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是由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構成的統一體。”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也說:“教是為了不教”。這里的“不教”是指能自主學習,自我教育。在他看來,自我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大學生的自我教育是大學生為實現自我發展目標而進行的自我培養活動。在教育逐漸大眾化、國際化的今天,大學生的自我教育問題越來越凸顯重要,我們應采取有效途徑來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一、 大學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性
(一) 大學生自身不斷發展完善的需要
心理學家馬斯洛說:“從人的天性中可以看出,人類總是不斷地尋求一個更加充實的自我,追求更加完美的自我實現。”人們都希望自己能充分而全面地發展,以實現自身價值和人的社會價值。20歲左右的大學生正處于精力旺盛時期,自身也非常渴望認識自我、完善自我。大學生作為社會的中堅力量和時代的佼佼者,也需要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發展自我,大學階段正是人的思維方式的塑造時期,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時期,這一階段對人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二) 大學生的自我教育是素質教育的要求
素質教育的口號是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生存”。誠然,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方面,大學生需要進行自我學習,端正自己的學習態度,培養良好的學習方法,制定科學的學習策略,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而且,在“學會做人,學會生存”等社會知識方面,大學生更要進行自我教育。大學生也是社會的一員,他們對外部世界的感知,對社會知識的自我理解、自我選擇都是在自我內心意識中進行的思考,即自我教育,這些都是在社會中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需要。
在我國,應試教育模式給教育帶來了許多弊端,由于一切為“高考”讓路,當代獨生子女進入大學校園后,匆忙彌補被中學階段學業壓力所剝奪和自我剝奪的一些方面。例如人際交往、審美、自主決策,自由支配……他們在知識上是大學生,在人格上卻是中學生,面對這些,大學生的自我教育無疑成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 大學生的自我教育是終身教育思想的要求
終身教育是貫穿于個體生命過程的全部教育。它是一種自我學習、自我教育的理念。“人永遠不會變成一個成人,他的生存是一個無止境的完善過程和學習過程。”“從今以后,教育不能再被限于那種必須吸收的固定內容,而被視為一種人類的進程,在這一進程中,人通過各種經驗學會如何表現自己,如何和別人進行交流,如何探索世界,而且學會如何繼續不斷地——自始至終——完善他自己”。未來的社會必然是個人終身學習的社會。個體在人生各年齡階段中均有學習的必要,只要個人任何時間想要學習,社會上的學習機會處處存在。因此,大學生應開始逐漸培養終身學習的習慣與態度,掌握自我學習的方法與技巧,只有通過自我教育才能完成終身教育這一使命。
(四) 大學生的自我教育是時代的要求,是大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社會,自我教育能力成為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之一,社會要求人有自我定向能力,能獨立、理性地選擇價值目標,能抗拒壓力,耐受挫折,主動適應社會,與時俱進。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學生的自我意識、自我參與、自我判斷、自我選擇及自我修養便成為大學生活的重要部分。只有不斷地自我學習,不斷地提升自己,才能保證自己在未來激烈的競爭中不被淘汰,保持優勢。
二、 大學生自我教育的實現途徑
首先,加強大學生的自我學習。這不僅包括學習書本知識,博覽群書;還包括學習社會知識,積極參加各種校內外活動。
學生的自我教育是從讀一本好書開始的。大學生應選擇那些能激起自己對世界和對自己深思的好書,給自己帶來智力、道德上的愉快,成為認識自己、鍛煉自己的力量源泉。在閱讀時養成正確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技能,全身心的投入,以自己的思考來審視閱讀內容,進而審視自己。
同時,大學生只有通過不斷的實踐活動才能真正實現自我教育。例如,參加辯論賽、藝術表演、業務實習、社會服務等等,“經風雨,見世面,長才干,做貢獻”,在實踐活動中不斷摸索、體悟,然后進行適當的自我調控,最后達到自我發展。
其次,加強大學生的身心修養,培養健康的心理。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倡“內省身”、“內自訟”,孟子強調德行涵養要依靠“自得”。大學生可以經常記日記,對自己正在進行的認知活動進行自覺意識。通常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正確認識自己。(1)比較法。即通過與他人相比較認識自己,在比較中認清自己的優勢和不足,以取長補短。(2)體察法。即從他人對自己的態度體察認識自己。因為他人對自己的態度猶如一面可觀察自己的鏡子。(3)成果分析法。即借活動成果認識自己。完成一項活動以后,自己要有正確的歸因方式,冷靜分析成功原因或自我反省總結,吸取失敗教訓。
進入大學后,大學生們要能夠完成由中學生向大學生的角色轉變,承擔起大學生的歷史使命和責任,適應大學的學生特點和方法,用理智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適應大學里的各種人際交往,適應大學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總之,在身心修養方面,也要“活到老,學到老”,把自己培養成為心理健康、品質高尚的人才。
第三,發揮網絡的積極作用,創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高校是知識人才密集的地方,是對時代特征最為敏感的地方,信息網絡化是高校師生的最大需求。我們看到,互聯網、學術社團、教室構成大學生日常生活的三大環境,學校可通過校園網設立“論壇”類的專欄,提高互動性、雙向性,改變傳統機械灌輸的教育模式,發揮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自主意識。學校教育工作者對學校從自然風光、校園美化、教學設備、室內陳設等物質環境的建設到學校人際關系、精神風貌、精神生活等精神環境的創建應做深入研究,精心布置,竭力使學校的每一個角落、每一件事情都充滿教育意義,成為大學生自我教育的生長點。
在師生論壇、社團活動、日常生活等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中,通過思想的交流、觀念的認同、情感的熏陶、行為的養成等,使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了在價值取向和行為規范上的共同趨向和對共同信念的追求。在校園文化的建設中,他們擺脫了單純受教育的地位,從而在自覺的實踐中完成了社會化而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