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當前高校學生干部的分類
在優化組合人才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區別使用人才,根據每個人的特性發揮人才的專長。什么是人才?鄧小平同志認為:“為人民造福,為發展生產力,為社會主義事業做出積極貢獻,這是主要政治標準”。“人才是有的。不要因為他們不是全才,不是黨員,沒有學歷,沒有資歷,就把人家埋沒了”。鄧小平同志認為人才應從德與才即政治標準和業務標準兩方面去衡量。
在高校學生干部中,大體可以分為三類。組織型:組織能力強,思想開闊,能開拓工作新局面。這些同學構成管理層的堅固核心,但他們往往缺乏預見性,不考慮后果;社交型:人際關系處理得當,能言善辯,善于內外聯交,屬于輔佐型相才,但其思想往往不很深刻;實干型:他們往往有一定的特長,腳踏實地,在環境允許的情況下能出色完成任務,但這種人才一般比較主觀、固執和倔強。
二、高校學生干部
應具有的基本素質與選拔
高校學生干部是廣大學生利益的代表,是以全心全意為同學服務為宗旨的,也是向素質教育進軍的模范。作為學生干部,以身作則,嚴格自律,在學生管理工作中發揮好橋梁作用、助手作用、骨干作用、紐帶作用、模范作用是學校各項工作得以順利進行的重要保證,也是形成良好學風的首要條件。因此,學生干部的素質包含的內容很廣,有思想道德、文化知識、智力非智力、領導才能等素質。具體說來就是學生干部應具有以下十大意識:
1.政治意識。學生干部作為學生中的骨干力量,必須具有堅定的政治方向、遠大的理想,堅決擁護和執行黨的基本路線,認真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始終堅定不移地站在黨的立場、社會主義立場和人民的立場上;在各種思潮的沖擊下,不隨波逐流;敢于堅持真理,不屈不撓地同各種錯誤傾向作堅決的斗爭。
2.學習意識。人類社會的發展已經進入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的時代,人類知識的發展變化進程也在加速向前推進,知識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學生干部要適應時代發展要求,勤于學習,敏于求知,必須掌握一定的專業及與專業相關的知識,即要具有基礎課知識、專業基礎課知識及專業知識。同時,具備較寬的知識面,較廣的興趣愛好,較高的文化素質,還要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3.團體意識。學生干部要做好學生工作,必須使自己成為學生的朋友,與同學充分交流思想,增進了解,建立友誼,善于聽取意見和建議,始終把自己看作是學生中的一員; 學生干部之間,要多諒解和支持,要樹立與人為善、以誠相見的高尚情懷,對工作中的缺點和失誤,多作自我批評。這樣,才能植根于學生之中,把廣大同學團結在一起,學生集體才能有凝聚力。
4.創新意識。創新是21世紀的時代主題。創新精神是素質教育的出發點,不僅教育要創新,各項工作都要創新。學生干部應以高度的時代責任感和緊迫感,把蘊藏著的創新精神充分發揮出來,才能不斷解決新問題,應對新情況,才能調動廣大同學的積極性,將千篇一律的社會活動搞活、搞出新意。同時也為將來走上工作崗位打下基礎。
5.服務意識。領導就是服務,學生干部要堅持以人為本全心全意為同學服務,讓參與活動者心情愉快,興趣濃厚,增加知識,增長才干。學生干部要把自己的管理系統組成一個健全的有效的動態機構,研究學生的思想動態、了解他們的要求,真正為他們解決問題。切忌滋生官僚主義作風。
6.責任意識。學生干部應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要能擔負起領導者的重任、組織者的責任,對組織負責、對同學負責、對工作負責、對自己負責。學生干部要具有主人翁的精神,以身作則,以自己的模范行為帶動同學,同時不斷提高自己的決策能力,讓工作局面有新的起色。
7.社交意識。學生干部善于同各種人交往,善于與不同單位的聯系。同時,應具備較好的心理素質,有敬業精神、頑強的毅力,又要有自信、樂觀、公正、寬容等心理品質;尊重他人,關心他人,對他人富有同情心,熱心集體活動,穩重、耐心、熱情、喜歡交往、待人真誠等等。學生干部應珍惜每次社交活動,從中得到對自己的反思和對社會的深刻思考。
8.務實意識。在部分同學心目中,學生干部工作是“虛”的化身。要改變這種狀態,學生干部要能切實轉變作風,克服短期行為、浮躁情緒和形式主義。搞活工作、開展工作要虛實結合,講求實效,堅持實事求是,善于調查研究,讓同學們得到實惠,摒棄“假、大、空”的活動。同時注重宣傳效果。
9.形象意識。學生干部要適應工作在能力上對“通才”的要求,必須努力培養自己的思辨決策能力、組織策劃能力、宣傳鼓動能力等;提高身體素質、道德素質、能力素質;加強自己對文學、藝術、體育、科技等方面的修養,增強自身的吸引力、感染力,以適應學生對干部的要求。
10.競爭意識。學生干部之間在學習和工作上要提倡競爭精神,積極探索,讓好的工作方法、新鮮工作經驗不斷涌現;但也要承受得挫折和失敗,以正常的心態面對挑戰。
