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國農村發展繼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003年開始農村稅費改革之后,迎來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三次重大調整。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新時期中國農村建設的方向,勢必會掀起中國農村發展的第三波高潮,加速農村可持續發展,開創“三農”工作的新境界。
一、為什么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首先,要從國際經驗和我國的經濟發展狀況來看。在十六屆四中全會上,胡錦濤總書記就深刻指出:“縱觀一些工業化國家發展的歷程,在工業化初始階段,農業支持工業、為工業提供積累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但在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以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也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备鶕H經驗判斷,一般市場經濟國家,在財政占GDP30%的時候,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才有可能實現,就開始有條件由國家財政主導來提供農村的公共品的開支。我國已經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總體上已經達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2004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13萬億元,二、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85%以上,財政收入2.6萬億元,中央稅收和地方稅收加總,已經占到GDP的接近20%,如果把預算外財政加上,整個財政規模占GDP的比重大約已經有30%左右,在工業化、城市化發展到這個階段時,已經初步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經濟實力。通過國家政策的調整,在較短的時間內,縮小城鄉之間,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之間人均享有公共物品和社會福利方面的差距,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可能的,也是符合國際上通行規律的,是一項務實的政策選擇。
其次,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實現這個宏偉目標,關鍵在農村,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民為邦本,本固邦寧”,“三農”問題始終是制約我國發展的根本性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發生了歷史性的深刻變化,農村改革不斷深化,農業經濟快速發展,農民收入穩步提高,農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發生了重大轉變。但是,與實現全面小康的目標相比,農業產業化進程不快,農村的交通、通訊、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嚴重不足,村鎮規劃建設零亂無序,臟亂差現象嚴重,文化、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滯后,農民素質參差不齊,農民收入水平明顯偏低,增收難度偏大。數據顯示,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曾經一度縮小,但自從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城市改革全面開展以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重新呈現擴大趨勢。1998年至2004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每年增長8.6%,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平均每年增長4.3%,農村居民收入增長速度只及城鎮居民收入增長速度的一半。在這種情況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繼續擴大,由1998年的2.51:1擴大到2003年的3.23:1,2004年的3.21:1.1。如果統一按照人均可支配收入計算,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將更大。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的小康;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的小康。為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形勢,必須創新思路,更新觀念,積極探索解決加快農村全面小康建設步伐。所以說中央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部署,是切實解決好“三農”問題、盡快改變農村落后面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舉措,是全黨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
最后,對于像中國這樣一個十幾億人口的大國來說,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我國有13億人口,糧食問題始終是一件大事,任何時候都不能出現不能充分供應老百姓所需要的糧食。糧食的供求出現緊張,我們的宏觀經濟就會出現波動。沒有農業的穩定,就沒有國民經濟的穩定;沒有農村的發展,就沒有國家的真正發展。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僅會鞏固宏觀經濟發展的基礎,促進宏觀經濟的穩定和發展,而且,從糧食安全角度來說,保證農業作為國家經濟的命脈,作為國家經濟安全的戰略產業,為國家的經濟安全提供一個起碼的基礎。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極其重要的戰略問題。
二、什么是社會主義新農村
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建議》指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堅持從各地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愿,扎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边@是依據黨的十六大提出的“經濟要更加發展,民主要更加健全,文化要更加繁榮,社會要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水平要更加殷實”而提出的具體要求,是新時期“三農”工作的新目標和新任務?!吧a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二十個字,涵蓋了多方面意義,內容豐富,涵義深刻,全面體現了新形勢下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同黨在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要求是內在統一的。
生產發展就是要以農業調整為主線,促進生產發展,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要的物質基礎。主要是指在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中,農業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村二、三產業逐步擴大。要正確處理保持生態和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對村中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和規劃,既保證農業用地和生態平衡,又要促進農業生產的持續、快速發展。農業發展要注重產業結構和區域布局優化,通過高產高效、優質特色、規模經營等產業化手段,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基本適應全面小康社會消費需求的變化。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全面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持續提高,在保持農產品數量增強略快于全國人口總量增長的基礎上,重點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水平。農業基礎設施大幅度增強,生產工具現代化程度和經營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與現代農業發展要求基本適應。
