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問題的提出
作為高師院校的大學生應具備什么樣的能力才能勝任中學教師工作,當前高師院校在學生能力培養方面還存在哪些不足?應該通過哪些方法和途徑來培養學生的能力,這正是本文研究的問題,目的是為高師教育改革,學生的能力培養,為國家培養更多的合格中學師資提供依據。
2.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收集閱讀國內外有關能力培養的文獻資料36篇、著作8部進行綜合分析研究。
(2)調查訪問法
面訪、信訪我國體育、教育科研做出突出貢獻的專家、教授、科研人員、研究生、部分中學的領導、教師等22人,學習借鑒他們的研究成果及經驗。
(3)問卷調查法
將編制好的調查問卷發往哈爾濱、齊齊哈爾、牡丹江、佳木斯、大慶等20所中學,共發出調查問卷500份,收回有效問卷405份。將收回的問卷進行統計學處理。
3.結果與分析
(1)對能力的認識
能力是人完成某種活動所必備的一種個性心理特征。能力心理學研究表明,按能力的性質可分為智力、專門能力和創造力三類。
(2)高師院校學生應具備的能力
根據我們在中學的實際調查,和已畢業的高師學生的切身體會,87%的老師認為,高師學生應具備以下七種能力才能勝任中學的工作。
邏輯思維能力。高師學生在學習哲學、歷史、語言學、邏輯學、文學、計算機、數理邏輯及有關專業時,要注意從多方面鍛煉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特別是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括、判斷與推理、歸納與演繹等基本思維能力,做到概念準確、觀點正確、選材精當、條理清晰、推理嚴謹、論述透辟。
準確精練的語言能力。語言是思想的外殼,兩者緊密相連,互為因果。沒有思想紊亂、語無倫次而能教好功課的老師。高師院校要通過各種課內外活動給學生創造各種實踐機會,加強訓練,逐步做到:論事說理,頭頭是道,振振有詞;敘事狀物,娓娓動聽,引人入勝;書寫文字規范美觀,標點正確。
獨立的組織、管理能力。一是指鉆研教材、設計教案、組織教學、使用教具、作業講評、成績考核、實驗操作、課外輔導等方面的能力技巧。二是指了解學生、個別談話、培訓骨干、建立集體、安排活動、進行家訪、制訂計劃、做好總結等方面的能力。
敏銳精細的觀察能力。青少年正處在身心迅速發育、成長的階段,既有年齡特征,又有個性差異。高師學生能夠初步運用心理學、教育學的知識,觀察、了解和分析學生的性格、氣質、興趣、能力、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動的特點及規律,作為改進教學和教育工作的科學依據。
文藝科普作品的鑒賞能力。高師學生應比一般大學生有更多的美學修養,具有基本的審美觀點、審美情操與感受美、鑒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初步能力。因為中學生喜愛的童話、寓言、小說、詩歌、科普作品、電影、電視、音樂、繪畫、舞蹈、美工、攝影、雕塑等,所以高師學生應有廣泛的愛好、興趣與初步鑒賞能力,做到一專多能、多才多藝,以利于更好地教書育人。
體育活動的自我鍛煉、評價、組織及觀賞能力。健康的身體是事業成功的基礎,而健康的身體是靠持之以恒的科學鍛煉獲得的。作為一名中學教師,不但要具有廣博的知識,還應有健康的身體,還能運用已掌握的體育技能和知識,科學地、自覺地鍛煉身體,并對自己的健康水平、體質狀況作了正確的評價,以便調整和改進練習方法和運動量,提高鍛煉水平,增進身體健康。不但自己鍛煉,還能組織學生進行各種有益的體育活動,參加觀賞各種體育比賽,提高學生的體育興趣和身體健康水平。
對高科技教學手段的掌握與使用能力。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科技發展一日千里。計算機、多媒體在教學中廣泛應用,作為一個新時代的高師畢業生,掌握高科技的教學手段已成為一種必備的能力。不掌握高科技的教學手段,不會使用計算機、多媒體,就是新時代的“文盲”。
(3)高師院校在學生能力培養方面的不足
在“教會學生怎樣學習上”做的不夠。在我們與專家、學者以及中學的教師接觸、座談的過程中,他們共同的感覺是:當前高師教育中,學生們大多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滿堂灌”的現象普遍存在,“學生是上課記筆記,下課對筆記,考試背筆記”。教師沒有教給學生方法,學生沒有自學的能力。畢業參加工作后,就感到力不從心,不知道怎樣學習。國外一些未來學家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那些目不識丁的人,而是那些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如果我們今天滿足于使學生多學一點知識,而忽視對他們獨立獲得知識能力的培養,那將是歷史性的失誤。“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教人以漁,可將終生受用”,這就是能力的意義之所在。
對高師學生體育能力培養不夠。通過調查我們了解到,由于中學工作忙,82.5%的教師已中斷了體育鍛煉,黨政軍民學有的老師由于組織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能力差,看到有的班級體育活動開展的紅紅火火,自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給班主任工作帶來了很多不利。還有的教師由于自己的體育能力差,沒有一技之長,學校開展體育活動只能當觀眾,干著急上不了場,看到學生對那些教師投去羨慕的眼光,自己也深感慚愧,心想,如果大學時好好學習體育,掌握一技之長,現在也不至于這樣啊!
