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大參考》是河南電視臺經濟生活頻道在頻道開播三年后,通過對頻道資產存量的盤活和資源的重新配置,結合媒體市場運行環境,全力打造的新型新聞資訊欄目。欄目以“民生新聞”為主打,提出“百姓無小事,民生大參考”的節目核心理念。
《民生大參考》2004年1月1日與公眾見面。一個星期以后,通過收視率和社會反響即反映出強勁的發展勢頭。“百姓無小事,民生大參考”迅即形成社會流行語,民生話題很快成為鄭州街頭巷尾的談資,“民生新聞”的概念也迅速在兄弟媒體之間引起密切關注。欄目播出不到半年時間,鄭州區域的本土化電視媒體隨及展開了大規模的節目調整,一批近乎克隆式的泛民生節目應運而生。是什么力量使《民生大參考》迅即占領受眾市場呢?7個月以來的實踐表明,以民生化視角和民生化表達方式為形態的民生新聞引起了受眾的認同。而這種民生化新聞的精神內核就是“以民為本”。
民生新聞:我們的選擇
什么是民生新聞呢?這要從兩個方面說開去,也就是我們要關注什么人、關注什么事。
“民”:尋找我們的關注對象。如果用“民”來組詞,“市民”、“公民”、“人民”、“視民”、“煙民”、“漁民”等等一些詞匯就會浮現在我們的腦海中。首先讓我們來解析前三個詞,“市民”基本上是一個區域定位的概念,“市民”與“農民”相對。如果確定“市民”為關注對象,也就是說我們要以城市為關注視野,也就是很多媒體所追求的創建欄目的“市民化社會”。“公民”基本上是一個法律概念,“人民”是一個階級概念。對“民”的解釋也無須過多陳述,歷史上有“刁民”和“良民”之分,現在有“主流人群”、“邊緣人群”以及“類人群”之分。我們姑且把這些“民”都統視為欄目的“視民”。但是,不同的人群需要有不同的關注視角。
民生新聞,以“民”為本。首先確定了人在節目中的地位和作用。通俗地說,我們的新聞選擇是從人出發,而不是從事、或者是從物出發。比如市政府取消政府辦事大廳門前的停車收費。民生新聞的報道角度應該是,“人”去辦事大廳辦事,不用再交停車費了。這就是“人”和“事”在“民生新聞”中的關系。
“生”:尋找我們的關注注腳。人是生產關系中最活躍的因素,那么對人的關注則主要圍繞“生”而展開。“生”意味著“動”、意味著“生命”,“生”乃是生命之存活、展開、發展、閃現、延續的一種狀態。所以,無論是生老病死的生理欲望,還是喜怒哀樂的精神需求,都是緣于“生”字。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人是圍繞生存、發展和享受需求而活著。這樣,《民生大參考》關注的內容就有了清晰的選題范圍:
①生活:關注生活從生活的品質開始,以滿足公民的衣、食、住、行這四大條件為前提,以促進生活質量的提高、達到生活的自由為目的。貼近“民生”的主要內容包括:收入分配、休閑娛樂、消費信心、就業謀職、物價變動、社會保障、人際關系、健康狀況、生活環境、求醫問藥、教育學習、人際關系、權益保障等等。哪一方面存在問題,生活質量都會受到影響。當然,生活質量是物質和精神的統一,兩者相互促進,才能相得益彰。
②生存:“生存”包括兩個方面:爭取生存的權利以及提高生活的質量。生存的權利又包括:政治權利、人格權利、婚戀權利、勞動權利、集體權利、財產權利、人身權利、民主權利、舉報權利等等內容,這些權利我們又可以理解為“民”的“生存空間”。
③生計:“生計”與國家政策、經濟發展、收入分配、生存空間、生活目的、投資理財、發展實業、提高所得、性別平等、信息獲取和環境優化有很直接的關系。現代人的生計標準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不再是只顧忙著填滿肚子,滿足一些基本的物質需求,而是正在往實現自我、創造價值的觀念上轉變。現代人追求的生活質量也不僅僅是從吃的好、穿的暖上來界定,而是在追求進步、快樂、幸福、和諧、有序、法治的生活上大動腦筋,以達成生命圓融的自由。
④生命:從一般意義上來理解“生命”則很簡單,那就是辭海上解釋的“壽命”,也就是人在這個世界上生活的時間。但是,我們關注的卻不是這個時間長度,而是在這個時間長度里生命的“動”,這個“動”就是生命的“力量”,一種積極向上、開拓進取、不畏險阻的生命力量,這種力量可以概括為生命的氣節、生命的涵義、生命的品質、生命的能力、生命的科學、生命的倫理等等。這里當然也包括生命的情感和情緒。
