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世界各國高等教育事業都有了空前的發展和變化:高等教育已不再是少數社會特權階層和智力精英的事業,在很大程度上變成了大眾的、社會的和國家的事業。高等教育與個人、家庭、民族、種族、群體的利益,與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與國家的興衰成敗息息相關。高等教育在基本指導思想、教育目的與功能,教育組織與管理等方面,表現出了突出的實用性傾向。實用性傾向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各國高等教育的共性。
一、實用性的高等教育指導思想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以政治理論為基礎的高等教育哲學始終占有明顯的優勢。這種主張認為:人們探索深奧的知識,不僅出于閑逸的好奇,而且還因為它對個人、家庭、集體、國家有著深遠的影響,要解決當今復雜的社會問題,有賴于高等院校所創造的知識和所培養的人才,高等教育被視為國家和社會發展的工具。這種實用性的高等教育指導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高等教育是“對付人類世界范圍的危機的至關重要的手段”。美國認為:“教育是本國未來國力的主要基礎”,“教育比建立最好的工業體系最強大的軍事力量更為重要”?!八菨M意的生活、開明和文明的社會,強大的經濟和安全的國家的基礎”?!敖逃龖旁诒緡h事日程最首要的位置”。德國放棄了“文化國家觀”的基礎理念,普遍認為:現代社會已進入教育社會,而在教育社會,教育對國家則具有命運攸關的意義。教育的危機意味著經濟的危機,經濟的危機必然導致國家和社會的危機?!拔覀冎孕枰逃?,首先是為了鞏固我們在世界市場上的地位”。法國在1982年就呼吁:“高等學校的教育與研究應更加廣泛地面向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現實,幫助擺脫危機,振興法國”。
第二,高等教育平等的主張。西方主要經濟發達國家,都提出了高等教育機會均等的主張、目標和法規,并制定有關法律,采取措施,幫助家庭經濟條件不好的青年,少數民族子弟、婦女接受高等教育,它們在不同程度上都陸續進入了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它一方面表現為學校數量增多,學生入學比例高;另一方面表現為高等教育主要是培養國家所需的各行各業的建設者和管理者,高等教育種類、層次、形式多樣化,高校教育的內容從博雅教育,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致力于統治才能的培養轉向為學生提供實用的、能為產業界利用的專門的技術知識。
第三,人力資本論。高等教育曾長期被認為是一種“消費”,一種“奢侈品”。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由于經濟增長日益成為各國追求的主要目標,人們在研究促進經濟增長的原因時,充分地認識到了教育的經濟價值。其代表人物是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他認為:在經濟生產過程中存在著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這兩種資本的投資,都對經濟起生產性的作用,都會使國民收入增加,其中人力資本的投資會產生更大的收益,舒爾茨人力資本理論使人們認識到人力投資是最好的投資。西方主要經濟發達國家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注重經濟對教育的需求,強調教育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改善和增加政府對高等教育的投入。
第四,知識產業論,產校結合論和市場本位論。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出現了知識產業論,認為在美國存在一個知識產業集團,即那些主要從事生產知識和接收,處理和傳播知識及其工具的組織,而教育又是其中最大的集團,作為創造新知識,傳播知識和服務社會的高等學校,是社會和知識產業的核心部分。同期的法國、日本則更強調大學和產業的結合,改變大學“純學術殿堂”的傳統,在制定國民經濟發展計劃時,制定出相應的教育政策和計劃。德國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重視高等學校與市場的關系,注意按照市場需要培養學生和進行科學研究。
可以看出,西方主要經濟發達國家,戰后在高等教育指導思想方面普遍重視實用,注重高等學校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二、實用性的高等教育目的與功能
高等教育的目的在西方可以歸納為兩種觀點:即以個人為中心的個人本位價值觀和以社會為中心的社會本位價值觀。以個人為中心的價值觀強調,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促進作為個人的每個學生在個性和理性方面的發展,即培養和諧發展的個人;以社會為中心的價值觀強調,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為社會和為國家服務的人才。這兩種教育目的觀長期對立,在教育實踐中交替占主導地位。戰后高等教育實踐活動中,更多強化高等教育為社會發展的功能,科研和教育教學目的中更多地體現了政府的指導思想,更多地主張嚴格的專業教育,專業設置依據社會產業結構的變化,社會職業對人才規格的要求。
