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某報以《市委書記搭救落水兒童,感動在場所有人》為題的一篇新聞報道,深感“市委書記救人該怎樣宣傳”,也有討論一下的必要。
恕我直言,我是一點都沒感動。明明不是市委書記救的人,為何要以《市委書記搭救落水兒童,感動在場所有人》為題,移花接木,有意拔高市委書記救人形象?看完報道,我才知道真正下水救人的并不是市委書記,而是趕來的幾個農民和市級部門的幾個負責人。而“親自”把溺水兒童從水里救上來的是一位農民。而大肆渲染的“市委書記搭救落水兒童”只不過是“市委書記救人心切,親手把已經拖到岸邊的落水女童接上岸”來而已。這之前,他也只是“焦急地注視著水里,神態嚴肅,一會兒在泥濘的岸邊來回走動,一會兒抹抹額頭上的汗珠”,“在岸邊急得團團轉”。當他“看到孩子被拖出來了,頓時綻開了緊繃的臉,向前急走幾步,由于步伐急,他差點滑倒。走到水邊費力地彎下腰,接住孩子的雙手,小心翼翼地把孩子拉上岸。心疼地為女童擦去臉上的水”。這之后,市委書記停下正在檢查的高速公路公務,用自己乘坐的車把落水女童送去醫院搶救。所謂書記搭救落水兒童,僅此而已。依我之見,市委書記看了這個報道,也一定會感到渾身的不自在。文章太陷他于貪群體性見義勇為之功為己功的境地了。
但盡管如此,文章把整個宣傳效果抵銷殆盡的還要數“市委書記親手把落水兒童拉上岸”這樣的小標題。在這里,如果有人說“市委書記親口吃飯”,可能也比這顯得自然,不別扭,讓人看了身上不起雞皮疙瘩。在吹捧型、贊歌型、討好型的新聞作者眼里,那些在水中扎猛子奮勇救人的其他人的行為,都比不上市委書記站在岸上的這個“親手”?
通觀整個救人過程,特別是送醫院搶救,市委書記應該是積極主動組織搭救落水女童,這樣的定位既符合市委書記是現場最高領導的身份,也符合客觀實際情況。組織搭救落水兒童,這功勞其實也不小;群體性見義勇為行動,既需要人組織,也體現愛民精神。但文章卻置這樣的事實于不顧,去有意拔高市委書記并不存在的親自救人的形象,賣乖討好,吹捧領導,這就有點讓人嗤之以鼻了,還談什么宣傳效果。這是當前我們地方媒體,總是吹捧地方領導的一個不小的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