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運用于不同交際領域,就形成了不同特色的言語形態。作文評語是師生之間討論寫作活動的一種言語形態,它理應成為師生之間探討寫作規律的有效溝通手段,但是作文評價的高耗低效似乎已成一種痼疾。呂叔湘先生說,困難長期得不到解決的時候,如果退一步在根本問題上重新思考一番,往往頭腦更清醒,更容易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作文評語的根本關系就是師生關系。本文就從高校師生基本關系入手,闡述高校作文評語低效的緣由并構建高校學生作文評語理想之言語形態。
一、高校作文評語言語形態的確立
高校師生關系可以分為教育關系、心理關系和道德關系三大基本關系,其中高校師生最基本的關系是教育關系。高校師生間的教育關系,指的是高校師生在教育過程中,為共同完成教育教學任務而建立的一種工作關系和組織關系。高校師生各自的地位、任務、職責,決定了二者的教育關系是一種授受關系——教師是傳授者,學生是接受者。授受關系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教育的發展而演進。現代教育要求超越傳統教學教師在課堂上“一言堂”的單向格局,代之以師生雙向互動的合作關系,形成了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格局。作文評語勢必要由“訓話”形態改為“對話”形態。雖是一字之易,但在師生關系上有著本質的區別:前者是居高臨下的單向“訓示”,后者是彼此平等的雙向“交流”。
二、高校作文評語對話言語形態的定位
“對話”言語形態需要一個怎樣的心理機制呢?長期以來,有關人士對此作了多方的探索,得出了不盡相同的結論,也造成了一定的混亂。本文從高校師生另兩大基本關系——心理關系和道德關系加以分析,以科學界定搭就師生對話心理平臺之要素。
(一)公正
高校師生間的心理關系包括師生之間的認知關系與情感關系兩個層面。任何心理關系都是建立在認知的基礎之上,所以建立高校師生間友好的認知關系,對教育教學過程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對學生積極肯定的認知,才可以取得學生的信任;反之,就會引起學生的反感。
而寫作教師“認知”學生的主要途徑是以“文”知人,這就要求 “對話”要深入到師生雙方精神領域并彼此接納的層面。要想認知準確,教師必須抱實事求是的精神,先要從思想內容、語言表達、層次結構等方面對學生作文作出全面精確的鑒別與判定;再由文及“人”,用發展的眼光辯證的方法,全方位地評價學生的作文過程及其寫作能力,諸如觀察分析力、聯想與想像力、邏輯思維力、閱讀積累與生活體驗力以及寫作態度、習慣興趣等等。在此過程中,教師是正義的“判官”。而正如美國倫理學家羅爾斯所說:在正義的概念中,公平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概念。所以最為關鍵的是“公正”。為此進行作文評價,就要按同一原則和標準衡量所有學生作文。教師一方面要運用科學的調控方法,譬如定向調控、定度調控,切實提高自身施評能力。另一方面,要克服評價過程中的不良心理效應,如首因效應、理想效應、趨中效應、暈輪效應等常見的各種心理干擾現象,努力調控好評價心理。切實為作文評語的客觀、公正、準確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
(二)真誠
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師生情誼,缺乏師生精誠團結的條件下進行教育,就好像在黑暗中摸索。高校師生間情感關系是高校師生心理關系的第二個層面,高校師生間的情感關系具有社會性、普遍性、穩定性等特點。社會性是指教師對學生的情感不是出于個人所好,而是一種包含著深刻內涵的情感。普遍性指的是教師不因自己的好惡有所偏好或嫌惡,應當熱愛所有的學生。穩定性則指教師的情感不為偶然因素所左右,而是始終如一的熱愛。總之,情感關系是師生關系的調節器,它對高等教育的效果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文評語是師生進行情感交流的一種重要方式。那么,作文教師通過作文評語傳遞什么樣的情感才能與學生建立真摯的情誼呢?惟有真情。所以,作文評語首當其沖應體現“真誠”二字。教師只有真誠相待,學生才會產生信賴感與親近感,從而賦予教師的教導以感召力與說服力。首先,作文評語應體現教師及時深入文章,迅速而準確地對學生作文中的思想感情做出回應:滿腔熱情地肯定,歡樂與學生共享;推心置腹地否定,悲憤替學生分擔,做學生知冷知熱的良師益友。其次,教師要理解學生,熱愛學生,尊重學生,欣賞學生作文的優點及進步。表揚要誠于嘉許,寬于稱道。力避裝腔作勢、虛情假意。批評則傾注愛心,寄予期望。態度要和善親切,用語要委婉誠懇。須知挑刺是為了種花,評價貴在引導,言辭中要突出“善意”。切莫拉架子、扣帽子、打棍子。總之,教師要真心地對待每一位學生,真心地對待學生作文中的正反兩方面的表現,以飽滿的熱情去影響學生,用溫馨的話語去滋潤學生心田;在評語中滲透真情,耐心地進行疏導,真誠感化學生,以情激情,以情育情。反之,那些模糊籠統、應付性的乃至挖苦嘲諷的語言,實質上是處于失效狀態乃至負面效應。
(三)民主
高校師生的道德關系是靠責任感、義務感來維持和鞏固的,教育過程中師生雙方都應履行自己的道德義務。建立健康向上的師生道德關系是教育成功的重要條件,良好的師生道德關系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在道德關系中,教師的道德觀、信念觀、情感、意志、行為起主導作用。
大學生年齡一般在17-22歲之間,已具有較強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教育能力,他們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獨立性已接近成人。所以理性的師生道德關系應該是民主的。正如托馬斯·格溫所說,寫作的真正目的在于交流。教師是學生的對話者,學生要平等地分享話語權。教師為寫作營造民主的氛圍,可通過以下途徑。首先,教師可在批改上部分實現 “民主”形式,適當配以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小組評改、教師面批等形式,以發揮學生主動性。其次,更重要的是民主要體現在評語內容上。評語切忌武斷、直言無忌,應以委婉平和的詞語,用商量征詢的口吻,對文中出現的問題提出修改意見,和學生進行平等的探討。少用乃至不用“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等命令句式,多用“對嗎”、“是不是”、“你看呢”、“試試看”等協商語氣。談心式評語,往往能開拓師生情誼的新境界,極大地激發學生的作文熱情。再次,還應該積極鼓勵學生給教師作的評語進行開誠布公地反評,以及時反饋評語效果,進一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之成為師生探討人生、社會和學習的園地 ,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人性的光輝。
總之,要從根本上改變高校作文教學的被動局面,高校作文評語就必須揚棄“訓話”言語形態,代之以師生“對話”言語形態,這是新時期高校師生的基本教學關系決定的。高校師生的心理關系和道德關系,又為高校作文評語對話言語形態定格了三個不可或缺的要素:“公正”、“真誠”和“民主”;三點確定 一個平面,使高校作文評語師生對話心理平臺得以穩定構建。高校作文教學只有建立在這個師生對話心理平臺基礎上,作文評語才能展示其如“春風”般潤人心田、如“花叢”般點綴華章、如“航標”般導引迷津的魅力;寫作教師個人的學識、品行、才能及個性,才會最大程度地施展與發揮其效能,從而在學生中建立崇高的威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