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批評報道,行使輿論監督,是新聞媒體的重要職能,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如果說新聞報道堅持以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是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的話,那么,批評性報道作為正面宣傳的重要補充,對社會的陰暗面,對假、惡、丑予以揭揭批評,伺樣也是在為創造良好的輿淪環境作貢獻。從辯證的觀點來著,既然有以正面宣傳為主,也就必然有以批評揭露為輔的問題。批評報道不是新聞媒體可有可無的點綴,而是我們新聞宣傳工作的重要內容。
然而,在具體的實踐中,采編批評性的稿件,卻常常會遇到阻力,困難重重。不久前,周白電視臺的記者拍攝某縣公路站亂設卡收費的新聞,遭打致傷;《周口聲屏報》更有過發表批評稿件吃官司的教訓。至于批評報道受阻撓,難似發表的情況,恐怕在各個地方都司空見慣了。那么,我們怎樣才能充分發揮好輿論監督的作用呢?總結正反兩方面的經驗,筆者以為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下工夫——
充分認識批評報道的重要性
批評報道實質上是人民群眾通過新聞傳媒對社會生活實行的監督,屑于廣義的社會輿論監督的一部分,它是一種由點及面再到點的雙向接觸,記者將事件曝光后,記者或媒體的個別監督就轉換為一種具有廣泛代表性和群眾性的社會監督,從而導致對被監督對象采取直接干預手段。實施輿論監督是黨領導下的新聞事業忠實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一種體現,在正面宣傳引導人鼓舞人的同肘,搞好批評報道,正確地開展新聞輿論監督,處處以維護人民的利益為本,同一切危害人民利益的行為和現象作斗爭,這就是對人民事業的高度負責,也是我們新聞工作者的本分。從多年的實踐看,它對凈化社會風氣,預防腐敗現象,提高領導干部的廉潔自律意識,進而雛護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都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因此,黨和政府歷來十分重視輿論監督工作,黨的十六大報告強調要“加強組織監督和民主監督,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作為黨和人民代盲人的新聞工作者,我們當、然應該認識到批評報道的重要性,積極地展開輿論監督,履行好自己的職責。
正確把握批評報道的基本原則
而要搞好批評報道,正確地行使輿論監督,就需要我們遵循和把握好幾項基本原則:
第一是真實客觀。這是新聞工作的一條根本原則。批評報道的生命在于真實,否則,非但不能起到輿論監督的作用,反而會傷害他人,危及社會,造成負面影響,所以,批評報道必須實事求是。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就要深入調查研究,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充分掌握材料,把事—實搞確鑿,防止斷章取義,以偏概全;防止夸大事實,片面追求轟動效應。在真實、全面、客觀的前提下,要側重于對行為過程的敘述,要用事實來“說話”,讓當事人自己說話,請主管領導機關做結論。我們不要充當裁判,不要主觀武斷、義氣用事、隨意點名,切忌搞成“新聞宣判”。
第二是出于公心。批評報道的出發點應是維護黨、維護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是謀求個人或小團體的局部私利。毋庸諱言,現在個別新聞工作者違背了自己的職業道德,他們經不住鈔票的誘惑,發現有問題的個人或單位,往往以“曝光”相要挾,向對方索要錢財搞“創收”。這其實是新聞隊伍自身的一種腐敗行為。己不正焉能正人?艾如何能搞好輿論監督呢?所以,我們必須出于公心,要站在黨和人民的立場上,本著對國家和社會高度負責的態度來展開批評和監督。要著眼于幫助,促進黨委和政府改進工作,著眼于解決問題;要與人為善,萬不可冷嘲熱諷,尖刻挖苦。利用批評報道搞輿論監督,是黨和人民賦予新聞工作者的權力,我們一定要大公無私地用好它。
第三是從大局出發。批評報道也是一種導向。揭露、曝光社會生活中的陰暗面,也就從一個側面表明了我們提倡什么,反對什么。而把握大局正是新聞輿論監督導向正確的主要體現和重要保證。我們的輿論監督必須服從和服務于全黨的工作大局。依據我們的大局觀,實施輿論監督時一定要選擇具有普遍意義的事例,抓典型案例,抓群眾關注、領導重視、事關大局的問題,抓能夠推進黨和政府中心工作的事情,有的放矢。要從揭露和批評消極現象中,引出積極的效果。要精心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防止矛盾激化、維護安定團結。要幫忙,不要掭亂。基于此,我們在輿論監督的實踐中要避免三種偏差:1:拘泥于微觀和局部的具體社會現象,忽略從全局上、整體上衡量和駕馭批評報道的題材;2.忙碌于探求和解決眾說紛紜的“熱點”問題,影響和干擾大局的穩定;3.過分集中地針對同一題材或同類問題,造成對某一領域整體形勢的把握失當。這些情況需要我們在工作中嚴肅對待,認真加以克服。
第四是適度原則。把握適度是指在實施新聞輿論監督的過程中要掌握時機、控制數量和注意分寸。掌握時機是指輿論監督要根據黨和政府的大政方針及階段性工作要求來組織實施。與自主性的社會輿論不同,新聞輿論監督反映并引導社會輿論,對形成整個社會的輿論大氣候起著重要作用。輿論監督實施中注意掌握時機,既能體現自覺為黨和政府工作服務的態度,又有利于增強輿論監督的效果。控制數量即把批評報道出現的頻率限制在較低的水平上。如果對批評報道的數量不加限制,或許出發點并無惡意,但客觀效果肯定是消極的、違背本質真實的。注意分寸則要求批評報道不能矯枉過正,要與人為善,以理服人;要區別對象、問題,采取公開發表或內部反映等不同方式。
(作者單位:周口電視臺)
編校:楊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