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大學生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生力軍和后備人才,他們的健康狀況如何將直接影響到我國的未來。大學生又是風華正茂的一代,其生理、心理正趨向成熟。但是,由于受各方面因素如不良的性格特征、人際關系不好、經濟困難、學業受挫、失戀等影響,常易造成心理障礙。一項以全國12.6萬名大學生為對象的調查顯示,約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據統計,因各種心理疾病休、退學的大學生人數已占總體退學人數的50%左右。面對這些統計結果,我們很有必要去探索大學生的內心世界,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
大學生面臨的主要心理問題
在校大學生正處于人生發展階段青春期的中后期。這一時期,大學生在人格上將逐步完成從青少年向成年人的過渡和轉變,從而建立起自己穩定的人格結構,在心理上和經濟上逐步擺脫對家庭和父母的依賴,走向獨立和成熟。在這一人生發展急劇變化的時期,在校大學生面臨很多重要的人生發展課題,必然會遇到各種困惑和矛盾。如在大學期間既面臨各種發展機遇,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競爭壓力,可能獲得成功,也可能面臨失敗。如何面對挫折,如何適應環境變化,如何調節不良情緒,如何協調人際關系,如何確立自我等等,都是大學生必須面對的事情。事實表明,在大學期間,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不能正確對待遇到的各種問題,從而感到困惑和迷茫,有的甚至發展成為心理障礙。
我們曾用UPI人格測試量表對貴州省財經學院2002級和2004級共100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調查,并對有問題的學生進一步通過面談及SCL—90測試,結果,存在各種心理問題的學生2002級占被測學生的28?郾25%、2004級占被測學生的29?郾63%。從調查中可以了解到,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由于環境變異而產生的心理壓力。入學后的大學生由于生活環境、學習條件、人際關系等方面的變化,很容易產生多種適應性心理問題。一旦遇到困難和挫折,便茫然無措,產生失落感、自卑感和焦慮情緒。這個問題很容易在學生剛進入大學后的一段時間產生。
2、由戀愛與性方面引起的情感激蕩。大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因此考慮問題比較簡單,感情容易沖動,在如何處理戀愛的問題上常常感到困惑,以致引起心理失調。另外,許多大學生在性心理問題上對性知識缺乏健康、科學的認識,出現性認識偏差,以至于產生諸如單戀、對身體變化過分關注、性早熟等一系列問題。
3、由人際關系不和諧產生的心理疑懼。在大學里,大家來自四面八方,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價值觀念、個性等差異十分突出。許多同學對于如何處理與同學、老師的關系感到困惑。
4、追求自我實現與現實相悖產生的心理沖突。自我價值的實現是大學生向往和追求的目標。然而,一些大學生過高的自我期望往往與現實相去甚遠。另外,日趨激烈的社會競爭,擇業的壓力等等都會引起大學生的心理沖突。
5、嫉妒心理。主要表現為對學習、工作優秀者、外貌俊美者嫉妒、怨恨,甚至刻意拆臺或報復,以達心理平衡。
6、自卑心理。主要為交往中的自卑心理,生理缺陷或不足引起的消極和自我暗示,對自我智力估計和對性格氣質自我評價過低帶來的消極暗示。
7、孤獨心理。主要為性格孤獨,害怕交往或顧影自憐,無病呻吟。
8、逆反心理。
9、神經癥。青少年中常見的為青春期焦慮癥、癔癥、神經衰弱,社交恐懼癥。
10、吸煙飲酒行為。是我國高校中較嚴重的行為問題。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內容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是全體大學生,而不是少數人,教育要滲透到每個大學生。教育的任務是促進全體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優化,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個體的積極成長。心理健康教育以預防和發展為宗旨,更強調對正常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維護和提高,同時兼顧個別大學生心理障礙的排除以及危機事件的干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應包括:第一,認知發展教育。認知發展教育是使大學生了解認知發展規律、特點及自身認知發展水平。通過常規或特殊訓練,幫助大學生挖掘和認識自身的不良認知,并學會對認知進行調控。第二,情緒穩定教育。