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以來,很多媒體都對貧困生上大學予以特別的關注。貧困生進入大學后,他們的心理能否健康成長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不少貧困生都因為和周圍的環境不適應而產生心理問題,輕則影響身心健康,重則導致人性的扭曲,甚至真走向犯罪的道路。
一、 貧困大學生
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及其影響
在一般人看來,貧困大學生應該具有吃苦耐勞、勤奮好學、自強不息的品性。但在現實生活中,貧困大學生由于經濟上的沉重壓力和所處消費環境或者維持其消費方式的過程,產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和壓迫感,帶來其“精神的貧困”他們中的很多人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心理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種消極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意識,是自己看不起自己,且以為他人也看不起自己的狀態。高校招生收費體制實行后,加重了貧困生家庭的經濟負擔和貧困生的精神壓力,是導致部分貧困生產生自卑心理的重要原因。貧困生由于經濟拮據,經常要為吃穿犯愁,這與那些吃穿無憂、出手闊綽的同學相比形成了具大的反差。這種支付能力與消費需要的反差對其造成巨大的精神壓力,使他們感到心理不平衡,認為貧困給他們帶來的是恥辱。正是這種不良的認識,使貧困大學生中的相當一部分,逐步形成低人一等,矮人三分的自卑心理。
2.焦慮心理。焦慮是由心理沖突和挫折引起的不良的情緒反應,表現為提心吊膽,惶惶不安,憂心忡忡。貧困生由于家庭負擔重,思想壓力大,經常處于精神緊張、情緒煩躁不安、悲觀和厭世的痛苦境地。有的貧困生為生活費用、學習費用焦慮,因為家里常常無法按時提供足夠的生活費用、學習費用,使得貧困生的學習和生活沒有穩定的可靠的保證。有的為家庭焦慮,他們或是擔心家里是否欠債過多,或是不放心父母多病的身體,或是害怕家中再發生其它的意外。還有的學習欠佳的貧困生,因覺得對不起父母而焦慮。另外就業的壓力也引起他們的焦慮,隨著高校畢業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大學生就業實行“雙向選擇”,大學生就業的自主性更強了。但我們也可以看到,由于社會機制還不夠完善,人才市場的擇業競爭還存在一些不公正的現象。所有這些都會使貧困生產生焦慮。
3.過強的自尊心理。貧困大學生的自尊心比其他一般同學更強。有關調查表明,在選擇解困措施的過程中,很多貧困生寧愿貸款、勤工儉學,而不愿接受社會、個人的資助,他們認為人情債最難還。作為貧困生經濟上的窘迫是他們不愿提及的,也是他們擔心同學憐憫和看不起的隱痛。出于自尊貧困生的自我保護意識更為強烈,表現為敏感、偏執和過激。凡是遇到與自己相聯系的事情,總會引起強烈的情感和情緒反應,處理問題浮躁、激動,在與同學的相處過程中難以掌握分寸,給人一種難以接近,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覺。實際上他們的內心脆弱,只能接受成功,不能經受失敗,當自己不能成功時,就會對別人的成功產生嫉妒心理。
4.孤僻心理。由于自卑和缺乏自信心,貧困生在人際交往中往往表現出沉默寡言、孤僻不合群的心理特點。在與同學交流時,害怕別人問及家庭情況,不愿坦誠地與他人交往,把自己游離于集體之外,對同學老師的好意幫助總擺脫不了被施舍的感覺,自己在內心深處設置了一道屏障,這樣長期處在冷漠而無知音的人際關系中,便會產生莫名的壓抑、孤獨和煩悶。在別人眼里就顯得古怪孤僻,令人不敢親近。貧困大學生很少向別人敞開心扉,而是獨來獨往,久而久之少數貧困生因此造成性格和心理的扭曲。
5.依賴心理。有些貧困生總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覺得世界很不公平,于是認為自己受幫助是天經地義的事,不幫助或幫助不夠則是政府、學校或老師失責。他們沒有戰勝貧困的勇氣,不愿自立自強,而是完全指望政府和學校資助他們,希望社會好心人幫助他們,把一切美好愿望寄托在別人身上,長此下去就形成了依賴性格和依賴心理。
6.戀愛困惑心理。由于農村貧困生的封閉心態、自卑心理及社會交往能力較差,而導致他們接觸異性的機會較少。但隨著性心理的發展,處于青春期的他們內心渴望與異性交往,以發展自己、完善自己、充實自己,這樣就使他們陷入感情矛盾之中,承受不必要的負擔和壓力。另外,由于生活費用很少,無法從物質方面來武裝自己,買不起象樣的服裝,也沒有錢來討異性歡心,導致他們對自己樸素或令自己感到寒酸的外在形象的不滿,怕異性瞧不起自己,從而在與異性接觸方面總是表現得很被動,因而造成戀愛的矛盾困惑心理。
除了上述心理問題外,一部貧困大學生還有嫉妒心、抑郁心理、排斥心理、敏感多疑心理和無法改變現狀還要累及父母的內疚心理等,這些心理問題會導致貧困大學生的成績滑坡、學業荒廢和心理脆弱、人格缺陷,而成為“雙困生”;甚至誘發心理疾病,走上越軌犯罪的道路,這樣的嚴重惡果發生了一起又一起。
二、 解決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對策
我們不僅要對貧困大學生以物質資助,而且要給予其精神上的精心指導,通過科學規范的管理方式和及時有效的思想教育工作,保證每一個貧困生不因貧困而挨餓,不因貧困而輟學,不因心理壓力而妨礙成長,都能以健康的心態渡過五彩繽紛的大學時光,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才,因此我們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
