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的“兩課”(政治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不僅是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龍頭課程,而且是社會主義精神建設核心的課程,也是我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主陣地。而“兩課”教材是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教與學的主要依據和重要參考,教材是教學之本。因此,為了取得“兩課”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加強和提高高校“兩課”教材建設和質量,意義十分重大。
一、當前高校“兩課”
教材建設與質量中存在問題
“兩課”教材不是一般的學術著作,必須注重全面性、準確性和規范性,才能在教育教學中起到指導實踐和育人的雙重功效。就此,中共中央于1985年發布了《關于改革學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的通知》和中宣部、教育部1998年6月聯合發出《關于印發〈關于普通高等學校‘兩課’課程設置的規定及其實施工作意見〉的通知》,而教育部社政司又于2000年下發了《關于對普通高等學校“兩課”教材進行質量評估的通知》,并組織有關專家對普通高校“兩課”教學中使用的本科教材進行了首次質量評估。尤其在這次評估中,本著以公平、公正、保密為原則,根據“兩課”教材結構、內容安排、觀點分析、語言表述、編校質量等評估標準,對參評單位送審的“兩課”教材進行匿名通訊評審,結果表明,大多數教材編寫質量較高,涌現出一批優秀的“兩課”教材,這也說明高校“兩課”課程新方案實施以來,在各級教育主管部門的重視下,“兩課”教育教學工作取得了較大成績,特別是在教材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也應看到當前“兩課”教材建設和質量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問題。
1.“本本”主義
“兩課”的明顯特征是政治性、思想性、理論性和實踐性。其教育教學目的是提高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素質和思想道德水平,并運用馬列主義的立場、觀點來正確分析,解決實際問題。但是,縱觀“兩課”教材的編寫,多數以考研、考博的考試制度為出發點,根據教育部統一大綱要求來進行的,于是出現了教育主管部門和專家編本本,教師教本本,學生學本本和考本本的“本本”主義現象,迎合了考試制度而忽視實際的需要,結果是強調了理論性、政治性,而脫離了思想性、實踐性特性,最后導致在“兩課”教育教學中用非馬克思主義教馬克思主義,造成了教育教學內容與其目的相違背的結果。
2.地方主義
1985年以來,中共中央、中宣部、教育部多次強調加強對“兩課”教材建設,提高“兩課”教材質量,不管是由國家隊的高等教育出版社還是由主力軍的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門和專家組織編寫出版的“兩課”教材,從課程結構、教學目標、教學要求、內容設置等方面都反映了系統性、科學性、時代性、針對性、實效性和可操作性,但是綜合來看,由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門組織編寫的教材與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相比,總有些不足。而隨著我國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也導致唯學歷、唯職稱的人才高消費現象發生,一些教育主管部門領導和專家為了評職稱而多出科研成果,編寫了一些質量不高的“兩課”教材并為了推銷自己的成果,獲得名利雙收效果,而采用行政手段硬性規定一些在它們管轄權限范圍內的高校必須訂用他們編寫教材,于是“兩課”教材出現了地方主義色彩。
3.教條主義
“兩課”的教育教學內容政治性、意識形態性強,但是,由于當今國際國內形勢是在不斷變化發展的,“兩課”涉及的理論和實踐,也在不斷發展變化。因此,“兩課”教材內容構架應體現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兩課”教材的編寫,一定要完整、準確地反映馬克思想主義的基本理論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原理、基本要求,堅持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同時,“兩課”教材建設的主管領導,出版單位和編著者,應認識到“兩課”教材建設是一個動態的發展、完善過程,應根據變化了的理論和實際情況,在教材內容上體現新形勢新要求,并對不合形勢要求的,要配合教育行政部門,適時組織教材的修訂或新編。但是,在這方面,有些教材編著者很難打破慣性思維和觀念,在教材的定位和編寫中,還是按傳統模式——“一刀切”:側重政治理論方面,只有理論篇而沒有或少有實踐篇,或概念、原理偏多而啟發、教育意義內容偏少或沒有。教材內容明顯體現出說理和教化的教條主義特點。這種教材編寫能否體現“兩課”教育教學內容的時效性與實效性,可想而知。
二、加強和提高高校
“兩課”教材建設與質量的議見
1.創新精要、好懂、管用新模式
突破“本本”主義的舊模式,創新精要、好懂、管用新模式。“兩課”教材編寫應定位于我國社會主義培養“四有”新人目標的前提下,從實際出發,發揮中央國家隊和地方主力軍兩支隊伍作用,然后再根據教育部統一大綱和教學基本要求進行內容上的詳細處理,應刪繁就簡,壓縮純理論部分,增加理論聯系實際內容,增加調查研究的環節,增加社會熱點、難點、疑點問題,增加來自現實生活和科學前沿的素材,使理論闡述精要、好懂、管用,在教材編寫過程中通過建構一個教學雙方互動的舞臺,實現教學過程中教與學的辯證統一,增加教材的可讀性和實用性,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提高學生運用理論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真正達到學馬列、信馬列、用馬列的目的。
2.實行教材“招標制”
“兩課”教材編寫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應是在于加強和提高“兩課”教育教學針對性與實效性,而不是追求名利效益。因此,高校“兩課”教材的編寫要打破行政壟斷格局,消除地方保護主義色彩,應廣泛采用已經在一些省里實行的教材“招標制”。即以國家教育部的“兩課”教學大綱為基礎,各知名教授從實際出發,以新的編寫思路和編寫方法參與教材編寫,然后按教育部社政司關于“兩課”教材質量評估的標準并經同行專家評審來擇優推薦,最后中標教材為指定教材,并適當采取一定經濟手段對編寫教材中標者獎勵。這樣一來,既可鼓勵編寫者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大膽創新,同時又可提高教材質量,加強和提高“兩課”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3.強調實踐的指導意義
“兩課”目標任務和歸宿點決定其既具有很強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同時又具有實踐指導性。因此,高校“兩課”教材編寫應遵循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但與此同時,又必須實事求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密切關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現的各種理論突破和實踐中的前沿性重大問題。面對改革開放深入過程中的新情況、新問題,朝著給予學生新思路、新見解、新信息方向努力,在教材內容上必須關注大學生興奮點和社會熱點,將當今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等發展實際以及國情、市情、鄉情等實際融入理論體系,將讀原著與調研相結合,將理論探討與現實改革相統一,將學習知識與訓練思維和形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相融合。這有利于改變學生消極的思維定勢并能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并強調理論的實踐指導意義,可以擺脫那種教條主義的純理論的空洞的說教,反而更增強“兩課”教育教學內容的說服力和魅力,并使理論之樹常青,“兩課”教育教學定能取得突破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