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大學的產生和存在也和其他事物一樣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它的出現和發展是大學組織內外部雙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研究型大學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社會主體,它是大學組織分化的結果,同時也是大學系統適應社會需要的結果。一個國家研究型大學的水平往往是這個國家知識創新水平的標志,甚至代表這個國家國際競爭力。因此,為了讓我國在世界經濟與科技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建立研究型大學迫在眉睫。然而,建立研究型大學必須有正確的辦學理念作指導。研究型大學不同于一般高等學校的特征決定了其有特殊的辦學理念。
一、 研究型大學的
功能集中體現在三個方面
1.產生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研究型大學是新知識、新經濟的策源地,是一個國家科技創新的園地。國家科技的創新包括知識的創新和技術的創新。知識的創新是通過科學研究獲得新的基礎科學知識和技術科學知識的過程。技術創新是研發和改造新技術的過程。19世紀,大學的角色發生巨大變化,新人文主義者、史學農、教育家威廉·馮·洪堡在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教學科研相統一”的原則,科學研究成為大學的主要職能。科學研究是知識創新的必然途徑,隨著時代的進步,大學的功能的發發展,使大學肩負的知識更新的使命滿足了社會發展對大學的需求。知識的創新在研究型大學集中地表現在基礎研究(包括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上。世界著名研究型大學普遍重視基礎研究。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要在綜合國力競爭中取勝,必須要在基礎研究方面有一定的作為。但是基礎研究所需時間長、資金多,需要研究者知識的積累,短期內難以產生研究成果。這樣我們在進行基礎研究的時候要慎重選擇目標,同時把國家重大的基礎研究集中在少數條件好的研究基地進行。研究型大學作為人才集中之地,有基礎研究需要的源源不斷地充滿活力的科技人才,有進行基礎研究的良好的環境.研究型大學的科技創新主要指科學技術的產生和科技成困的轉化。作為以“研究”為中心的大學,研究型大學應當而且能夠承擔起科技創新、振興國家科技的重任。“211工程” 和“985計劃”,國家對一批大學的資金投入和政策傾向表明了國家創建研究型大學的決心和信念。研究型大學應當充分利用國家提供的資源努力打造精銳的科研隊伍,培養良好的師資,創造科技創新的良好環境,把實現國家科技創新作為自身目標不斷努力。同時,研究型大學的科技創新必須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優勢。研究型大學的科技創新要服務于國家目標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同時要“有所為,有所不為”,英國著名學者阿什比曾經說過:“任何類型的大學都是遺傳與環境的產物。”這表明,一所大學發展為研究型大學有其自身的歷史背景,同時也與其所處的地理位置、文化氛圍有關。任何一所研究型大學有其自身的環境、文化優勢與缺陷,因此研究型大學的科技創新要充分利用自身優勢,辦出自己的特色。
2.培養高層次的人才
這里所指的高層次包括學術研究上的高層次也包括精神素養方面的高層次。研究型大學的人才培養方向與一般大學不同。在學術層面上,研究型大學培養的是掌握尖端科學技術、肩負著祖國科技創新重任的研究型人才,而不是一般的應用型人才。這就要求研究型大學培養的人才更具創新思維和勇于開拓的精神,同時要有為學術勇于奉獻的精神。
3.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科技支撐和智力支撐
研究型大學的社會服務職能不同于一般大學,它不僅是進行社會服務,還起著引導社會進步的作用。科學研究的職能被引入大學,被稱作為第一次學術革命,促成了研究型大學的形成,現在的研究型大學正經歷著第二次學術革命,即把經濟發展引入學術使命。例如,美國的“硅谷”是斯坦福大學將“教育”與“科研”相結合引領美國科技先鋒的典范。同時,在許多國家,包括中國,研究型大學也成為了“思想庫”。或直接成為政府決策的智囊人物,或在研究型大學內部設立研究某個領域或某方面問題的研究班子。
二、 研究型大學的
辦學理念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1.研究型大學的教育應該是創新教育
