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價值觀是指人們認識和評價客觀事物和現象對自身或社會的重要性時所持有的內部標準。它囊括了個人和社會的指向,也是人心靈深處的行為準則,這些準則決定著個人未來的行為方向。
價值觀在職業選擇上的體現,就是“職業價值觀”,它是人們對待職業的一種信念和態度,或是人們在職業生活中表現出來的一種價值取向。
我國職業價值觀的大部分此類研究停留在一般青年、大學生層面上,沒有分化出來,而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具有極強的時代性及地域性,一般意義上的理論難以指導具體的實際,本研究的特色在于首次把山東省不同地域高師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探討不同地域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特點,切實為不同地域大學生擇業及就業指導提供理論依據。
方法
研究工具:課題組自編《大學生職業價值觀調查問卷》
被試: 從山東省師范類高校中隨機抽取5所高校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發達地區2所,欠發達地區3所,共收到有效問卷464份,其中發達地區168份,欠發達地區296份。
結果處理:所有數據的統計處理均用SPSS統計軟件在計算機上完成。
結果
1.關于職業生活意義的比較

由表1可以看出,發達與欠發達地區大學生在對職業生活意義的認識及評價方面,并未產生顯著性差異,這說明無論是發達地區還是欠發達地區的大學生,都十分重視職業生活的意義,把工作作為生活的重要需要,這與總體研究結果也是一致的。
2.關于擇業動機的比較

(說明:A-易成名成家B-收入高C-較高社會地位D-符合興趣愛好 E-晉升機會多F-學以致用G-有出國機會H-交通便利快捷 I-單位在大城市 J-自主性大,不受約束K-職業穩定 L-能提供受教育機會 M-福利好)
由表2可以看出,在對職業價值觀項目的重要性排序方面,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大學生在最重要的因素排列上存在差異,發達地區大學生把符合興趣愛好和學以致用看作是兩個最重要的因素,而欠發達地區的大學生則把福利好和收入高放在最前面,由此可以看出發達與欠發達地區大學生在職業動機上的差異,一個(發達地區)是以內部動機為主,一個(欠發達地區)是以外部動機為主,究其原因可能是欠發達地區的大學生更能體驗到經濟落后給人們身心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因而迫切需要改善自身經濟地位的愿望可能更強烈些。除上述不同外,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大學生相同的一點是,他們都把“能提供受教育機會”放在第三重要的位置上,反映了大學生對繼續學習的要求及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的渴望,另一點相同之處是,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大學生都把“有出國機會、能成名成家”作為最不重要的選項,這說明無論是發達地區還是欠發達地區的大學生在擇業時都已不再看重虛名,而更注重實際。
3.發達與欠發達地區大學生職業評價的比較

表3顯示,發達與欠發達地區大學生對職業的評價標準從排序上看,沒有顯著差異,都把能否發揮個人特長作為評價職業的第一標準,其后依次為經濟收入、社會地位、輕松自由、地理環境。其中能否發揮個人特長和經濟收入兩項選擇人數占絕對優勢,說明這兩方面已成為大學生職業評價的主導標準。而從選擇的百分比看,發達地區大學生選擇“地理環境”的百分比明顯高于欠發達地區,這種差異表明發達地區大學生對職業的評價更注重地理位置。
4.職業理想的比較
(1)理想工作部門的比較

表4顯示,發達與欠發達地區大學生不管是在選擇排序上,還是從選擇的百分比看,都存在著較顯著的差異(P<0.01),發達地區大學生最愿意去的單位是“大專院校”(這與我國近年來關于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研究結果是相近的), 欠發達地區大學生最愿意去的單位是“黨政機關”(這與我國20世紀80年代初關于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研究結果是完全一致的),這說明欠發達地區的大學生選擇單位的觀念還比較保守,而發達地區的大學生選擇職業時更注重自我發展因素,而不太注重虛名。另外,從百分比看,發達地區大學生愿意去“中小學”的選擇率明顯低于欠發達地區大學生,是否由于發達地區職業選擇機會的增多導致師范類大學生更不想畢業后從事教師工作,無論哪種原因都應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視。
(2)理想工作地點的比較

表5顯示,沿海城市受到大學生們的普遍青睞,無論是發達還是欠發達地區大學生都把它作為自己將來工作地點的首選,但在其他地點的選擇上兩者呈現出極其顯著的差異(P<0.001),這種差異主要表現在發達地區大學選擇首都、直轄市及省會城市的比例遠遠高于欠發達地區(分別高出1/2和1倍),而欠發達地區大學生選擇縣市級城市、鄉鎮及內地的比例又遠遠高于發達地區(分別高出3.7倍、3.4倍和5倍)。這一結果反映了發達地區的大學生更傾向于選擇經濟文化比較發達的地域,而不愿意去相對教落后的內地和鄉村,相比起來欠發達地區大學生的選擇比較現實,縣市級城市是僅次于沿海城市的第二選擇。
5.擇業自主性的比較
關于擇業自主性的調查,我們列舉了6項指標,供大學生選擇,發達與欠發達地區大學生調查的結果見表6:

表6顯示出,無論是發達還是欠發達地區大學生的擇業自主性都頗為強烈。他們在擇業時, 傾向于聽“自己”意見的比例最高,分別為56.5%和66.2%。擇業自主性方面有所不同的是:傾聽“父母” 、“輿論”的比例發達地區大學生明顯高于欠發達地區。這一變化的原因是否可以解釋為,發達地區相對于欠發達地區大學生的家長更能及時的了解就業市場的變化,而欠發達地區大學生的家長仍以老眼光指導孩子的就業,已不能滿足大學生的需要,此外,發達地區濟濟文化教活躍,信息傳遞快,大學生們更加重視輿論的作用。
6.擇業風險意識比較
在“假如有這樣幾種機會,您會選擇哪一種?”這一問題中,發達與欠發達地區大學生調查的結果見表7

從表7我們可以看到,發達與欠發達地區大學生的擇業風險意識在總體上并沒有顯著性差異,三種情況的排列順序也是一致的,大學生們的擇業風險意識都普遍比較強烈,從百分比上來看,欠發達地區的大學生的擇業風險意識稍強于發達地區,可能是由于欠發達地區的大學生就業壓力更大,擇業危機感更強,因而更傾向于選擇高風險的職業。
討論
1.經濟因素對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影響
由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發達與欠發達地區大學生在職業選擇、職業評價、職業理想等方面都存在顯著差異,造成諸種差異的原因課題組認為主要是經濟因素的影響。
大學生擇業問題是在一定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它不可避免地直接受到經濟發展狀況的影響。由于改革開放力度的不同,發達與欠發達地區政策上的差異,形成了不同地域大學生職業價值觀差異的事實,據本次調查,①來自不同地區的大學生,對擇業因素的考慮有明顯差異,發達地區大學生考慮經濟因素更多一些,而欠發達地區大學生更考慮經濟效益與自我價值實現二者兼顧;②不同地區學生的職業風險意識有差異,發達地區大學生更傾向于難度大、富于挑戰的職業。這些充分說明了社會政治、經濟因素對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影響。我們應正視這種差異,因為各地之間、城鄉之間的發展速度是不一樣的,對人的需求程度是不一樣的,青年大學生只有緊緊地把握住本地區現實的用人需求,并以此來確定自己職業選擇的目標,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2.發揮高校在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中的作用
盡管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的形成具有社會依存性,學校無法直接控制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思潮的走向,然而學校教育可以通過對社會發展規律及特征的理論與實踐的分析,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教育因素中,教師自身的價值取向會對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形成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因此,高校特別是高校教師,應密切聯系當地經濟發展實際,根據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得社會環境的積極影響在學生身上得到強化,消極影響被弱化。此外,高校應加強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和咨詢服務活動。一是加強就業政策的指導和咨詢,幫助大學生弄清當前就業政策的界限和要求,明確就業過程中,學校、用人單位和大學生之間的權利、義務和責任,從而正確把握自己,正確處理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之間的關系。二是作好擇業指導工作,對大學生進行信息分析、心理咨詢和擇業技巧指導,幫助大學生及時了解就業形勢,確定切實可行的擇業方案,同時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擇業觀,把個人成才和祖國建設事業緊密聯系起來。
3.加強對大學生人生價值觀的教育
人生價值觀影響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成才無疑是大學生人生價值觀的主旋律,但是改革開放以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學生的人生價值觀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從重義輕利轉變為重利輕義、義利并重,從重奉獻到重索取與奉獻的有機統一,從重社會價值到重自我價值,這一系列的變化無不影響著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因而無論是發達還是欠發達地區大學生在職業選擇中都存在重個人利益輕社會奉獻的狀況,不愿到內地鄉村工作,一心想留在大城市、沿海地區,特別值得引起注意的是,作為師范院校的學生,畢業后只有2.9%(發達地區)和8.5%(欠發達地區)的同學愿意去中小學工作,這不能不令我們感到震驚,因而對大學生進行人生價值觀教育,培養師范生愛崗敬業的精神應是高師院校面臨的一個嚴峻課題。
結論
無論發達還是欠發達地區的大學生都十分看重職業生活的意義,職業評價方面既注重發揮個人特長又注重經濟收入,同時普遍具有較強的擇業自主性及較高的職業風險意識。
發達與欠發達地區的大學生在擇業動機、職業理想方面存在較顯著的差異。對擇業因素的考慮,欠發達地區的大學生更多地考慮收入因素,發達地區的大學生更多地考慮符合興趣愛好和學以致用。在對未來理想工作部門的選擇上,發達地區大學生選擇職業時更傾向于選擇文化氛圍較濃更利于自我發展的單位,欠發達地區大學生最愿意去的單位是“黨政機關”。在對未來理想工作地點的選擇上,發達地區大學生選擇大城市及經濟發達地域的比例明顯高于欠發達地區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