關懷精神,讓受眾看到生命在災難尤其是戰爭中的真實情況,以濃墨重彩彰顯生命的尊嚴和價值,表現人性的無助、無奈、執著、抗爭與睿智。
《舊金山紀事報》記者迪亞妮,菲茨莫里斯因她“充滿感情的像散文一樣的”照片獲特寫攝影獎。她的照片記錄了醫院竭盡全力搶救一個在爆炸中受重傷的9歲伊拉克男孩,該男孩在災害、傷痛面前表現出的非凡勇氣讓人感動。照片上的男孩左手全部用紗布包扎,露出了僅有的完好無缺的大拇指和部分截肢的無名指,并把它奮力按壓在筆記本左側。在爆炸中失去手掌的右手傷口已被醫生用繃帶包扎,一枝筆綁在這只致殘的傷痕累累的胳膊上。他專心致志描繪著“美好”畫卷,似乎忘卻了疼痛、煩惱,拋卻了孤獨,沉迷在自己喜歡的藝術世界里,可是再美好的憧憬也難以撫平內心的創傷!許多人都為這張照片中孩子的遭遇而動容。“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戰爭的殘酷與百姓的孤立無援苦不堪言躍然“紙”上,訴諸人的感性,帶來強烈的震撼力和視覺沖擊力。人文關懷被譽為人類苦難的“溫柔撫摸者”,運用于新聞作品中能起到譴責肇事者、哀悼遇難者、撫慰受傷者、體恤無辜者的作用。美聯社拍攝的20張有關伊戰的悲劇照片也一樣,全方位地呈現了戰爭狀況下伊拉克民眾的眾生百態,有為死難同胞抱頭痛哭且義憤填膺的伊拉克男子,有喪失愛子痛不欲生傷心欲絕的母親,有面對美軍大兵驚恐萬分的伊拉克兒童,有的表現爆炸過后橫尸遍地的慘狀,有的表現伊拉克人偷襲美軍成功后的歡天喜地……把身處伊戰悲劇中人物的表情、內心世界、精神狀態等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這些彌漫著人文氣息的攝影照片既以人為本,關注他們的生存狀態和社會權益,又把美軍的“暴行”一覽無遺地展示出來。
注釋:
①喬木:《2004年普利策新聞獎述評》,《新聞與寫作》,2004(4)。
②③〔美〕W·A·斯旺伯格:《普利策傳》,新華出版社1989年1版,P93~94,P64~65。
④〔美〕道格拉斯,貝茨:《美國普利策槳內幕》,新華出版社,1993年1版,Pll0~lll頁。
⑤Walter Lippmann,Public Opinion(NewYork:Free Press,1965),P229
⑥⑦〔美〕利昂·納爾遜·弗林特(LeonMelson Flint)著,蕭嚴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P199,P304。
⑧展江:《普利策新聞獎的歷史演變》,《國際新聞界》,1998(2)。
(作者單位: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