目前,在高校學生干部中既具有創新精神又具有實踐能力、較淵博知識的人才還為數較少。在選拔學生干部時,除應注意個人的十大意識外,還應注重整體結構的合理性,要考慮成員之間的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互補因素。一個好的學生干部群體需要有各種性格、氣質、能力的人,才能取長補短,相得益彰,要有出謀劃策的思想家、調配人力物力的組織家,埋頭苦干的實干家等等。可以通過選舉、推薦、招聘、自薦等方法多途徑選拔學生干部。
三、創新思路,拓寬學生干部的培養渠道
雖然學生干部是佼佼者中的優秀分子,但他們仍然是毛坯、是半成品而絕不是成品。因此,要使選拔出來的學生干部能充分發揮其作用,還必須加強對他們的培養工作。
第一,放手使用,及時指導。學校組織和各級領導對他們要予以充分信任,全力支持他們的工作,既不要過多干預,也不要有事必躬親的習慣,以防止養成學生干部的惰性和依賴心理。學生管理中的一切經常性、事務性工作應由學生自己來完成,亦即主張“自管”,形成在尊重領導意見的前提下先學生干部后老師的工作制度。除了極嚴肅的工作以外,一般工作的布置、檢查、總結,表彰等都讓學生干部主持,培養他們獨立處事的能力,使他們得到鍛煉。政工老師、輔導員只起“舵手”的作用,觀察他們的工作心態,了解其工作情況,及時給予指導,特別是工作方法上的指導。
第二,組織培訓,形式多樣化。對學生干部定期舉辦工作學習研討會、工作經驗交流會,學習、交流高校學生工作的特點,探討學生工作的方法、途徑和載體。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干部集中進行培訓,掌握大學生的特點及成長規律,了解高校發展的形勢和學校管理體制。有條件的情況下,可選送一些干部到省、市團校學習。
學生干部的培養要貫穿到學生的學習、工作中去。一是由黨委學生工作部、系黨總支、輔導員組成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領導核心;二是由院(校)團委負責其思想及組織建設;三是由教務處和系主任、專業課老師、班主任負責他們的學習方面。此三個系統既相互聯系、貫通,又互相配合。
第三,開展網上教育活動。江澤民同志指出:“對信息網絡化問題,我們的基本方針是積極發展,加強管理,趨利避害,為我所用。”網絡對高校學生的成長環境及素質產生著深遠的影響。要充分利用校園網為學生干部的培養服務,用健康文明的思想和輿論去開展網上學生工作。如在BBS(電子公告版)上廣大同學可以盡情地發表自己的意見、看法,指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有利于工作的改進。同時,也能增強學生干部對封建迷信、色情暴力、流言蜚語、反動言論等有害信息及低級趣味的網上游戲的抵抗力。
第四,通過實踐,增長才干。社會實踐是培養大學生的活載體,它包括日常工作實踐活動和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學以致用既是創新的動力源,也是培養創新人才的目標。日常工作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作用,明確工作職責,給他們提供充分的鍛煉機會;要創造一定的條件鼓勵和組織學生干部積極投入到社會實踐中去,如組織一些參觀調查、利用暑期社會實踐進行科技扶貧活動等。讓他們投身到社會大熔爐中,了解社會、學習社會,縮短理論與實踐、思想與行動的差距,提高他們的思想覺悟,培養他們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
第五,總結檢查,定期考核,形成競爭機制。總結工作經驗,是培養學生干部的重要途徑。對學生干部要建立健立完善、配套的培養、使用、考核、評定獎懲和存檔等規章制度。一般可按學期進行,結合綜合測評和工作總結對他們的德、能、學、績、勤五個方面進行考核。考核的辦法可通過民意測評,對學生干部進行量化評分,評定工作成績。還可通過學生干部自查互查的辦法,總結經驗找出不足。通過總結考核,對那些工作負責、成績顯著的學生干部予以表揚和鼓勵,及時推廣他們的工作經驗,在條件具備時及時向黨組織推薦。對那些不負責任、表現較差的要及時給予批評指正,不稱職者予以撤換。
第六,優化結構,宏觀調控。學生干部在校期間時間和精力有限,且主要精力還要放在學習上,任期過長既影響學習又不利于更多的同學受到鍛煉,任期過短又可能影響學生工作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匆匆上臺,匆匆下臺,往往一事無成。因此,學生干部任期一般為二至三年,對于學有余力、各方面比較優秀的學生主要干部,可以在校學習期間都擔任一定的職務。學生干部隊伍應形成梯隊結構,發揮“傳、幫、帶”的作用,使各項工作越做越好。
此外,還應避免學生干部負擔過重,在用人方面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鼓勵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創造性。配備的學生干部隊伍一定要做到校學生會比系學生會強,系學生會比班委強。
綜上所述,高校學生干部的素質關系到各項學生活動的質量和水平,是維護校規校紀,倡導良好校風、學風,實現培養目標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必須重視對生干部的選拔和培養工作,這是大學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