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黨正在深入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近日,胡錦濤總書記和中央領導同志共同聽黨課,并指出:“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個社會理想,也是包括中國共產黨在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懈追求的一個社會理想。”這就要求我們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始終堅持新聞工作的黨性原則,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把共產黨員的先進性落實到具體工作中去。按照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要求提高新聞宣傳的水平,為構筑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營造良好的思想輿論環境。
提高新聞宣傳水平,必須按照“三貼近”的要求,進一步改進領導活動和會議報道,發揮正確的輿論導向作用,使黨的方針政策和國家法律法規深入人心。領導活動和會議報道是黨報宣傳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也是公眾了解黨的方針政策、了解時事政治、關注國家大事、參政議政的重要渠道。據山東社會科學院農民狀況調查課題組在全省隨機抽樣調查:80%的被調查農民表示,了解黨中央的政策和國家法律的主要渠道是看電視、聽廣播、閱讀報紙雜志。黨報黨刊和主流媒體代表黨和政府發言,代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具有其他傳播媒體無法取代的權威性和廣泛性。時政新聞、會議報道、領導活動,歷來都是社會各階層共同關心的問題,其中包含著巨大的信息容量。把領導活動、會議報道和“三貼近”對立起來,是一種非常錯誤的觀念。目前一些會議報道和領導活動之所以不受歡迎,并不在于被報道的客體本身,而在于報道方法呆板僵化,既缺乏宏觀意識,也缺乏群眾觀點:一是太多太濫,新聞性差,把領導的日常工作、事務性活動當作新聞編發,把媒體作為領導的起居注和流水賬,以至于一些形式主義的表演充斥版面和黃金時段,擠占了真正的新聞;二是主次不分,本末倒置,把領導活動和會議報道當作一種規格和待遇,逢會必報,一些無關緊要的領導活動頻頻見諸報端和電視臺,完全不考慮傳播效果,結果是重要的會議和領導活動被淹沒其中;三是只講形式,不講內容,凡是會議報道都要羅列一遍參加會議的領導人的名單,而不顧會議的內容是什么,要解決什么樣的問題,對公眾利益會有什么影響;四是官本位思想嚴重,缺乏群眾觀點,表彰勞動模范的會議依然是領導排座次,吝嗇得不肯多說一句參加會議的勞動模范是誰,有什么貢獻,透露出一種濃厚的封建意識和腐朽的文化觀;五是缺乏個性、千篇一律,寫到領導活動總是什么人“視察”、“指出”、“強調”、“親自”,把一個個生動活潑的人變成一種道具。事實上,每位領導都有不同的個性和風格,每一次活動和會議都有不同的任務和主題,都有不同的場景和情節,記者不去注意現場氛圍,不去捕捉新聞的著力點,只會照本宣科;編輯部不去鼓勵記者創新,久而久之,會議和領導活動報道便演變成一成不變的八股文,空洞無物。此類報道充斥版面,自然不可能吸引讀者,所造成的后果只能是領導不滿意,讀者不滿意,嚴重脫離實際、脫離群眾,既背離了新聞規律,也達不到“用正確的輿論引導人”的目的。
提高新聞宣傳水平,必須按照“三貼近”的要求,關注人民群眾共同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傳達人民群眾的呼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推動社會主義經濟文化事業的發展,建設高度的政治文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是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共同關心的問題。在深化改革的歷史進程中,各種社會矛盾交織在一起,會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作為黨的宣傳輿論工具,要以高度的責任心,隨時隨地關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動向、熱點和難點問題,運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通過對問題的披露、分析和評述,滿足公眾的知情權,化解矛盾,釋疑解難;通過正確的輿論引導,全面、準確、及時地貫徹落實黨的方針政策,激勵人民群眾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斗。
以《河南日報(農村版)》2005年關于全省農村村委會換屆選舉報道為例,我們組織編輯記者深入到選舉現場,并與通訊員建立廣泛聯系,在報紙上開辟專欄,深入宣傳有關選舉的方法及政策,用內參和公開報道的方式及時總結村委會選舉經驗和問題,批評選舉中出現的違法違紀行為,反映農民群眾參政議政、行使權利的呼聲;對當選的村委會主任跟蹤報道,滿腔熱情地宣傳他們的新思路、新舉措、新成績。我們還就村委會選舉中村支部書記和村主任兩個職務一肩挑、擴大村級民主、發揮落選村干部的作用、在富裕村選準當家人等問題展開深度報道,發動讀者廣泛發表意見,獻計獻策。村委會選舉工作是農村民主與法制建設的大事,關系到農村的發展和穩定,關系到農民的切身利益,作為黨報必須高度關注。這一系列報道之所以獲得成功和廣泛的社會影響,就在于抓住了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共同關心的熱點問題。我們應該經常思考這樣的問題:一是中央和各級黨委、政府有哪些重要的方針、政策、法規和重大舉措希望讓人民群眾知道,不同階層的人對這些方針、政策、法規及重大決策的關注點是什么?二是實際工作部門有哪些重要情況和具體規定需要及時向群眾宣傳,以充分聽取人民群眾的意見?三是公眾希望了解哪些帶有全局性、趨向性的重要情況,希望從主流媒體獲得什么樣的信息,當一些重大新聞事件和社會熱點問題出現后,人民群眾的關注點、注意力集中在哪里,希望了解哪些信息,解答哪些問題?四是在現實生活中存在哪些帶有普遍性的重要問題,如何更好地發揮主流媒體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如何組織報道?如何使新聞宣傳符合中央的總體部署,符合人民群眾的心愿?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主流媒體的影響力、自信力和權威性,才能推動全社會的和諧進步。
