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萬全《養生四要》中云:“心常清靜則神安,神安則精神皆安,以此養生則壽,沒世不殆。”清代《老老恒言》則認為:“養靜為攝生首務”。
當人心平氣和時,精神處于安靜放松狀態,血壓、呼吸、心率均正常。美國生理學家愛爾馬分析道:人若生氣10分鐘,所耗費的精力不亞于3000米賽跑。因生氣時體內生理反應非常劇烈,分泌物具有很強的毒性,可嚴重影響人體健康。在現實生活中,由于生氣、激動導致心腦血管病突發或猝死,屢見不鮮。那么,怎樣才能做到心靜呢?可從下列三方面入手:
一是靜中之靜:人端坐或平臥,閉目養神,忘掉一切煩惱,只聽見自己的呼吸聲。此時只覺得心平氣和,十二條經脈暢通,氣血流暢,舒適無比。
二是靜中有動:當人體平臥或端坐時,身軀是靜下來了,但此時人體內的氣血仍十分活躍。同時,人的思想在清除煩惱雜念之后,會想起一些美好之事,心情頓感輕松愉悅,腦細胞活力增強。這實際上是靜態下的“動”。這種“動”對人的情緒,對人體內臟機能大有裨益。若能持之以恒,在靜中求動,定會到達健康長壽彼岸。
三是動靜結合:即身體的活動與心情安靜有機結合起來。人們一般認為,加強體育鍛煉,如爬山、跑步、游泳、疾走等,能獲健康長壽。其實,在保證一定體力活動的基礎上,有意識地提倡動靜結合,更能達到養生健體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