銜接是一種語篇現象,它是能夠表明語篇經驗連貫和人際連貫的一種語言手段。至于連貫,與其說它是語篇本身的一個特征,倒不如說它是語篇理解的一個特征。它與我們對語篇的理解息息相關,并且在語篇產生和詮釋語篇時出現。它作為過程存在于語篇之中,存在于作者和讀者的腦海中,是一種精神現象。
沒有連貫就沒有銜接,但是沒有銜接卻可能存在連貫。成功的銜接能夠促進連貫,蹩腳的銜接往往破壞連貫。需要強調的一點是:連貫是由我們真實的生活知識所創造的,銜接并非是實現連貫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銜接的方式有兩類:顯性銜接(explicit cohesion)和隱性銜接(implicit cohesion)。顯性銜接往往有明確的正式的表現方式,而隱性銜接往往隱含在上下文中。顯性銜接手段可能是內部的銜接(語篇內部的銜接關系)和外部的銜接(語篇之間的和上下文之間的銜接關系)。內部顯性銜接手段是通過Halliday和Hasan的經典模式來實現的。這些手段包括:音位銜接、詞匯銜接和語法銜接。
音位銜接是指用來建立銜接關系的音位模式和結構。這種銜接的效果在本質上主要是人際性的和語篇性的。人際性的音位銜接主要是通過音位中的語調和語法中的情態來實現的。語篇性的音位銜接主要是通過重音模式和音位模式來實現的。音位的平行結構、韻律、頭韻等等都有助于將篇章的不同部分連接成一個整體或一個更大的單位(在本文中,筆者僅討論語篇性的音位銜接,并且把音位銜接放在非結構性銜接的框架內去考慮。)。
按照Halliday和Hasan的觀點,語篇中的非結構性銜接特征即具有語義銜接作用的語法與詞匯手段共分為五類,即:照應(reference)、省略(ellipsis)、替代(substitution)和(conjunction)以及詞匯性連接(lexical cohesion)。各類又可細分為一些小類,如照應分人稱照應、指示照應和比較照應;替代分名詞性替代、動詞性替代和小句性替代;省略分名詞性省略、動詞性省略和小句性省略;連接分遞進、條件、時間等;詞匯性銜接分同現和搭配等。《Cohesion in English》一書中指出:詞匯銜接可以通過重復、泛指詞、相似性、分類關系和組合(搭配)關系等多種方式來實現。
結構性銜接手段是指主述位結構、語氣情態結構、平行結構和及物性結構等銜接手段。它們都有助于建立語篇內部各成分之間的銜接關系。
對羅素的“我為什么活著”一文的銜接分析
筆者將試圖從以上所提及的結構性銜接和非結構性銜接(包括語法銜接、詞匯銜接、音位銜接三個方面)兩個大方面來分析羅素的“我為什么活著”一文是如何達到成功的銜接效果的。
一、非結構性銜接
1.語法銜接手段
第一自然段:回指照應
(2)中的“These three passions”回指(1)中的“three passions”
第二自然段:(1)回指照應
(3b)中的“It”回指(3a)中的“love”
(4a) 中的“It”回指(3a)中的“love”
(4b) 中的“It”回指(3a)中的“love”
(5a) 中的“It”回指(3a)中的“love”
(6a)中的“This”回指(5a)+(5b)的內容
(6b) 中的“It”回指(6a)中的“what I sought”
(6c) 中的“It”回指(6a)中的“what I sought”
(2)連接
遞進連接:(6b)中的“and”
第三自然段:(1)回指照應
(11a)中的“this”回指(8)+(9)+(10)的內容
(2)省略
出現“not much (of this)”這一名詞性省略。
第四自然段:(1)回指照應
(12b)中的“they”回指(12a)中的“love and knowledge”
(15a)中的“the evil”回指(14)+(15)的內容
(2)省略
(12c)中的…led (people/me)upward toward the heaven
出現名詞性省略
(15b)中的I can't (alleviate the evil).
