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我國正處于一個社會轉型的過程中,發展處于關鍵時期,改革處于攻堅階段。對高等教育來說,也同樣如此,它的平等問題日益成為人們的熱門話題和關注的焦點。因此,如何正確認識高等教育改革中出現的教育平等問題,是教育管理工作者應當關注的問題。本文就我國高等教育平等的主要表現及對策思路作一簡要分析。
一、 當前高等教育不平等的主要表現
1.經濟階層差異導致高等教育機會的不平等
經濟收入差異明顯,富有階層與貧困階層之間差異懸殊的存在,導致貧困家庭的學生獲得高等教育入學機會,接受高等教育以及畢業后前途的不平等。在美國,年收入在3000美元以下家庭的子女不能入大學的可能性要比年收入在15000美元以上家庭的子女的相應可能性大六倍以上。在我國,來自貧困家庭學生從接到入學通知書之日就開始為學費和生活費犯愁,靠四處舉債才得以跨進大學校門。他們即使進了學校,但因大學期間的生活學習費用等經濟問題極有可能中途退學。據統計,2001年,首次對北京高收入家庭調查結果顯示,高收入家庭子女家庭費用人均達8042元,是湖北居民的1.5倍。這就出現了這樣一種情況:在湖北只能上專科的分數,在發達的北京卻可以上一類大學。如果湖北的考生想讀本科,就得交一筆高昂的“贊助費”。由此可見,經濟階層的差異導致了高等教育機會的不平等。
2.高校連續擴招使得學生面臨教育質量的不平等
近年來,我國高校的連續擴招順應了時代潮流的發展,成為全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問題。高等教育規模的顯著擴展表明,中國正在為逐步縮小與世界發達國家(包括一些發展中國家)大學入學率的差距采取新的發展策略與行動,但也面臨著困惑與挑戰。從實際情況來看,人們對高等教育質量的擔憂主要集中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錄取分數差距過大,同班同級學生素質差異的加大,導致學生總體質量不同程度的有所下降。二是教師工作量負荷過重、教師配置等條件嚴重不足,制約了教育質量的提高,特別是一些基礎課及高新技術相關專業任課教師嚴重缺乏,基礎課甚至由缺乏教學經驗的應屆本科畢業生和在讀研究生擔任主講教師。三是大多數高校思想準備尚不充分,校舍建設、圖書資料、實驗場所等條件創設不及時,影響教師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質量。四是由于崗位津貼定級上重科研輕教學現象的存在,使學校和教師把精力集中放在科研上和發表論文的數量上,產生不重視甚至敷衍本科教學的現象。
3.教育政策和規則取向上的不公導致教育權利的不平等
當前,關于高等教育政策和規則的不公,主要體現在高考和高校招生制度,以及高校收費和貧困生等問題上。我國現行的統一高考制度,形式上具備了分數面前人人平等,而實際上錄取學生采取的是分省定額、劃線錄取的辦法,各地錄取定額并非按考生數量平均分配,而是按各地高教資源的狀況。因此出現各地之間錄取率、錄取分數線的極大差異,加劇了不同省市和城鄉之間原本已經存在的高等教育入學機會不平等。據統計,2003年高校重點文科院校北京錄取分數線為470分,湖南為557分,相差87分;重點理科院校北京錄取分數線為455分,湖北為507分,相差47分。一般文科院校和一般理科院校,北京的錄取分數線也比湖北低86分和49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低分數線、高錄取率”,欠發達城市的“高分數線、低錄取率”,這種高考錄取分數線的極大差距,反映的其實是不同地區高考錄取率的差異。這看上去是由大城市的政策傾斜造成的,事實上存在著教育的“特權”,那么我們即便要行使它,為了符合社會公正的要求,也應當是對邊遠、貧困、教育基礎欠發達的地區加以適當照顧。
4.社會監督機制的不完善導致入學和就業機會的不平等