生活寬裕,就是以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為重點,促進農民生活寬裕,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具體體現。生活寬裕主要是指農民的收入逐步提高,衣食住行條件不斷改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明顯上升,生活條件更加富?!,F階段,農村已經從“溫飽型”向“小康型”邁進,農民已經從自產自銷式的生產生活方式中跳出來,找到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生活寬裕一方面要使農村居民生活更加殷實,農村居民收入有較大幅度提高,農村居民收入增長速度接近、達到或超過城鎮居民,農村居民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發生重大變化,生活環境明顯改善。另一方面,生活寬裕要擴展到農民享受教育的權利、提高生活質量、適合人居的環境和健全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等,加速發展農村教育、文化、醫療、社會保障、基礎設施等社會事業,逐步縮小城鄉差距,讓農民享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所帶來的成果。
鄉風文明,就是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開展文明、環保、衛生的生態村建設,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靈魂。鄉風文明主要是指農民群眾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斷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學、社會風氣健康向上,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發展逐步適應農民的需求。要使鄉風文明有新氣象,必須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提高農民的精神境界;大力弘揚公民道德規范,宣傳普及,樹立科學文明新風尚;組織農民群眾學習黨的方針政策、市場經濟及科技知識,轉變觀念,提高素質。要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降低社會犯罪率,增強人們的社會安全感,確保人民群眾安居樂業。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提高思想道德素質,進一步形成有利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氛圍。
村容整潔,就是以利用潔凈能源、環境整治、加強管理和保潔為重點,促進村容整治,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前提條件。村容整潔主要是指臟亂差狀況從根本上得到治理,生態環境、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社會秩序穩定,村容村貌整潔。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重民、惠民政策的落實,農業生產的發展,農民收入的增加,農民有建新房子的愿望。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必須先行。這個規劃,不僅要站在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高度,實行城鄉統一規劃,考慮城市文化的進程和發展布局,還要站在農村自然和文化發展脈絡的高度,尊重農村的實際和特點,以改善人居環境為切入點,從硬化、綠化、凈化、美化入手,進行村容村貌的綜合整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民主管理,就是要以提高干部和群眾的民主意識為核心,加強農村基層民主建設,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治保證。民主管理,主要是指在農村黨組織領導下,健全和完善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村民自治機制,不斷增強農民群眾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使廣大農民群眾真正擁有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監督權,真正讓農民當家作主,增強農民群眾的主人翁意識,不斷推進農村民主政治建設。農村基層民主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要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新農村建設為農村基層黨組織在新的發展階段發揮核心作用提供了舞臺,使每一個村黨支部都成為一個堅強的戰斗堡壘,切實發揮農村黨員干部的模范帶頭作用,使每一個農村黨員都成為一面高揚的旗幟。
社會主義新農村,可以說是從統籌建設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諧農村的高度概括,既能體現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也能體現和諧社會的要求,是在社會主義條件或社會主義制度下,反映一定時期農村社會以經濟發展為基礎,以社會全面進步為標志的社會狀態。
三、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建議》指出:“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明確提出建設新農村所應遵循的原則、途徑和工作重點,要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方面對農村發展的支持力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引導城鎮化健康發展,明顯改善廣大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這是在新的發展階段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決農村問題的根本出路。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突出抓好以下幾個重點方面:
一是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改善農業和農村發展環境。推進現代農業建設,要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建設,要加快改革農業技術推廣體系,要搞好鄉村建設規劃,節約和集約使用土地,明顯改善廣大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也要積極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把現代農業建設提高到一個新層次,加快農業和農村的發展,進一步促進農民增產增收。
二是全面深化以農村稅費改革為重點的綜合改革,建立有利于促進“三農”工作的體制機制。改革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不竭動力。農業發展的動力、農民的積極性來源于改革,農民增收和農村社會事業的發展得益于改革。全面深化農村改革,要加快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健全農產品市場體系,要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也要加強農村黨組織和基層政權建設。
三是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促進農村全面發展。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是政府的重要職責。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各級政府有關部門要適應農村改革的形勢,把農村公共事業建設納入財政支持的范圍,把加強農村教育、文化、醫療、社會保障、基礎設施等公共事業作為工作重點,逐步縮小城鄉差距。具體來說,要建立健全農村公共教育體系,建立覆蓋全民的城鄉一體化的醫療衛生體制,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不斷提高農村人口素質。
四是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讓農民同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增加農民收入,是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從維護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高度出發,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積極探索促進農民增收的新思路和新對策,全面落實中央關于促進農民增收的政策措施,逐步建立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實現農民收入較快增長。這就要求進一步抓好糧食生產,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逐步實現農業標準化。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既有發展農村經濟的內容,又有發展農村社會事業的內容:既有農村綜合改革的內容,又有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內容。不能簡單理解為單純改變村容村貌,防止在實踐中將其狹隘化、低層化。另外,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也是一個很長的過程,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要樹立長遠的思想,不能急于求成,要堅持不懈,腳踏實地,才會開辟“三農”工作的新境界,真正建設起社會主義新農村。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宋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