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當下的新聞傳播領域,民生新聞正變得炙手可熱。但民生新聞的許多問題迄今為止并未達成共識。其中,民生新聞與傳統新聞分類學上的社會新聞究竟是什么關系?這個問題似乎一直處于“剪不斷,理還亂”的狀態。筆者以為,這個問題不僅直接關系到“民生新聞究竟能否構成一個‘嚴謹的科學命題’”這類核心問題,也直接影響到民生新聞實踐的走向與發展。
民生新聞究竟如何界定
要弄清民生新聞與社會新聞之間的關系,首先必須明確究竟什么是民生新聞。
眾所周知,在我國,“民生”這個詞的產生與使用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如《左傳》里就有“民生在勤,勤則不匱”的句子,屈原《離騷》中的“長太息以淹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更是廣為人知。在古代,一般而言,“民生”泛指一般的民眾生活,即“平民的生計”(現在的有些詞/辭典,仍將“民生”釋為“人民的生計”)。而“生計”則被理解為“謀生之道”。因為古人不考慮具體的生產關系,認為民生之道在于勤。給“民生”注入新鮮而豐富的內涵,并進而將其上升為治國方略、社會制度和政治經濟學術語的,是孫中山先生。在他那里,“民族”、“民權”和“民生”是三個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的概念。他給“民生”下的定義是:“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群眾的生命”。他把“民生”理解為人民的生活、群眾的謀生之道和維持生命的手段以及社會存在和發展的起始點,并把“民生”看作是國家“建設之首要”所在,因而也是“政治的中心”、“歷史的重心”、“經濟的重心和種種歷史活動的中心”。在此基礎上,孫中山創立了系統的民生主義學說。民生主義的核心是“養民”,即以改善人民謀生之道為核心,力圖使人民生活由低層次的“生存需要”向高層次的“安適需要”乃至“繁華需要”發展。“養民”的兩大路徑,“第一個是平均地權,第二個是節制資本”。所以,在孫中山那里,“民生”廣泛地包括了牽涉民眾生存與發展的各類問題,既包括民眾的謀生問題,也包括生產力問題,還包括國家政權、國家經濟政策等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反作用的問題。
基于以上考慮,結合我國的社會、政治、經濟的現實狀況,“民生”二字大致應包括如下5個方面:
(1)生計來源。即最基本的謀生條件,其中,就農村居民而言,主要指“土地”問題;就城鎮居民而言,主要指“就業”問題。
(2)生活質量。即通常所講的衣食住行這類日常生活消費層面的話題。
(3)生存狀態。即社會提供給民眾的生存條件,主要指社會保障問題。
(4)生命安全。即生命保障層面的話題,主要包括社會治安和環境保護。
(5)民生心態。即圍繞民生問題,民眾的種種心理狀態和各類意見、呼聲、要求。
前4個方面當然免不了有相互交叉的現象存在,但各自的側重點有所不同。
如果硬要給民生新聞下一個定義的話,大約可以表述為:
所謂民生新聞,就是對最新的有關人民大眾生計來源、生活質量、生存狀態、生命安全及其相關心態的事實的報道(附帶說一句,“民生新聞”這個概念在我國臺灣新聞界早已有之,不過,其含義通常僅指“日常生活消費”層面的新聞,所以,“民生新聞”又常常轉換為“民生消費新聞”)。
兩者的聯系與區別
很顯然,按照上述定義,民生新聞的報道范圍應當是非常廣泛的,它牽涉到政治、經濟、社會等方方面面。換句話說,民生新聞與現行的按題材內容分類的政治新聞、經濟新聞、戰爭新聞、災難新聞、社會新聞……并非什么“并列”關系,而是“交叉”關系。之所以交叉,不為別的,就是因為民生新聞的分類與傳統的分類,使用的并非同一把“標尺”。
民生新聞與社會新聞有許多相似、相通之處。首先,兩者都反映廣泛的社會生活,都關注民間、百姓,這就注定了兩者不可能沒有交叉重疊的地方——事實上,在“民生新聞”這個概念出現之前,媒體以往所處理的社會新聞中,就存在著大量的民生新聞。其次,兩者都比較貼近普通民眾的生活,因而對他們來講均有相當的親近性,對媒體來講,可以有較高的收視(聽)率或發行量。