西方主要經濟發達國家注重高等教育的社會功能,如社會批判,促進機會均等,推進社會民主的同時,更加注重滿足經濟對人才的需求,使人才的培養更加符合經濟、就業市場的需要,強調面向實際,高等學校的科研受到相當的重視。高等教育為經濟服務是高等教育政策觀念中的核心問題,有人稱之為純粹的實用主義。在這種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培養觀念也發生了較大變化,近幾十年來,高等學校中學科日益分化,教授們的研究領域也愈分愈細,課程日益專門化,這不但不利學生的培養,也與市場對人才的需求不相符合,因此注重知識廣度和跨學科性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一條基本原則。
三、實用性的高等教育管理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主要經濟發達國家,都十分重視本國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和調整,以使高等教育適應經濟與社會發展及國際競爭的需要。如法國在1989年的“四年地區發展合約中”,允許當地政府和企業參與大學的決策;在美國,聯邦和地方政府出于保護科技領先和高等教育公平等方面地考慮,在高等教育市場化的同時,開始通過財政手段對大學實施控制;在英國,大學撥款委員會把追求效率作為政府撥款的優先考慮目標。世界各國都基于實用性而調整原有的管理體制。
四、實用性的高等教育國際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主要經濟發達國家,普遍把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看作是迎接未來挑戰的關鍵性和戰略性目標。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已經認識到:(1)國際競爭已經從主要是軍事對峙轉向經濟,包括技術、知識、人才的競爭,美國的主要競爭對手是日本和歐洲共同市場,世界可能走向多極化,可能會更加不穩定;(2)以前所面臨的許多問題已越來越成為國際性問題,如環境問題、能源問題、貧困問題、發展問題、種族問題、婦女問題、和平問題等;(3)知識的全球化,主要表現在知識的傳輸越來越不受國界的限制,現代社會已變得越來越依靠知識和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知識成為極為珍貴的商品;(4)具有國際知識和經驗,才能在未來的就業市場上獲得成功。因此,高等教育必須面向國際發展,他們在大學生的國際交流、課程的國際化、教師的國際交流、國際研究和外語培訓等方面采取了許多促進措施。
20世紀80年代以后,德國人也開始意識到積極參加國際競爭的重要性,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思想首先是與德國的經濟利益相聯系。德國是一個自然資源貧乏、以出口工業產品為其生存基礎的國家,對國際市場的依賴性大,高等教育國際化是德國保持其國際經濟地位與其產品國際競爭力的選擇,在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中,高等教育的國際交流越來越服從經濟利益的要求,從單純的文化交流轉變為強調科研,強調援助與合作相結合。
20世紀70年代以來,日本已躋身為世界最發達國家的行列,隨著經濟力量的增強,其大國意識也在不斷增長,把“國際國家”作為發展目標,與此同時,日本和其他國家的磨擦和緊張局勢也日常出現,日本人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化,旨在培養在國際社會中被依賴和被尊重的日本人。
從以上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國際化,一方面是國際競爭合作空前發展的選擇,同時也是各國實用性傾向的選擇。
五、高等教育實用性傾向對我國的啟示
在我國,高等教育實用性傾向也較為明顯:《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之一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強調高等教育要同生產實際相結合,要為經濟建設服務。特別是近年來高等學校布局調整,高校擴招,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專業調整,學科調整等等,都強調必須以社會需要為出發點,以經濟供給能力為支撐點,做到與經濟社會的發展相協調,有明顯的實用性傾向。
高等教育實用性傾向雖然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培養人才的片面性和產生高等教育短視行為。但是,它具有其客觀性,特別是它直接為國家、為經濟、為社會服務的思想,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解決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具有重大啟示:
在培養人才方面,高等教育必須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多種層次的高級專門人才。在發展科學方面,高等院校特別是重點高等院校,要多出具有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在服務社會方面,高等教育要在由生產到生活遍及各個領域,包括經濟、科技、衛生、文化、教育各個方面開展教育服務,科技服務,信息服務等。要完成這些職能,必須根據市場社會的需要,改革管理體制,設定教育目標,調整專業設置、課程設置,開展教學活動,達到提高學生素質,增強學生的市場適應性和職業實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