但是我們應該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國家的生存,民族的生存,都是每一個公民“生”的放大,這是一個亙古不變的道理。因此,《民生大參考》在中長期的選題規劃中,更傾向于去關注影響力深遠的城市生存、國家生存以及人性生存的重大命題。這應該是“放大”的民生。
如果把“民”和“生”組合起來,也是《民生大參考》所關注的視野。《民生大參考》的關注就是對最廣泛人的關注,也就是對大多數人的關注,或者是對公共社會的關注。
民生新聞:我們的方式
民生新聞主要是面向大多數人。也可以說是面向老百姓的。明確的指向性,就需要針對性的表達方式和技巧。拍老百姓身邊能接觸到的事,說老百姓能聽得懂的話。以民為本,為民服務。
民生新聞,讓人說人話。長期以來,新聞人物或者新聞傳播方式中養成了一種“新聞腔”。民生新聞首先從表達方式上,要求記者、主持人以及節目中間的受訪對象說人話。欄目主持人,我們選擇一個具有很強親和力的莊園做主播。他的特點是“一對一,點對點”的傳播,看電視的人感覺主持人就坐在自家客廳里面對著自己說話。新聞解說詞,盡量讓記者使用口語,避免書面語,爭取做到通俗易懂,言簡意賅。節目的采訪語言平實,力戒聲音高八度。不要“喊”出來的聲音,而是要“說”出來的聲音。尋找距離老百姓最近的話語方式。河南人的語言習慣不同于湖南的調,也不同于京腔的侃。簡捷直白,讓老百姓接受起來更為舒服。
民生新聞,做電視厚報。《民生大參考》提出要做電視的“厚報”。這個厚,有三層含義。第一,是時間的厚。用50分鐘打造一個新聞資訊節目,遵循收視率計算規律,每15分鐘成為“一節”,節節相扣,構建晚間電視節目的“民生場”。第二,是形態的厚。每檔節目不是單一的新聞品種,而是“消息+專題板塊”的形式,一個節目中讓觀眾見到不同風格的主持人、不同內容的板塊、不同的形態板式。第三,是信息的厚。強調對新聞資源的集約運用。尤其是對于重點選題,努力尋找縱橫信息的延展、相關。善于放大一個選題或者一個很小的點。新聞組合、連續報道、跟蹤報道、電話連線等手段是體現電視厚報常用的手段和方法。
民生新聞,讓欄目動起來。首先要強調新聞的現場感和時效性。現場報道,記者必須出鏡強調“我在現場”。現場感讓新聞生動、活躍起來。其次強調互動。觀眾是電視人的衣食父母。觀眾的語言,也是《民生大參考》的語言。24小時開通的民生熱線,時刻保持與觀眾的溝通交流。手機短信平臺,確保觀眾隨時隨地和欄目互動;網絡論壇,讓觀眾暢所欲言。最近欄目又相繼推出了“DV觀察員”、“征集生活老照片”等活動。通過這些互動方式,豐富了節目源,也培養了節目人氣。
民生新聞:我們的思考
民生化走向的探索。民生新聞不能說是新生事物,但是目前尚未形成統一的理論體系。時政新聞民生化,是一個最值得探討的課題。因為“民生”和“國計”是最具關聯性的兩個方面。政策面要解決的基本上是“民生”問題,無非是大小不同、直接間接關聯不同。但是如何將政策面的內容轉化為“民生化”的新聞,還需要一定的政策環境和媒體環境。現在很多泛民生化的新聞,存在曲解或者殘缺不全地解讀政策政令,這樣勢必影響黨和國家政策的貫徹和執行,同時也損害民生欄目的公信力。
“民生”和“新聞”的關系。民生新聞欄目運行一段時間以后,就會面臨一個難以逾越的困惑:一個小區停水停電是民生新聞,另一個小區停水停電還是民生新聞嗎?在實踐中,經常會遭遇這樣的新聞。因此一些新聞界同行指出,很多民生新聞新聞性不強。要在眾多的“民生事件”中尋找新聞性,有時會陷入十分尷尬的境地。還有一些新聞性很強的事件,如果要往“民生新聞”上生拉硬扯也是非常可笑的。
媒體職能的質疑。民生新聞的興起,使媒體職能遭受質疑。一些媒體在無形中,也錯位了自己的社會角色,充當司法部門肆意斷案;充當政府職能部門,肆意干涉行政;充當社會中介機構,參與新聞之外的中介活動等等。尤其是媒體在發揮喉舌作用的功能上,給民眾很大的誤導。比如,撥打新聞熱線的群眾就直接質疑“某某事你們管不管!”媒體有“管”的職能嗎?這個理跟受眾是說不通的。更可笑的是,很多人或者部門無形中把民生新聞欄目作為擋箭牌。這種現象值得我們警惕,也值得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