(4)高師院校大學生能力培養的方法與途徑
改革傳統的課程結構。傳統的課程結構是過分強調“專”,知識面比較窄。在科學技術向多學科交叉、滲透、綜合發展的今天,這種課程結構肯定是不合理的,也是跟不上時代步伐的。因此,我們必須改革課程結構,拓寬專業口徑,削減專業課,增加選修課,加深文理綜合與滲透,及時反映學習科學理論上的新成就與新問題。
學生的能力與他們的知識結構有著密切關系。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寬厚扎實,視野就比較開闊,就能居高臨下的看問題,從而不斷吸收新的科學理論成果來豐富自己,在實際工作中就能提出比一般人高的見解。相反,如果知識面窄,底子薄,對與專業關系間接的學科知識了解不夠或毫無了解,即使他的專業知識學的再好,也只能在窄小的天地思考問題。結果是視野狹隘、適應性差,一般只能在具體的工作崗位上搞好工作,不可能有太大的創造性。
要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提倡發現法、討論法。發現法的步驟是:一是先提出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建立問題情境,引起思維,明確發現目標;二是提出解決問題可能的假設和答案,指導學生思考的方法;三是指導學生收集資料,提供發現的依據;四是組織學生審查資料,從中得出結論;最后一步是引導學生從理論和實踐上驗證和修正結論,解決問題。
問題討論法是前蘇聯教學法專家達尼格夫等人提出的,問題討論法的運用與發現法有相同的地方。首先是提出問題,建立問題情境;二是指出已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提供解決問題的必須的知識、材料和思路;三是指導學生去研究、討論;四是做出結論。達尼格夫認為,過去傳統的教學方法是“通報性”的,“圖例說明式”的,不能啟發學生思維,采用問題討論法才能啟發學生積極思維。
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的培養。所謂動手能力,就是知識運用于實踐的能力。學習是為應用,從某種意義上說,應用才是學習的目的。動手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包括觀察、思維、記憶、想像等心理品質。學生在動手過程中就會發現自己的不足,對問題理解的不深,因而會促使他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
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最重要的環節,實踐活動包括:實驗、教育實習、科研、設計、演講、攝影、繪畫、書法、朗誦、文藝活動、體育活動等。在這些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也只能在實踐中才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努力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在大學生應具備的諸多能力中,創造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科學的發展就在于創造。如果沒有疑問,沒有新的見解,一切都以書本為經典,以教師講解為準繩,就不會有創造,沒有創造,就不會有發展。
4.結論與建議
通過以上的討論與分析,使我們對高師院校學生能力培養問題有了一定的認識。
(1)結論。高師院校在學生的能力培養方面還有不足,主要是在教會學生怎樣學習上做的不夠,只是“授魚”而不是“教漁”。
高師院校在學生能力培養上應花大力氣,下大功夫,在以下四個方面去努力:
改革傳統的課程結構;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提倡發現法、討論法;加強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努力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這是諸多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2)建議。提高高師院校領導對學生能力培養重要意義的認識,明確培養目標,制定可行措施,提出具體要求;提高高師院校廣大教師對學生能力培養的認識,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努力鉆研,探索學生能力培養的新路子,達到新水平,做出新貢獻;學生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把學生能力培養的思想貫穿著學校教育工作的始終,抓緊抓好,抓出成效,為國家培養更多、更好的合格人才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