近年來,腐敗現象構成高等教育平等的一個新的因素。高等教育在我國仍然屬于十分短缺的教育資源,還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的實際需要;同時,教育部門在教育領域部分引入市場經濟機制、擴大學校自主權的過程中,有了較多的自主權,但由于缺乏相應的制約和規范,相關的制度和規范沒有跟上,社會監督機制尚不完善,導致一些人的行為扭曲,一些心術不正的人想方設法破壞制度和規則謀取私利,產生種種腐敗行為。如高校招生過程中的“關系生”、“條子生”“特價生”等,屬特殊利益集團學生。這些學生因某種特權、影響力和金錢或父母為本校教職工等條件,獲得高效入學機會。就業過程中“找工作比誰的父母關系多,比誰的父母官大”等,都加劇了高等教育不平等。腐敗是一種公然侵犯、踐踏公理和規則的行為,其對教育平等的傷害遠遠大于任何一種制度或政策性的偏差,必須特別重視和防范。
二、 正確認識和消除
高等教育不平等現象的對策
1.引導學生認識社會分工和階層差別的存在,正確對待高等教育的平等問題
從社會學的角度看,高等教育的不平等是社會不平等現象的一部分。我國幅員遼闊,地區之間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高等院校地區分布雖經調整,但仍不平衡。廣大勞動人民內部由于社會分工而造成的各階層經濟收入的差別仍然存在。以上諸多差別就構成了高等教育不平等現象存在的主要社會基礎,從而使得在享受教育機會時有的人處于有利地位,有的人處于不利地位,因而也就產生了教育機會的不平等。
2.針對學生的思想特點,提高教師素質,不斷更新教育觀念
當前我國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引起了社會的普遍關注,除了學生自身的原因外,教師素質不高也是重要原因。如果一個教師的心理是健康的、積極向上的,對待學生一視同仁,那么學生的心理問題會少得多。關注知識與關注能力的不平等,優等生與后進生教育的不平等,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不平等都與教師有關。因此,加強教師職業的道德教育,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使教師具備高尚的師德、優良教風和敬業精神,具有嚴謹的科學態度和高度的責任心,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人才培養和教學工作中,重視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并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業務水平。
3.政府要加大必要的法律、政策支持和經費投入,保障學生享受高等教育的平等
針對我國教育存在的問題,如經濟欠發達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由于經濟基礎的薄弱和其他因素的影響,其高等教育比較落后,基礎設施差、教育結構失衡、投資體制單一等,可以通過宏觀調控的辦法,給以適當傾斜。我國高等教育法規定:國家根據少數民族的特點和需要,幫助和支持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教育事業,為少數民族地區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同時也規定:國家采取措施幫助經濟困難學生接受高等教育。對于偏僻農村地區兒童教育、貧困地區兒童教育可以通過國家提供資金,讓他們免費接受教育。對于一些貧困家庭子女,也可以給予政策上的照顧。
4.建立有效的平等體制,減少教育過程中不平等現象的產生
完善公開、平等、公正制度,消除招生過程中的腐敗現象,保證每個學生順利完成學業,主要措施如下:一是建立高考分數、試卷、錄取的查詢制度,以保證考生和家長的合法權益。二是完善錄取標準公開、錄取結果公開等制度,避免暗箱操作。三是實施多種措施,利用計算機等高科技手段提高錄取的效率和科學性。四是建立靈活有效的畢業生就業咨詢、指導制度,真正實現畢業生分配的雙向選擇。五是在招生時,適當降低來自教育基礎差、學習條件不好的農村、邊遠地區、貧困地區的考生的錄取標準,實行分數適當照顧,以使這些地區的學生能夠接受高等教育。六是對婦女接受高等教育給予支持,在招收新生、教育培養、畢業生就業等方面消除對婦女的歧視或不平等對待,提高婦女參與高等教育的程度。七是根據市場化、社會化的要求,建立科學的高校人才質量評價體系,建立高等教育質量評價的市場機制,用市場來檢驗高等教育質量、提高高等教育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