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素有“語林啄木鳥”之稱的《咬文嚼字》雜志在創(chuàng)刊10周年之際,公布了“當(dāng)代漢語出版物最常見的100個別字”。文稱:“這100個別字都是10年來出錯頻率最高的。若將這100個常見的別字糾正過來,現(xiàn)在出版物上的別字總量將減少一半以上。”
我相信這種說法,因為這是專家靠資料統(tǒng)計得出的結(jié)論。但是如何將這100個常見的別字糾正過來?如何把這100個別字糾正了,再把現(xiàn)在出版物上別字總量的另一半也減少下來,或者說把別字減少到最低限度,恐怕仍然是個問題。我的看法是,我們的記者、編輯、校對倘若能夠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抽空鉆研點(diǎn)古漢語乃至古文字知識不失為減少錯別字的一個途徑。就拿這最常見的100個別字來說吧。
粗看這些別字,有不少錯得很荒唐,比如說“大拇指”的“拇”字,稍有點(diǎn)古漢語常識的都會知道,這是個形聲字,從“手”“母”聲(《說文》:“拇,將指也。”我們姑且不去管它)。大拇指是長在手上的(腳上當(dāng)然也有“拇指”),咋也不能寫成“姆”。又如“一鼓作氣”,把“鼓”寫成“股”。稍讀過些古書的人都該知道古文名篇《曹劌論戰(zhàn)》吧,這篇古文講了古代一個有名的戰(zhàn)例,毛澤東同志在他的著名的軍事理論著作《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一文中還引用過它,中學(xué)課本中也選用過它。“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是張口就來的,“鼓”是擂鼓,是名詞用作動詞,跟那個作“大腿”用的“股”字有什么關(guān)系?
荒唐歸荒唐,錯誤還是照常發(fā)生了,該有什么辦法?這就說明鉆研點(diǎn)古漢語乃至古文字知識或者抽空讀一點(diǎn)古文有多重要了。其實我們不必在理論上有很深的造詣,花很多時間去研究古人認(rèn)定的漢字的六種造字方法或者古漢語語法知識什么的,粗知一些,相信也會減少一些差錯的。比如“舶來品”的“舶”。“舶來品”就是從國外進(jìn)口的物品,“舶”是大船,從國外進(jìn)來得用船。而“泊”的本義該是“湖澤”、“沼澤”,沒有外來的意思。“松弛”的“弛”,本來是指拉滿的弓再松弛下來。把弓弦繃在弓上面叫“張”,由這個意義引申為把弓拉開,張弓時,弦被越拉越緊,所以“張”有了“緊”的意思,“弛”則與之相對,指“松”,《禮記》中說,“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而“馳”則是“車馬疾行”,“松弛”寫成“松馳”,意思不正好反了?再如“針砭”。“針”,本字作“钅咸”,是指縫紉用的工具,引申為“用針刺”,成為中醫(yī)上的醫(yī)療用具。“砭”是一種石針,用石塊制的尖石或石片,用以治癰疽、除膿血,為中醫(yī)最古的醫(yī)療工具,有了金屬后,就主要用“針”為醫(yī)療工具了。“針”、“砭”都是用來治病的,于是同義詞連用,成為一個詞“針砭”,后引申為“規(guī)勸”、“告誡”、“指出錯誤”的意思來,與那個作“損減”、“抑制”意思的“貶”字根本不是一回事。“出其不意”的“其”,古漢語中是個無指代詞,意為“他的”,指對方,戰(zhàn)爭中用計謀必要出敵方意料之外方為好計,“其”寫成“奇”就大錯特錯了。“精粹”、“震撼”、“遷徙”、“宣泄”都是同義詞連用,把“粹”換成“萃”、“撼”換成“憾”、“徙”換成“徒”、“宣”換成“渲”就不是了,意思也大不對了。類似這些個字、詞,不寫錯或者一時拿不準(zhǔn)問個為什么,然后糾正過來,不需要高深的理論知識吧?
粗知古漢語常識能解決一些問題,但若能在閑暇之余往深處鉆一鉆,或者讀點(diǎn)古代的文化典籍,也許是一件不錯的事,沒準(zhǔn)還能有點(diǎn)“小發(fā)現(xiàn)”讓人欣喜不已。比如:
“安裝”。“安裝”的“安”字常被錯寫成“按”,表面上看,“安裝”不得用手嗎?于是把“安裝”寫成“按裝”似乎順理成章了。“安裝”不能寫成“按裝”,許多人會想,“安裝”怎么就和“安定”、“安全”、“平安”的“安”連在一起了呢?其實,認(rèn)真分析一下“安裝”的“安”字,還真讓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看問題看得遠(yuǎn)、看得深,辦事認(rèn)真,而且注重結(jié)果,講求效果,不像“今人”那樣短視,重形式,輕效果。“安裝”是“安”的本義的引申。“安裝”的本義是“安居”、“居處”。《說文》:“宀,交覆深屋也。象形,從女在宀中。”“宀”是一所房子,古時男子下地干活,女子在家操持家務(wù),這才像個家,這才讓人感到“安定”、“安寧”。由此引申,“安”有了“安全”、“安定”、“穩(wěn)定”、“安逸”等意思。《漢語大辭典》把“安”字列了11個意思后,到第12個列出了個“安裝、設(shè)置”。可以說,在古人看來,你“安裝”一個什么東西,哪怕擺放一件家具或什物,你得給擺穩(wěn)當(dāng)了,不能擺不穩(wěn),那樣不安全,給人不安定的感覺,我盡管注重工作的方式方法,但更看重結(jié)果、效果。從“安裝”的“安”字不能寫成“按”,足可以看出我們的古人辦事的嚴(yán)肅勁、認(rèn)真勁來。
再比如“一如既往”的“既”。查甲骨文、金文,“既”作“”、“”,字的左邊好像一個高腳盤中盛滿了好吃的東西,右邊的是個坐著的人,面對著這些好吃的東西,他的嘴巴卻扭向了相反的方向。這個字的本義是“吃完了,不想吃了”。于是,由“吃完了,不想吃了”引申出一個最常見的意義,就是“已經(jīng)”,成了一個表示時間過去的副詞,凡是做完了的事都用“既”字。“一如既往”就是“跟過去一樣”。與“既”字聯(lián)系的還有那個“即”字,“即”字的字形正好與“既”字相反,寫作“”,右邊的那個坐著的人,嘴巴正朝著盤中好吃的東西,就要開始吃了,于是由“就要開始吃”的意思引申為“靠近”、“接近”的意思,又引申出“立即”、“立刻”的意思。
出版物出現(xiàn)錯別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引不起我們的重視,一直錯下去。聯(lián)想到長期以來“國學(xué)”式微、學(xué)術(shù)界盛行之浮躁之風(fēng)以及編輯、記者之欠缺民族文化底蘊(yùn),我不免有這點(diǎn)擔(dān)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