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網絡環境對新聞職業道德提出的新問題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主任尼葛洛龐帝曾指出:“在網絡上,每個人都可以是一個沒有執照的電視臺?!迸c大眾媒體相比,網絡傳播使用戶更容易成為網上信息發布者,人們自發地確定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是否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等。網絡行為的各責任主體,如站點、論壇主持人、網絡社團、政府網絡管理機構等的行為自由度與其所應當擔負的社會責任不協調,而電子公告版、個人和團體主頁、電子函件等多功能的網絡應用已經使網絡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面臨著更嚴峻的考驗。
1.對新聞真實性的沖擊
網絡媒體作為新聞工作者采集新聞的有效途徑,其網上信息真假難辨。而由于其超強的時效性,一些網絡新聞工作者不愿意花時間去進行足夠的調查研究,以致大量經不起實踐檢驗的信息在網上流傳。如美國國會眾議院多數派領袖迪克·艾米1998年5月間在國會致辭時,突然中斷話題,要求全場為好萊塢著名諧星鮑勃·霍普默哀,因為他在演說過程中突然接到了助手從網上打印的訃告,聲稱霍普剛過世。但實際情形是,霍普本人正端坐在家中看電視呢!鬧笑話的豈止是政客,就連世界三大通訊社之一的美聯社也發了一篇回顧霍普生平的特稿,后來只能立即發聲明撤銷稿件。
網絡的虛擬性和管理的薄弱使新聞從業者可以毫無拘束地隨時發布各種信息。如年僅31歲的麥特·德魯奇編輯發行的電子雜志《德魯奇報告》專門收集各種未經證實的謠言與丑聞,每周吸引逾600萬網民。但這位從未接受過正規新聞訓練的德魯奇竟理直氣壯地回擊新聞工作者對他的批評:“所有的事實都始于傳言?!?/p>
2.對個人隱私權的侵犯
借助計算機網絡,人們可以隨意調閱他人的數據,再加上計算機技術本身的缺陷和漏洞,以及人為的惡意攻擊,使得網絡新聞工作者在報道新聞時容易自覺或不自覺地將所獲取的內容又通過網絡發布出來,侵犯他人的隱私權。如1996年披露法國前總統密特朗健康檔案的、被巴黎法院判為侵犯其隱私權的《大秘密》一書,在禁令下達不久,就有人把《大秘密》全文輸入到互聯網上,而英美的網絡愛好者還將其翻譯成英文,使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調閱,進行廣泛傳播。
網絡新聞工作者在網絡上發表言論幾乎不受任何約束,而有些針對重大刑事案件的網絡傳播言論,對當事人隱私權的侵犯就達到了極端惡劣的地步。如1997年臺灣知名藝人白冰冰的女兒白曉燕被綁架撕票,從案發當日到最后罪犯落網,新聞媒體始終無處不在,因特網上的電子布告欄(BBS)還有網絡論壇都公開討論此案,對案件的偵破造成了惡劣的影響。
3.色情傳播的泛濫
任何人都可以隨意編寫資料建立網頁供人瀏覽,有些網絡新聞工作者因為各種原因便會利用這種特性來傳播色情圖像和其他非法信息。如1998年初,臺灣警政署刑事警察局電腦犯罪偵防小組偵破臺灣大色情網站“大黑店”,這個色情網頁提供3萬張色情圖片。1999年12月,河南省警方破獲了一個“酷美女網際樂園”的站點,當場收繳了大量的淫穢光盤。而他們僅僅是為了鏈接境外廣告客戶的網上廣告得到廣告客戶付費的高點擊率,就通過他們的色情網站傳播淫穢圖片7200多幅,淫穢小說94篇,淫穢小電影2部。
二、網絡環境下提高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修養的對策
郭超人曾經指出:新聞記者“筆下有財產萬千,筆下有毀譽忠奸,筆下有是非曲直,筆下有人命關天”。所以網絡新聞工作者必須有清醒的角色認知和職業道德意識,通過職業教育提升自身的職業道德內涵;通過自律約束自己的行為,深化內心的道德規范;通過法律法規規范自己的行為,維護新聞傳播的社會秩序。
1.通過教育提升自身職業道德內涵
美國著名報人普利策曾說:“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守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云和淺灘暗礁,及時發出警報?!彼?,網絡新聞工作者應有的強烈的責任意識與崇高的奉獻精神就需要通過道德教育來完成。
自我職業道德教育需要網絡新聞工作者自覺地進行自我改造、自我鍛煉、自我陶冶、自我道德提升,做到內省與慎獨。內省,源于《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用之于新聞職業道德修養指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審視與批判,以不斷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慎獨,源于《禮記·中庸》:“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對網絡新聞工作者而言,無論何時何地都要以最高的道德標準來要求自己,自我監督,自我控制,使自己的行為合乎道德的規范。
2.通過自律約束自己的行為,深化內心的道德規范
網絡新聞工作者要通過建立一定的組織和制定新聞道德自律信條來要求自己,約束自己。比如,歐美許多國家就先后成立了新聞評議會或其他類似機構,來對新聞工作者在實踐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評議,并通過這些行業機構制定公共準則來對從業者的行為進行約束。我國除了《記者守則》、《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關于加強新聞隊伍職業道德建設,禁止“有償新聞”的通知》等職業道德規范以外,還制定了《中國新聞界網絡媒體公約》來約束媒體人的行為。
3.通過法律法規規范自己的行為,維護新聞傳播的社會秩序。
在網絡環境中出現的不道德的傳播行為,特別需要法律規范的制約,對網絡新聞從業者形成一種強制性的約束力。我國目前沒有出臺專門的新聞法,但是我們仍然能夠依據憲法和法律的相關規定對網絡新聞的運作進行調控。而新聞行業內部的行政法規是更為直接的道德要求,如《出版管理條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廣播電視管理條例》等,還有一些部門規章如新聞出版署發布的《報紙管理暫行規定》、信息產業部制定的《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國務院宣布實施的《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都是新聞從業人員必須遵守的道德準則。
三、結論
互聯網作為一種全新的新聞傳播載體,無疑給受眾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同時也給一些不具備新聞職業道德修養的從業人員提供了傳播虛假新聞、侵權新聞、色情新聞等不道德新聞的機會。這就要求網絡新聞工作者必須加強職業道德修養,通過職業教育、自律、他律等方法提升自身的職業道德內涵,形成一種內心的信念,經過認知、選擇,約束自己的行為,創造出一個健康有序的網絡傳播環境。
(作者系鄭州師專政治系高級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