研究型大學的創新教育要在研究型大學的職能的三方面都要得到體現。第一,在教學方面應重視培養人才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第二,在科學研究方面要創造有利于創新研究的良好的學術氛圍。首先,研究型大學對研究者要給予充分的理解與支持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其次,研究型大學的整體氣氛應該是活躍的,行政干部與教師之間,教師與教師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以及學生之間應該是人格上平等的團隊合作關系,大家可以隨時反映自己的內心想法,可以隨意探討自己的科研見解,科研人員之間應該時常交流,這樣可以相互借鑒,有利于學科綜合,找到創新靈感。不同專業的學生之間也應該經常交流,彼此獲得信息,有利于培養學生全面的知識,啟發創新思維。同時博士、碩士與本科生之間也要相互交流借鑒、取長補短。研究型大學要努力打造一批學術帶頭人,要鼓勵青年教師積極參與,建立一支老、中、青相結合的學術隊伍。學術帶頭人不僅要有學術威望,同時要有開明的思想,要能接受來自中、青科研人員的積極建議,廣納賢良,而不是為了私利壓抑其他科研人員的創新才能,更不能剝奪他人創新成果。真正高層的學術帶頭人及行政領導都有強烈的事業心,以大局為重,他們能以身作則、深具人格魅力從而能帶領好一支優秀的團隊,使科研氣氛積極向上,形成良性循環。第三,研究型大學還要處理好創新與服務的關系。“威斯康星思想”是大學服務功能的一種概括和描述,一百年的威斯康星州立大學率先走出“象牙塔”,步入現代社會生活,向公眾傳播知識,為當地工農業提供新的技術服務。大學之功用,“教學”是保存、傳授知識,“研究”地發展、創造知識,“服務”是知識的應用。知識與科技創新動力本來就來自于社會,也就是說研究型大學要以為社會服務,尤其是提供高品質、高技術的精湛服務為追求目標;同時,研究型大學也可以從與社會的互動中得到社會反饋的信息,了解到社會的需求,為自己的創新提供動力。研究型大學也要學生提供服務社會的機會,如,參與科研項目的研究等。這一方面可以培養把知識應用于實踐的動手能力,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學習,不斷補充自己在課本上難以學到的知識。
2.研究型大學的教育應該是精英教育
作為以“研究”為中心的研究型大學,其從事的是與其他大學不同的教學任務,研究型大學的學生是需要有創造性思維的學生,因而研究型大學在招生規模、培養方式等方面要體現精英教育的特點。
第一,研究型大學要控制招生規模、改革招生辦法、優化生源結構。研究型大學是以“研究”為中心,以創新為本質的大學,它所培養的是將來從事尖端科技研究學術精英及應用型人才,這就要求研究型大學在外涵式發展已具有一定規模的基礎上要更注重內涵式發展。因此,它不能像其他大學那樣大規模擴招。就整個社會來說應用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的比例控制在4:1或5:1為最恰當。研究型大學對人才高質量的要求決定了在招生對象上,需要招收那些有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的學生。然而創新思維的評估不能通過一次高考就能完全考察出來,高分低能的現象屢見不鮮,因此,筆者建議研究型大學可以進行單獨招生。為此,國家教育部門應該制定出一套合理的考評方案,在高考前,選拔出一批有創造性思維并且綜合能力強的考生進入研究型大學學習。此外,從事學術研究的人應該有沉穩的心態,開明的思想,謙虛的作風。從某種程度上說,研究工作是一項枯燥的工作,需要長期孜孜不倦的積累與鉆研才能出成果,這要求科研人員除了有創新思維以外,還要有堅持不懈的毅力,淡泊名利的個性。因此,對招生對象的選拔也要考慮到這一點。
第二,進行教學規模、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的改革。近年來,我國高校擴招,高等教育的發展規模取得了歷史性進展,這是好事,然而也帶來了課堂人數過多這樣的問題,現在高校基礎課堂一般在二百人左右,專業課堂也有一百多人,這是有悖于研究型大學精英教育的人才培養理念和培養模式的。美國大學評估機構對其研究型大的評估指標體系中有一條30人以下課堂所占比例是很有道理的。我國也應該盡快改變課堂人數過多這樣的狀況。對此,我認為可以一方面加大師資投入,另一方面可以讓博士和碩士參與相關專業的教學,從而把班級授課對象控制在30人之內。在教學方法上,學校應該定期對教師進行培訓,把現代教學手段引入課堂,提高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探索和改革,進行專業改造或者在教學中要增添實踐性環節,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
結語
創新教育是精英教育的目的,精英教育是實現創新教育的有效途徑,兩者的最終目標都是為了創辦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學。我國正處在創建研究型大學的關鍵時期,要牢牢把握“創新”與“精英”這兩方面的辦學理念,努力打造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學。我想,有了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學培養出的高品質、高質量的人才,一定能為我國的經濟騰飛提供強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