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動脈內膜切除術在我國開展
冠狀動脈造影一直是確診冠心病的“金標準”,其時間分辨率和空間分辨率高。但其檢查操作費時,有創傷風險,而且費用昂貴,是其不可避免的缺陷。伴隨著多層螺旋CT獨具的亞秒掃描,精確的心電監測和獨特的亞段螺旋插入重建技術等手段的問世,真正意義上的冠脈CT成像使冠心病無創檢查得以實現。
據上海華東醫院放射科主任張國楨教授介紹,作為國內最早開展冠脈CT成像研究的單位之一,上海華東醫院迄今已完成了1500余例冠脈成像檢查。研究證實,新方法不僅在檢測冠脈疾病的存在及狹窄程度方面的敏感性可達到90%以上,而且無創、便捷、廉價,還具有許多常規冠脈造影無法比擬的優點:可以清楚地顯示血管壁的粥樣硬化改變,有助于早期發現尚未引起管腔狹窄的粥樣斑塊;可以根據CT值的不同對冠脈斑塊成分進行評價,間接提示斑塊的穩定性,預防無癥狀患者發生心臟猝死,彌補了常規冠脈造影在評價斑塊穩定性方面的不足。
冠脈CT成像引領冠心病無創檢查
乳腺癌復發的治療一直是臨床上的難題之一。解放軍307醫院乳癌內科主任宋三泰教授帶領的課題組歷經20余年的研究,使乳癌的內分泌治療成為一種獨立有效的治療手段。近日,該研究課題獲得軍隊醫療成果一等獎。
宋三泰教授在研究中發現,中國乳癌患者的雌激素受體(ER)陽性率明顯較西方國家偏低;乳癌的ER陽性絕經前后相似,而且乳癌ER陽性率與年齡大小無關系(西方國家乳癌患者ER陽性率隨年齡增加而增高)。根據這些特點,他們首次提出了我國乳癌內分泌治療的適用范圍,大約有一半乳癌復發轉移患者可以長期持續應用解救性內分泌治療。臨床實驗證明,乳癌患者術后應用內分泌治療的5年生存率為78.4%,明顯高于化療的45.4%;乳癌已發生骨轉移患者的平均生存期,由過去的33個月提高到74個月。他們還提出了乳癌個體化規范治療的臨床思路,即乳癌內分泌治療不應與放化療疊加;只要病情不惡化,內分泌治療就可長期持續應用;不要過早地切除復發轉移的目標病灶和進行放化療。
乳癌復發的內分泌治療
高難度的“深低溫停循環全身逆行灌注行全胸降主動脈置換和肋間動脈移植”手術,在上海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完成。日前,患者已康復出院。
患者是一名在校大學生,21歲。4歲時被確診為“馬凡氏綜合征”,骨骼系統發育異常,如同“蜘蛛人”模樣。2004年底,患者突感胸痛、胸悶、氣喘及呼吸困難等,在長海醫院被診為馬凡氏綜合征術后降主動脈夾層,從主動脈弓到膈肌有長達7厘米的巨大主動脈瘤,生命危險。在胸心外科專家的嚴密設計和精心論證下,醫生采取“深低溫停循環”的新型手術,在26分鐘的“冷凍”過程中為患者進行了降主動脈的整體置換。整個手術過程歷時5個小時,終于獲得成功。
“冷凍患者”置換主動脈
高難度的“深低溫停循環全身逆行灌注行全胸降主動脈置換和肋間動脈移植”手術,在上海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完成。日前,患者已康復出院。
患者是一名在校大學生,21歲。4歲時被確診為“馬凡氏綜合征”,骨骼系統發育異常,如同“蜘蛛人”模樣。2004年底,患者突感胸痛、胸悶、氣喘及呼吸困難等,在長海醫院被診為馬凡氏綜合征術后降主動脈夾層,從主動脈弓到膈肌有長達7厘米的巨大主動脈瘤,生命危險。在胸心外科專家的嚴密設計和精心論證下,醫生采取“深低溫停循環”的新型手術,在26分鐘的“冷凍”過程中為患者進行了降主動脈的整體置換。整個手術過程歷時5個小時,終于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