1.建立并完善多渠道扶助貧困生的資助體系,確保每一位貧困生不因貧困而輟學。物質決定意識,貧困生的心理問題,歸根結底是經濟困難造成的。高校要在原有的獎、貸學金基礎上,建立一套全新的立體混合式的大學生資助體系,采取獎、貸、助、減等多種措施相結合的綜合方式解決貧困大學生的后顧之憂,使他們能和其他同學一樣安心完成學業。這是解決高校貧困生問題的根本措施。首先,設立專門的獎學金,用于獎勵和資助學習成績優異的貧困大學生,這種獎學金的金額要高一些。其次,以學生的信譽申請國家助學貸款,對貸款的貧困大學生要進行誠信教育,使他們畢業后按期還款;同時鼓勵他們珍惜貸款機會,更加發奮學習,立志成才,將來回報社會。再次,學??梢愿鶕嶋H情況,給予貧困大學生一定的困難補助,解決他們的經濟困難,同時也能讓他們感到學校的溫暖和關懷,給他們的學習帶來更大的精神動力。學校還應設立一些合適的勤工助學崗位,讓貧困大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勤工助學,這樣既可以為學生提供了解社會、提高能力的機會,又能解決貧困大學生的部分經濟困難。但值得注意的是幫助貧困生的方式方法,要盡量維護其隱私和自尊,使他們在一個相對自然、輕松的環境中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
2.引導貧困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是照耀人生前進道路的燈塔,貧困大學生雖然經歷的挫折較多,成熟較早,但他們仍處在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青年時期,對社會生活中的許多復雜問題不能作出準確的判斷。因此更要幫助貧困大學生正確認識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和目標,懂得人生的價值在于創造和奉獻,為社會盡責任。教育他們接受現實,正確認識當前的貧困狀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對待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和矛盾,走出金錢的小圈子,正確看待眼前困難與人生發展的關系。我國南朝學者江革說:“貧莫貧于無才,賤莫賤于無志”。因此一定要引導貧困生正確看待人生,一個人價值的大小,不在于他擁有金錢的多少,而在于他對社會貢獻的大小。只有幫助貧困大學生深刻認識人生的價值,樹立遠大理想,才不至于落入金錢的陷井而無力自拔,真正做到“貧而不墜青云之志”。此外還要幫助他們不斷提高抵抗挫折的能力,認識到挫折是人生的挑戰,是成功和機遇,在挫折面前不能灰心喪氣,而要開拓進取、頑強拼搏、自強不息。
3.積極開展有效的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詢活動。加強貧困大學生的意志品質的培養,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是解決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根本途徑。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矛盾、危機和壓力,需要有人來理解、溫暖和撫慰。心理咨詢可以給他們幫助、啟發和教育,消除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和障礙,使他們緊張的情緒得以松弛。通過心理教育和咨詢,架起一座溝通心靈的橋梁,這對矯正貧困大學生不良的心理和行為,調節他們的情緒,發展和完善他們的人格,促進他們的心理健康和諧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4.指導貧困生正視貧困,幫助其樹立自信心。勇敢地面對現實、全面正確地認識和評價自我是貧困大學生樹立自信心的前提和基礎。我們要使貧困大學生認識到貧困是客觀存在的現實,而絕對不是什么恥辱,對待家庭貧困只能坦然承認、勇敢面對,不必要也不可能回避。我們要教育學生用前進的、發展的眼光來看待社會和人生,以積極的態度駕馭自己的生活,調節自己的行為,把握自己的命運和前途。通過樹立和宣傳逆境成才的典型來激勵貧困大學生。老子說“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戰勝逆境往往就能成為人才,許多杰出的偉人都曾遭受過各種各樣艱難困苦和心理上的打擊,若非如此,也許他們不會付出超群出眾的斗志和毅力而成為偉人,正所謂“自古雄才多磨難”。老師和同學在日常生活中必須要做到不歧視貧困大學生,當他們取得一定的成績時,要及時給予更多的肯定和鼓勵,以幫助他們樹立信心。
5.加強貧困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教育,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要鼓勵貧困大學生積極參與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以良好的心理態勢去面對同學們,并注意發現和肯定他們純樸、上進、能吃苦的優點,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克服自卑、孤僻等消極心理,增進相互了解和理解,密切同學間的關系,幫助貧困大學生走出封閉,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