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關注的“重慶老師體罰致學生自殺案”、“安徽淮南二中選舉差生事件”,引發了社會對學校德育工作成效的種種質疑:德育的人性化體現在哪里?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到底有沒有?我們認為,樹立與時俱進的德育觀,以人為本,實施人性化德育教育,是增強學校德育工作實效性的關鍵所在。
2004年5月10日,在全國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會議上,胡錦濤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要遵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規律,堅持以人為本,促進未成年人的全面發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21世紀教育報告中也提出“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與人相處、學會生存”。可見,樹立人性化德育觀,加強人性化德育教育,堅持以人為本,是新形勢下學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們響應《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的迫切需要。
一、人性化德育的含義
德育工作人性化是指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完善,追求個體思想人格,實現人類德性完美境界的教育。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教育的責任是教人做人,教育的目的是追求真理做真人”。德育的對象是人,人性化的德育是用“人”的方式去理解人、對待人、關懷人,特別是關懷人的精神生活、精神生命的發展。因此,德育要突出人文關懷,必須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人”、“以人為本”,以人性化的方式深入到學生的內心,給學生創造一個人性化的成長空間。
二、實施人性化德育教育的重要意義
實施人性化德育教育,可以不斷豐富學生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促進學生人格健康發展。
實施人性化德育教育,可以讓學生以主體身份參與和創造新的道德生活,擴大他們與人、與社會、與自然的聯系,正確處理人與人、社會和自然的關系,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
實施人性化德育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創造意識、效率意識、環境意識和進取精神、科學精神以及民主法制觀念,增強他們的動手能力、自主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
實施人性化德育教育,可以促使學生保持蓬勃朝氣、旺盛活力和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激勵他們勤奮學習,大膽實踐,勇于創造,使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得到全面提高。
三、實施人性化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徑
1.重視人文關懷是實施人性化德育的基礎
青年學生處于人生的轉型過渡期,對外部世界的認識有時是模糊和缺乏理性的,他們的行為既堅定又執拗,既勇敢又魯莽,既自信又自大,情感豐富又容易輕率沖動,往往“知”與“行”相背離。學校不僅是教育者,更應該是學生的精神關懷者,教師從事的更是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的精神勞動,勞動的目的就是要喚醒學生沉睡的心靈,促進學生自由成長、自我覺醒、自我超越、自我發展。學校人文關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文化的熏陶。學校要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因為校園文化直接影響著人的思維品質、行為價值及認知能力的形成與發展,成為豐富的德育資源,校園文化也是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積累與沉淀,充分挖掘校園文化中的德育資源,如新穎別致的校園建筑,催人奮進的校園標語和校訓,創意深遠的人文景觀,都可以使學生從校園文化中汲取高尚、開闊的精神營養,在道德沖突中學會選擇,在人際交往中學會共處,在實踐中體驗內省,使人文資源和人文精神有了物化的載體。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心理素養、人生態度和文化品位。通過潛移默化,學生們將認知學習、道德提升與文化人格建設在這里融為一體。
(2)對學生自身的關懷。首先,關心學生的日常生活。教師要留意觀察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言行舉止的變化,幫助他們克服生活中的困難,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培養他們勤儉節約和吃苦耐勞的精神,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教育即生活的實踐體驗。通過對學生當前生活的重視滿足學生身心需要,增進學生身心健康。其次,關心學生的精神發展和超越。教師要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人生理想,給他們的精神需求以正確引導,通過對學生進行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理解、相互補充的教育,師生分享彼此的思想、情感、經驗、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彼此的人生經歷,求得新的發展,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使他們的知、情、意、行“止于至善”。