提高新聞宣傳水平,要求我們滿腔熱情地謳歌人民群眾業績和改革開放成就的同時,還要有效地發揮輿論監督作用。新華社新聞研究所曾就“受眾對媒體的信任與滿意度問題”展開調查,結果顯示:81%的人認為媒體批評報道太少,輿論監督力度不夠;74.8%的人認為媒體對本地政府監督不夠;51.7%的人表示不贊同關于“媒體的批評性報道有時候也過火了”的判斷。這個調查從一個側面說明,加強和改進輿論監督,不僅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也是人民群眾的迫切要求和呼聲。輿論監督扶正祛邪,代表了正義和公理,是正面宣傳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輿論監督在本質上并不是新聞媒體的監督,而是人民群眾通過新聞媒體對社會公共事務和國家工作人員進行的監督。我們黨從成立那一天起,就宣傳自己始終代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同各種社會丑惡現象和危害人民利益的行為做堅決的斗爭,輿論監督是共產黨人堅持真理、光明磊落的具體體現,也是共產黨人先進性的具體體現。輿論監督同時又是憲法和法律賦予新聞媒體和公民的權利,某些重大事件發生后,人民群眾有權利了解事件真相、處理過程和處理結果;新聞媒體有責任在第一時間告訴公眾真實的情況,滿足公眾的知情權。輿論監督有利于實現社會和諧和諒解,任何一種社會制度下都會產生一些人為的或其他原因造成的重大事故和不幸事件,事件發生后,如果政府和主流媒體三緘其口,各種謠言就會不翼而飛;如果主流媒體及時公布事件真相,就會使謠言止于公開,就會消除公眾疑慮,動員各方面的力量共赴危難。輿論監督通過真相披露,及時反映民情民意,可以形成壓力和合力,促使問題公正和及時解決,使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體現,在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中間架起一座連心橋。正因為如此,黨和政府才高度重視輿論監督,《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特別增加了開展輿論監督的條款,歷屆黨和國家領導人都要求支持新聞媒體開展輿論監督,推進民主與法治建設。在社會轉型時期,真善美和假丑惡共存,作為社會公器和文化宣傳陣地的新聞媒體只有熱情謳歌真善美、抨擊假丑惡,明辨是非,才能化解社會矛盾,建設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因此,輿論監督是新聞媒體須臾不能放棄的社會責任。
提高新聞宣傳水平,必須提高新聞宣傳的藝術。黨報和主流媒體要增加新聞傳播的覆蓋面,增強服務性、知識性、趣味性。馬克思主義唯物觀認為,不同層次、不同職業、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地域的人對新聞傳播有不同的要求。西方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為生存、安全、理解、情感和尊重等層面。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研究所喻國明教授則把人民對新聞傳播的需求分為必讀性、可讀性和可選性三個層次:必讀性是大家共同關心的內容,如社會新聞、娛樂新聞、生活常識、法律知識等與每個人生活息息相關的報道;可讀性則是不同階層根據不同需求進行的選擇性閱讀;可選性則是為了滿足特殊群體或是社會精英類人物的特殊需要。新聞媒體服務的讀者對象越廣泛,其影響力和作用力就越大。在深化新聞改革中,報紙、廣播、電視及被稱為第四媒體的網絡,除了公共性、一般性的內容設置外,根據不同層次讀者的需要,都設置了許多各具特色的欄目、專版、專欄等。如中央電視臺“用事實說話”的《焦點訪談》,“推進中國法治進程”的《今日說法》,“走進新聞人物內心深處”的《面對面》,“深度闡解新聞背景”的《新聞調查》,真情洋溢的《講述》等,都確立了廣大受眾在電視傳播中的主體地位,使普通人成為新聞傳播的主要對象,并加強了新聞媒體和受眾的互動。中央電視臺還相繼開設了《生活》、《為您服務》、《健康之路》、《中華醫藥》、《天天飲食》、《星光大道》等眾多為老百姓日常生活服務的欄目,為人民群眾提供天氣、住房、醫療、購車購房、求職、證券、教育、文化娛樂等多方面的信息,內容不僅涉及物質層面,也涉及精神層面,深受人民歡迎。新創刊的《河南日報(農村版)》為了增強黨報的服務性和影響力,設立了天下財富、科技園地、健康養生、文化娛樂、社會生活、法制時代、人文地理、讀者文摘、鄉情實話、環球瞭望等專版專欄,使新聞傳播向縱深延伸,為讀者提供了法規政策、創業求職、市場信息、婚姻家庭、旅游時尚、文化娛樂等方面的服務,告訴讀者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應該做什么、應該怎樣做,為什么這樣做,寓教于樂,體現人文關懷,得到讀者廣泛的認同和好評,發揮了黨報正面宣傳的引導作用和親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