但是,民生新聞與社會新聞也有不相交叉重疊的地方,從而體現出各自獨特的個性特色。首先,并非所有的社會新聞都是民生新聞,同理,也并非所有的民生新聞都是社會新聞。比如,社會新聞中有不少“奇聞”、“軼事”、“逸聞”、“奇事”,雖然好看,也很有意思,但不能納入民生新聞的范疇,像一只“小豬五條腿兒”之類的社會新聞,若作為民生新聞來處理就不倫不類了。其次,兩者的“聚焦點”有所不同。社會新聞聚焦的是“社會”,民生新聞聚焦的是“民生”。換句話說,不僅社會新聞中有民生新聞,其他新聞中也有民生新聞。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民生新聞意味著媒體的一種人文關懷,一種社會責任,特別是對廣大普通民眾的關愛,因而從傳播理念上來講,應當是嚴肅的(這里的“嚴肅”僅指一種“道義”、一種“職責”,并不意味著其傳播形式、方式也必須是嚴肅的、呆板的)。但社會新聞卻可能成為茶余飯后的“笑料”、“談資”,成為“煽情”、“八卦”,成為“污染餐桌”的東西。
民生新聞的完善與升華
我國當代電視民生新聞實踐,意義顯然是十分重大的。關于此一點,已有不少論者論及。但由于我們對民生新聞的把握不夠準確,特別是沒有弄清民生新聞與社會新聞究竟是什么關系,因而,綜合考察目前電視民生新聞的實踐,筆者以為,尚難以稱得上是完全意義上的民生新聞,至多只能稱其為民生新聞的“初級形態”,需要從以下幾方面進一步完善和提升。
一、本質再凸顯一些。現在有些民生新聞欄目的運作者完全把民生新聞與社會新聞混在一起,雖然打的是“民生新聞”招牌,卻大搞“腥、性”報道,似乎特別熱衷于兇殺、婚外情、一夜情、同性戀等題材。還有一些民生新聞中隨意偷拍老百姓的鏡頭,侵犯其肖像權和隱私權;或以滿足公民知情權、表現百姓現實生活原生態為名,強行闖入私人空間,向社會廣泛散播個人隱私。這些東西顯然嚴重背離了“民生新聞”、“人本主義”和“人文關懷”的價值核心。
二、視野再拓寬一些。有些論者認為民生新聞是對傳統社會新聞的一次“革命”,如果僅從理念上來看,大體是不錯的。但具體到實踐,目前的電視民生新聞很大程度上與社會新聞似乎并無質的差別。這也是導致不少人不認可民生新聞的一個重要原因。民生新聞普遍關注普通民眾的“吃喝拉撒睡”、“柴米油鹽醬醋茶”,這是對的,但不應僅僅局限在這類日常生活消費類層面,還應更多地向生存狀態和生命安全方面拓展。
三、挖掘再深刻一些。本來,民生新聞含有強烈的人文關懷意識,應當是一個很重大,甚至是很沉重的話題,因而需要媒體透過生活的表層,從政治、經濟、社會的各個層面立體地、綜合地考察挖掘,揭示那些深層的東西,但現在的電視民生新聞過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雞毛蒜皮的生活瑣事上,停留在就事寫事的簡單描摹的淺層次狀態,顯然是不“到位”的,也難以滿足受眾對民生新聞的內在要求。事實上,CCTV的《焦點訪談》、《面對面》中有不少報道,《新聞調查》、《共同關注》中幾乎所有報道,實質上做的都是民生新聞——盡管他們并不這樣聲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新聞縱橫》、新華通訊社的“新華視點”、《人民日報》的“人民視點”和《中國青年報》的“冰點”等欄目,報道的也主要是民生新聞。號稱在做民生新聞的電視人,不妨對這些報道認真加以研究和借鑒。
四、民意再真切一些。民生新聞的一個運作理念就是反映民聲、民意,打造意見交流的公共平臺。這個理念的發現和提出是非常了不起的。但現在不少民生新聞節目似乎還遠遠達不到這個理想要求。這一方面是新聞報道過窄過淺的結果,另一方面,與平臺搭建的方式也很有關系。目前有的電視民生新聞節目采取“有獎收視問答”的方式,這固然也是一種表達民意的路徑,同時也不乏吸引觀眾注意力的營銷考慮,但這種方式是否能夠真正完整切實地把民意反映出來,卻值得懷疑。筆者以為,電視媒體不妨真正地“沉”到社會底層中去,切身感受民生、民情、民意,同時圍繞當前人民群眾真正普遍關心的重大民生問題,通過“設置議題”的方式,吸引相關各方廣泛參與,開展對話、交流和溝通,最終達到全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了解、理解、諒解,公平公正,誠信友愛,安定有序,和諧相處的目的。
(作者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生,同濟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