2.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是實施人性化德育的關鍵
傳統的師生關系是一種建立在“師道尊嚴”基礎上的不平等的等級關系,由于教師聞道先于學生、術業專于學生而地位高于學生、尊嚴盛于學生,常使他們凌駕于學生之上,所以很多人認為,學生尊敬教師是天經地義的事情。隨著知識社會的到來,這種傳統的師生關系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學生個性發展、潛能的發揮和創新性思維品質的形成,所以,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完成從師道尊嚴向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轉變,既是知識社會的需要,也是培育創新型人才的需要,更是教師自身提高的需要。
(1)新型民主的師生關系,首先是一種人與人的關系,就是師生之間相互尊重,相互幫助,相互促進關系。一方面,學生作為受教育者,要尊重教師的勞動,維護教師的尊嚴,關心教師的生活;另一方面教師作為教育者,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這兩方面是同等重要的。尊重學生包括不體罰學生,不冷落學生,不對學生進行精神虐待等,尤其是在課堂教學中,要與學生建立起信任、理解、合作的人際關系,使課堂形成追求真理、充滿活力的氣氛,才有利于學生的主體性道德人格的形成,學生的自尊才能得到尊重。尊重學生還包括諒解、寬容學生的錯誤,更重要的是善于欣賞學生的興趣、愛好、專長,贊賞每個學生的努力。
(2)師生關系又是一種交往關系,這種交往的目的以關愛學生生命與關切學生發展為基點,交往的手段主要通過知識傳遞、生活的關切和一些道德實踐來實現的,這種交往克服以往師生關系誰主誰從的地位歸宿,注重現代意義上的教學相長,注重師生雙方的生命體驗,注重師生在交往過程中對人生意義的追尋,注重師生自我價值的實現。通過交往,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和靈魂鑄造功能融合起來,使學生對生活的體驗不斷豐富和完善,使學生對生命存在意義的理解不斷升華。在體驗狀態中,師生關系趨于人與自然、與社會、與他人的高度融合。
師生之間建立了民主、和諧、信任的關系,能使學生形成接受教師的意圖的情感基礎,這樣學生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將老師意圖轉化為自己的愿望和行動目標,并向周圍加以輻射,最終成為追求進步愿望和行動目標,實現從“外強制”到“內心自覺”的遷移。
3.倡導開放式教育是實施人性化德育的保證
在現代信息社會,傳統意義上的校園圍墻已無法擋住洶涌而來的信息潮流,封閉的德育環境已不存在,我們必須樹立開放的現代德育觀,從傳統的防范型德育觀向主動發展型德育觀轉變。積極引導青少年學生學會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自主選擇高尚道德和健康人生道路,建立培養具有主體精神的人的“主動選擇”德育模式。
(1) 確立德育人性化觀念,實施開放性德育,必須從思想上解放學生,讓學生沖破狹小的思維空間,真正給學生自主的權利,讓學生成為德育的主體。而不是用扣分、制度、罰款等條框來約束、限制學生的發展,不是規范化程度越高的管理就是好的管理,管理是為解放人、發展人創造條件,我們要變制度化管理為發展性管理,把管理變成學生自己的活動,讓學生成為自己的主人,如可以采用聘任學生輪流擔任校長助理、加強學生自治組織等方式喚起學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自覺意識。讓學生通過自主的實踐,獲得思想道德上的成熟。
(2) 開放式教育,要求學校打破課堂禁錮,以系列活動作為載體,通過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如“寫一手好字,唱一首好歌,畫一幅好畫,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做一件難忘的好事”的“五個一”工程;再如開展“揚起理想的風帆”,“用青春擁抱明天”,“插上奮飛的翅膀”青春才藝大賽,學生通過親身的體驗,可以愉悅心情,陶冶人格情操,豐富人生閱歷,培養興趣愛好,鍛造理想信念,使學生在實踐中感受時代變化,體驗社會發展的腳步,并把這種體驗內化為學生的覺悟,為學生提供自我發展的舞臺。
(3) 開放式德育要使學生面向社會,面向生活。學校要利用節假日,組織學生走出校門,融入自然和社會,參加社會實踐,在社會實踐中感受和體驗教育。如“關注自然,關愛生命”的社會調查活動;“志存高遠,揚帆起航”成人宣誓活動;“磨練與提高”學生干部培訓活動;“為父母做點什么”等社會實踐活動。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在開放的實踐中吸納新的時代精神,鍛煉思維批判力、道德選擇力和創新力。從中感受社會的變化與發展,感悟人生的喜怒哀樂,體驗做人的真諦。
“給學生一些權利,讓他自己去選擇;給學生一些義務,讓他自己去承擔;給學生一些困難,讓他自己去解決;給學生一些問題,讓他自己找答案;給學生一些條件,讓他自己去鍛煉;給學生一些時間,讓他自己去創造;給學生一些空間,讓他自己向前走”,這段精彩而帶哲理性的話,詮釋了人性化德育觀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