出現動詞性省略
(3)連接
(13)中的“but”轉折連接
(15)中的兩個“and”遞進連接
(16b)中的“but”轉折連接
(16c)中的“and”遞進連接
第五自然段:
(1)回指照應
“this”回指para1+para2+para3所陳述的內容(筆者將在本文的后面討論這種現象)
(18a)中的“it”回指(17)中的“my life”
(18b)中的“it”回指(17)中的“my life”
(2)連接
(18b)中的“and”為遞進連接
(18c)中的“if”為條件連接
“this”在組織語篇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更為正式的語域中,因此它的用法之一在此處值得單獨提及:“this”經常用來回指前面所提及的一段語篇的內容,如在第三自然段中的情況。
在指示詞中,最中性的莫過于“the”了。它最基本的用法是“你知道我的意思,因為我已經提及或因為我正要提及,或者是由于自身的經驗或知識而對它比較熟悉。”在這三種基本用法中,第一種是最普通的用法。第二種和本文的聯系不是很密切,因為這種用法通常是在小句內部或名詞短語內起作用,它向前指向前置修飾語。第三種在本質上屬于內照應中的回指照應,并且在銜接資源中處于中心地位。在整篇文章中共出現了16個“the”,其中2個屬于第一種類型,14個屬于第三種類型。
2.詞匯銜接手段
第一自然段:(1b)中的“these passions”重復(1a)中的“three passions”。
第二自然段:(1)重復
(3c)中的“ecstasy”重復(3b)中的“ecstasy”
“the terrible loneliness”重復(4b)中的“loneliness”
(6b)中的“it”是一個泛指詞.
(2)語篇銜接評論詞(text-making comments)
first,next,finally
第三自然段:(1)重復
重復“I have wished…”
(2)語篇銜接評論詞(text-making comments)
“with equal passion…”
第四自然段:(1)重復
(15)中的“a hated burden to their sons”是old people的近義詞;
(16a)中的“the evil”是泛指詞,指(14)中提及的事物。
(2)語篇銜接評論詞(text-making comments)
“so far as they were possible”
第五自然段:泛指詞
(18a)中的“it”是一泛指詞,指(17)中的“my life”
(18b)中的“it”是一泛指詞,指(17)中的“my life”
平行(排比),作為一種修辭手段,比單純的近義詞更富有表現力。平行結構不僅容易理解,而且富有韻律,過目難忘。在應用于句際時,這些特點便使得平行成了一種強有力的語篇銜接手段,它要比連詞更有表現力。事實上,平行是處于連接和詞匯銜接之間的一種事物。本文中所使用的平行結構保證了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結構的緊湊。
3.音位銜接手段
本文的一個最顯著的特點是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平行結構,這有助于語篇在韻律方面的銜接。例如:
(1)‘I‘have‘sought‘love,‘first,‘because,‘it‘brings‘ecstasy…
‘I ‘have ‘sought ‘it,‘next,‘because ‘it‘relieves‘loneliness…
‘I‘have‘sought‘it‘finally,‘because in the union of love‘I‘have‘seen…
(2)‘I‘have‘wished‘to‘understand the hearts of men.
‘I‘have‘wished‘to‘knowwhy the stars shine.
And‘I‘have‘tried‘to‘apprehend the Pythagorean power by which…
本文的節奏、重音的起伏和相同的平行結構都有助于將篇章的不同部分連接成一個段落。
二、結構銜接手段
1.主位推進模式
主位推進模式是篇章段落中相連句子的主述位結構的組合方式。請看“What I Have Lived For”的主位推進模式圖(T代表主位theme,R代表述位rheme):
T1---R1
T2(=T1)---T2
T3---R3
T4(=T3)---R4
T5(=T3)---R5
T6(=R3)---R6
T7---R7
T8---R8
T9(=T8)---R9
T10(=T8)---R10
T11(=R7)---R11
T12---R12
T13---R13
T14---R14
T15---R15
T16---R16(=T14/T15)
T17---R17(=R1)
T18---R18(=R17)
從以上的結構圖,我們可以看出主位推進保證了語篇的銜接與連貫。
2.及物性分析(見表1)

在這篇文章中,物質過程占據了最重要的地位。這和文章的文體有關。本文的作者在闡述一定的真理。人和世界的某些方面的關系自然就成了作者關注的焦點。這篇文章和散文的文體比較接近,作者在表達一種不可抑制的情感,這就是為什么心理過程占據第二大比重的原因。
從以上的總結中,我們可以看出:及物性保證了語篇的銜接與連貫。因為從始至終,作者都在闡述他自己和三種激情之間的關系以及由于追求這三種激情而引起的強烈的情感。
3.人際功能分析(語氣和情態)
在組織篇章結構時,人們都或多或少地應用語氣、語氣副詞、評論性副詞或修辭組織手段如排比等來體現作者的語氣和態度。
講話者情感和態度的參與是交際互動性的體現方式之一。系統出現的情態因素傳達了講話者的意圖,并且幫助奠定了文章的基調(見表2)。
從整篇文章來看,主位推進、及物性和語氣/情態促進了整篇文章的銜接,同時也增強了文章的連貫性。
結論
在詳盡地分析了文章的銜接與連貫后,呈現在我們腦海中的是銜接緊密、意義連貫的篇章。筆者認為,系統功能理論也同樣適用于漢語各類語篇和漢英對比語篇的分析。這對于提高中英文的寫作能力是大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