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于2005年3月14日通過的《反分裂國家法》,已正式公布施行。這部法律把我國爭取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大政方針法律化,是反對和遏制“臺獨”勢力分裂國家,促進兩岸關系穩定發展,維護臺海地區和平穩定的一部好法律。
臺灣,包括臺灣島、澎湖列島以及龜山島、綠島、蘭嶼、彭佳嶼、釣魚島等島嶼,自古以來是中國的領土。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后,戰敗的清朝政府于第二年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將臺灣和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1945年10月25日中國政府根據《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在臺北舉行接受侵臺日軍投降儀式,正式收回對臺灣的主權。1949年隨著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節節勝利,國民黨當局率殘余勢力逃離大陸退守臺灣,在美國的庇護和支持下,偏安孤島,從此臺灣與祖國大陸長期隔離。
用和平的方式實現祖國統一是中國共產黨多年來的一貫主張。今年3月4日,在全國政協十屆三次會議民革、臺盟、臺聯聯組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就新形勢下發展兩岸關系提出了四點意見:“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決不動搖;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決不放棄;貫徹寄希望于臺灣人民的方針決不放棄;反對‘臺獨’分裂活動決不妥協。”這四點意見充分體現了大陸在維護兩岸和平、發展兩岸關系,促進和平統一方面的誠意和善意,也表達了堅決遏制“臺獨”分裂活動的決心。
但近一個時期以來,“臺獨”分裂勢力加緊推行“臺獨”分裂活動。在各種不斷升級的“臺獨”分裂活動中,應引起高度警惕的是,臺灣當局妄圖利用所謂“憲法”和“法律”形式,通過“公民投票”、“憲政改造”等方式,為實現“臺獨”分裂勢力分裂國家的目標提供所謂“法律”支撐,改變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臺獨”勢力分裂國家的活動,日益成為兩岸關系發展和祖國和平統一的最大威脅。在此嚴峻形勢下,為了反對和遏制“臺獨”勢力分裂國家,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以高票通過的《反分裂國家法》,充分表明它合乎民心,順乎民意,是一部和平統一的好法律。
首先,從立法的指導思想和憲法依據看,《反分裂國家法》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央一系列對臺方針政策作為明確的指導思想和政策依據。我國憲法明確規定:“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神圣領土的一部分。完成統一祖國的大業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神圣職責。”這是制定《反分裂國家法》的憲法依據。與此同時,法學專家和對臺事務專家進行的有關研究及取得的成果,也為制定該法創造了一定的條件。
其次,從立法的宗旨上看,制定《反分裂國家法》是為了反對和遏制“臺獨”分裂勢力分裂國家,維護臺灣海峽地區和平穩定,維護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制定這樣一部法律,有利于各方面理解和支持我國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立場和主張,有利于凝聚全國人民在解決臺灣問題上的共識,激發全國人民“反獨促統”的愛國熱情和積極性,有利于依法打擊“臺獨”分裂勢力及其活動,有利于在對臺工作中體現貫徹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也有利于反對外國勢力干涉我國內政,具有重大的現實作用和深遠的戰略意義。
再次,從立法的內容來看,《反分裂國家法》不是一部針對臺灣人民的法律,而是反對和遏制“臺獨”分裂勢力的法律;不是一部戰爭的法律,而是和平統一國家的法律。正如溫家寶總理所指出的那樣,“這個法是一部加強和推進兩岸關系的法,是一部和平統一的法,而不是針對臺灣人民的,也不是一部戰爭法。”這部法律規定,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實現國家和平統一的基礎;以和平方式實現祖國統一,最符合臺灣海峽兩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國家以最大的誠意,盡最大的努力,實現和平統一。這部法律必將進一步發展兩岸關系。比如法律中關于臺灣兩岸協商和談判等政策,主張以法律形式實現祖國統一的誠意,體現了盡最大努力維護廣大臺灣同胞福祉的善意。同時,這部法律表明了全中國人民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共同意志和堅強決心。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義務。任何主權國家都不會容忍分裂國家的行為,都有權采取必要的方式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故此,第八條明確規定:“‘臺獨’分裂勢力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造成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事實,或者發生將會導致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重大事變,或者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國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綜上所述,運用法律手段遏制“臺獨”勢力分裂國家,是包括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呼聲。任何把臺灣從中國分割出去的企圖,都與兩岸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愿望相違背,都與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意志相違背,都與中華民族的長遠和根本利益相違背。由此可見,《反分裂國家法》是針對“臺獨”勢力分裂國家的,維護的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核心利益。
(作者單位:貴州大學人武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