情緒穩定教育是使大學生了解人的情緒的正常值及自身情緒變化的特點,通過有效的調控手段,使自己經常保持良好的心境和樂觀的情緒,形成適度的情緒反應能力和較強的抗干擾能力。避免情緒的大起大落和兩極化波動,學會科學地調控自己的情緒,避免心理失衡,培養積極的情緒狀態。第三,意志力優化教育。意志力的優化教育是使大學生充分了解意志在成才中的作用以及自身意志品質的弱點,協助大學生提高自我調節、克服困難的主觀能動性,克服自身困難,提高意志行為水平,不為偶發的誘因所驅使。學會調節激情、應付挫折刺激,增強心理承受力,從而避免心理偏差,具備自覺、果斷、堅持與自制的意志品質。第四,個性健全教育。個性健全教育是使大學生學會修身養性,增強自我教育能力,從而矯正不良個性品質,促進個性的完善。要使大學生了解健康個性的標準及自身的個性特點,并通過有意識的訓練形成開朗、活潑、具有同情心和正義感的良好性格。第五,人際和諧教育。人際和諧教育是幫助大學生掌握人際交往的特點和規律,通過訓練掌握一定的交往藝術,在群體中與人和睦相處,悅納他人也悅納自己;善于在群體中發揮自己的才干,達到高水平的自我實現。第六,積極適應教育。積極適應教育是使大學生積極適應自身、環境及社會的各種變化,學會克服學習、生活中的各種煩惱,通過有意識的訓練,掌握排解心理困擾、減輕心理壓力的方法,保持心理健康。同時學會認識自己、認識自身生理、心理變化的特點,順利地度過青春期。學會學習,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與策略,能夠優化和調節自己的學習過程,能夠調控自己的學習心理狀態,開發潛能,達到良好的學習適應。
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思路
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已受到黨和政府以及各級教育部門的高度重視,教育部頒發的《教育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指出,“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勢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是高等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高校進一步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方向。我們認為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取以下途徑和方法:
1、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在經濟體制轉軌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可以激勵大學生進取精神,提高他們的學習、工作積極性,但市場經濟也會帶來負面影響,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為此,高校必須加強政治思想教育,要不斷優化德育工作隊伍,健全各種管理制度,在高校擴招、學生增加的情況下,及時配備、補充管理隊伍,及時解決學生在做人、做事方面存在的問題。
2、深化教育改革、推進素質教育。不能只關心學生學得如何,還要關心他們各方面的素質培養,尤其是心理素質的鍛煉、培養。在學生評價方面,破除只重成績、忽視其它各方面素質的評價體系,體現以德為首。
3、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構建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是培養學生積極向上、健康發展的有效載體,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凈化人的心靈,可使長期處于緊張的神經得到松弛。如在活動中體現的團隊意識,可以防止學生犯個人主義的錯誤,注重集體榮譽和團結精神。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能有效地將各種管理思想、管理意識注入到學生活動中,培養自覺參與意識和自覺接受教育的能動性。
4、開展經常性的心理健康調查與研究工作。為對學生心理狀況有一個全面的了解,要針對不同年級、不同性別、學生來源進行分類,有意識地開展學生心理問題研究,采取積極、主動的辦法和措施,克服可能出現的情況。
5、注重多種形式的心理素質教育輔助活動。要通過給學生開辦講座的形式,告訴青年大學生心理上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心理疾病以及預防和矯正辦法。要利用墻報、廣播、電視、報紙、小冊子等多種形式的媒體和手段,廣泛開展知識宣傳,普及心理衛生常識。要讓學生初步了解自己的心理,掌握和具備分析和解決問題、應付挫折、表達思維和情緒的能力,以及各種心理求助的能力。
6、有效開展心理健康咨詢活動。通過開展心理咨詢活動,可以及時疏通學生存在的心理障礙、心理沖突、心理困惑以及其它心理疾病,幫助他們走出心理困境。
(作者單位:貴州財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